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作者:青銅海貝

嚴格意義上來說,平王東遷之後,西周才算真正滅亡,但是周幽王死後,到東周建立之間存在一段二王并立的過度時期。

《古本竹書紀年》:“幽王十一年,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于攜,是為攜王,二王并立。” 《左傳》:“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郏鄏。”

《古本竹書紀年》說,公元前771年, 幽王死後,随後,申、魯、許、鄭等諸侯擁立姬宜臼在申國繼位。在周平王繼位同時,諸侯虢公翰(虢石父的兒子)擁立周幽王之弟姬餘臣在攜地(位于鎬京附近)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周王朝出現兩王并立的局面。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這裡要注意一下,宜臼繼位的申國是西申國,《系年》記載:“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在《申侯勢力》中提到過,西申國處于今陝西西安處,具體位置應該處于今陝西眉縣,眉縣原名郿縣,《詩經·大雅·崧高》:“申伯信邁,王餞于郿”。雖然是西申國,但此時應該與東申國還是一體,畢竟申伯從宣王時期東遷沒過去多久。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左傳》說,攜王違背天命,諸侯廢黜了他,另立王位繼承人,并由此遷都郏鄏(今洛陽)。言外之意,二王并立後,周攜王被廢。

那麼問題來了,二王并立了多久?周攜王被誰廢的?各自的陣營都有誰?平王何時東遷的?

以下是二王并立的相關史料:

《竹書紀年》記載:平王元年辛未,王東遷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于成周。平王二十一年,晉文侯殺王子餘臣于攜。

戰國竹簡《系年》:“……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

從史料中不難發現,二王并立了二十一年,以晉文侯殺周攜王結束。平王陣營有申侯、缯侯、許男、晉文侯、衛侯、鄭伯、秦伯。攜王陣營有虢公翰及一些“邦君”、“諸正”。邦君指王畿内的封君,諸正指朝廷的官員。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竹書紀年》與《系年》有出入的地方是:

一、《竹書紀年》說公元前771年,宜臼被立在申國,前770年東遷洛邑。

《系年》裡說:“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周亡王九年”并不是“周幽王死後九年”,更不是“周攜王死後九年”。

如果是“周幽王死後九年”,那麼“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不成立,因為幽王死後,天下就處于二主并立時期,為何要等到9年之後才開始不朝于周?那麼前九年時間,他們朝于周平王還是周攜王?

如果是“周攜王死後九年”就更不成立,因為二王并立21年周攜王被殺,就是公元前749年,死後9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再過3年,平王東遷,那麼平王東遷時間是公元前737年,此時晉文侯已薨八年。

是以“周亡王九年”指的是“周幽王九年”。

那麼周幽王還在的情況下,為何“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

幽王八年,廢嫡立幼後,申侯陣營的諸侯肯定不來朝周了。前面叙述中曾提到過鄭桓公問史伯說:“其何所可以逃死?”朝中像他這樣預料周朝将亡的諸侯幾乎也不會再來朝周。另外,由于周幽王親佞臣,遠賢臣,也導緻諸侯不來朝周。

這裡又引申出一個問題,幽王九年,周幽王還在世,為什麼“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廢嫡立幼後,鄭桓公因擔心周朝将亡,聽了太史的建議,于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把部族、家屬和重要财産遷移安置在虢、郐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即後來的鄭國。

小編認為,晉文侯也料定申侯勝,是以在幽王九年擁立平王,而平王陣營裡隻有部分異姓諸侯,且一直身處申國,與西戎脫不了幹系,是以此時得到晉文侯的支援,如獲至寶,也隻有離開申國,向東遷移,才能獲得更多姬姓勢力支援。幽王9年,宜臼應該不滿14歲,想必,這一切都是申侯與晉文侯謀劃的。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晉文侯在少鄂迎接平王,少鄂在鄉甯,即今天的山西臨汾市西南部,春秋時期晉鄂侯(晉文侯之孫)居此,是以稱鄂,推斷在西周末年,此地處于晉國西南邊界内附近處,畢竟攜天子,要選自己的地盤。同時也因為“幽王9年,申侯聘西戎及缯。”想必,申侯想到即将要與周室大幹一場,此時平王身處西申國也不安全。是以,提前将平王送到晉國。

晉文侯迎接平王後,“立之于京師”,此京師應該指晉國的都城。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幽王十一年,幽王死,此時的周平王已身處“京師”,是以也應該是被擁立于“京師”,這與《竹書紀年》裡記載“立宜臼于申”有出入,《竹書紀年》是晉國史官記載的,幽王還在位的時候,晉文侯就謀劃立新主,顯然,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晉國史官應該有所避諱的。《系年》是楚國人記錄的,關于這一點,應該更真實。

幽王死後,鎬京被犬戎盡毀,且犬戎也時常來犯,同時,周攜王在鎬京附近稱王,是以鎬京已不适合在作“都城”,是以三年後遷至洛邑。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三年,即周幽王九年後的三年,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至成周。這與《竹書紀年》記載的“平王元年辛未,王東遷洛邑。”時間一緻。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二、《竹書紀年》記載晉文侯殺王子餘臣于攜,《系年》記載晉文侯乃殺惠王于虢。攜地位于西周首都鎬京(今西安)附近,虢代表西虢國(虢石父的封國),位于寶雞,兩者都位于鎬京附近。小編認為,有可能攜地就在西虢國,可能是由于不同國家的人或在不同時期對同一個地名的不同稱呼罷了。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晉文侯為何殺周攜王?

晉文侯本是晉穆侯的太子,但其叔殇叔在穆侯死後自立,姬仇被迫出走。四年後姬仇以武力手段推翻殇叔而登位,是為文侯。是以,他内心是厭惡叔叔搶侄子王位。同時,平王年紀尚小,易于把控。

周朝的繼承制度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雖然後來演變成嫡長子繼承制,但幽王死後,平王是廢太子身份,又有弑父的罪名,得位名不正言不順。而周攜王繼位實屬名正言順。

據一些出土文物記載,周攜王當政21年,在虢公翰及一些“邦君”、“諸正”支援下,結好上古唐堯、虞舜遺族,南通荊楚,北結燕國,東聯齊國,西善舊晉”,不僅更得人心,也危及到晉文侯的利益,晉文侯擔心周攜王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自己的努力将前功盡棄,是以不如及早除掉他。

西周滅亡之二王并立

晉文侯殺周攜王,代表二王并立時期的終結,周朝從此進入周室衰微,諸侯争霸的東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