俗話說:“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佳。”樓觀台位于陝西境内的終南山北麓。
終南山古木參天,林深谷幽,古代學者稱此山為“地肺山”,西周穆王(約公元前900年)曾慕名西巡于此,訪仙求道。

樓觀台依山傍水,松柏蒼翠,壑幽泉清,茂林修竹,自成天然園林,極富詩情畫意。周康王時,天水人尹喜好天文地理之學,結草樓于此,觀星望氣,靜思至道,是以稱“樓觀”。
按史料載,康王拜尹喜為大夫,并作東官之友(皇子的老師),康王辛亥年,尹喜見天象有一道“紫氣”自東向西,測知數年後有聖賢高人西行,于是就辭大夫之職,請職函谷關令。
兩年後癸醜年七月間,老子西行至關,尹喜辭關令之職,迎老子至古宅樓觀,執弟子之禮,老子乃著述《道德五千言》授之。翌年四月,老子羽化,葬于吾老洞,即老子修煉飛升之地,樓觀由此而聞名。是以,樓觀台又稱“說經台”、“授經台”。
從周朝起,曆朝曆代都曾相繼在尹喜故居樓觀台建廟立觀,形成衆多的宮觀建築群。
直到如今,還保留有說經台、宗聖宮、上善池、煉丹峰、聞仙溝、呂祖洞、顯靈山,化女泉、大秦寺塔等古迹。主要集中在樓觀台、大陵山和元始台三個山頭。
曆代文人雅士都視“樓觀台”為遊覽勝地,唐代大詩人李白、王維、岑參、白居易、李商隐,宋代蘇轼、米芾,元代趙孟頫,清代王士桢等,都曾來這裡登臨覽勝,詠詩作畫。
從南天門上去,穿過千畝橡樹林就到了虎豹橋,擡頭隐約可見說經台。再攀一段石徑,就到老子祠。祠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六棱形的角亭,西亭下有一口八卦形的水池,因老子《道德經》裡有“上善若水”一詞,是以稱“上善池”。池旁有一塊石碑,碑上刻的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煩書寫的“上善池”三字。
老子祠,樓觀台最主要的建築,為唐代所建。祠門高懸“老子祠”匾額,祠門内廊兩側,各有兩塊石碑。東側碑上有楷書書的《道經》,碑後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書“第一山”行書三字,碑側有蘇轼遊樓觀台的題字。
祠院中央,壘一座磚砌高台,上是正殿,相傳為老子說經處。大殿為方形飛檐建築,雕梁畫棟,屋脊上有磚雕的“鸱尾”,并裝飾花草鳥獸浮雕。大殿門兩旁挂有一幅對聯,上書“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大殿内,列有老子、尹喜、徐甲三人塑像。正殿後的“藏經閣”中,收藏各種版本《道德經》、曆代研究《道德經》典籍,以及道教文物。
煉丹峰,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處,曾有一座金爐和一座銀爐,今存一座磚石殿堂。
聞仙溝,因陳抟老祖和華縣縣令來此拜谒呂洞賓而得名,溝道蜿蜒直縱深達七八公裡,裡面荊藤夾道,竹木郁郁蔥蔥,飛瀑流泉。
呂祖洞,相傳唐僖宗乾符年間,呂洞賓于此鑿洞修行。至明朝時,秦王朱核于此建立呂祖道觀,并在原洞兩邊新鑿出萬聖與文始兩個洞。到了萬曆年間,又在這兩個洞的基礎上,修建玉皇、三官等殿。
在樓觀台東南,有一叫“仰天池”的湖,也稱“天池”。相傳老子在這裡打鐵時粹煉。
在樓觀台西面,有一座西樓觀。相傳老子當年先在此靜坐,後才被請上樓觀台。
在西樓觀外的遇仙橋邊,有一座橢圓形的墓冢,相傳這就是老子墓,墓前還豎有一塊碑石,上書“老子墓”,由清代畢沅書寫。
在樓觀台北面,為宗聖宮遺址。據載,當年這裡殿宇林立,十分壯觀。宗聖宮向東有一株古柏,相傳老子曾将青牛系在它上面,是以被稱“系牛柏”。
在樓觀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曾幾度興衰,金哀宗年間毀于戰火,元朝時也曾發生過洪水災難,但它最終還是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