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10月10日在昆明軌道交通4号線9号線大廳3min數字博物館正式啟動"新興-餘湧個人攝影展"之後,"新興"藝術沙龍于10月17日舉行,由國家級舞蹈設計師、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俞新興領域, 分享一個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小故事。"這應該是這種昆蟲第一次在雲南被發現,"餘說,指着他在德宏拍攝的長脖子象鼻蟲。
長頸象鼻蟲是馬拉加西島上的一種甲蟲。它有一個長長的脖子和一個紅色的甲殼類動物。2008年,俄羅斯野生動物攝影師尼古拉·索茨科夫(Nikolai Sotskov)在馬拉加西島上拍攝了這種長相怪異的昆蟲,它的脖子是其身體的幾倍,長頸鹿是長頸鹿的幾倍,是以它被命名為長頸鹿。"我一直期待着有一天去馬拉加西拍攝這種昆蟲,但我沒想到在德宏能找到它,"他說。這應該是這種昆蟲第一次在雲南被發現。"
雲南美術學院美術教授唐海濤,北京城市建設設計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新文城總監程偉,雲聞數位科技總經理趙曉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外聯部副主任李一鳴,跨運河集團董事長蘇海峰, 雲南京鐵路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沙龍。
鐘 - 與大自然對話
作為本次展覽的作者,餘炳晖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田野攝影經驗,以其深厚的藝術成就,專注于雲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的表達,注重表達地球上萬物的多樣性。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次會議在中國雲南昆明舉行,由ucd新文成主辦的"新興-餘湧攝影藝術展"誕生了。
除了"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主題外,藝術展覽在呈現領域和藝術載體的選擇上也非常巧妙。展覽避開了"高層"藝術展廳,專門為昆明地鐵4号線的九号重點站3min号館數字博物館,用站廳數字屏全天滾動展出攝影,以突出展覽的"公共性",即推廣"公共藝術"。市民可在4号線火車北站、菊花站、蘇家塘站、海屯路站、鬥南站、光衛站、牛街莊站、五家應站、香峰街站9站觀看參展卡,共36件展品,展覽持續45天。
該展覽也是第一個以"3分鐘地鐵數字藝術遊行,第一季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展覽,旨在呼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屆會議(COP15)"在地球上建立生命共同體"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和主題。 并通過展覽提升公衆的環保意識和意識,展示中國雲南生物多樣性之美。
在展覽中,居民們可以看到藏土深處的雲南野生細菌,原本茂密森林中的綠色,花草樹木中的蟒蛇鳥,這些作品是宇湧與萬物自然對話的産物——在貼近雲南當地風情的基礎上, 并進行了藝術家的個性化處理。
沙龍結束後,主辦方ucd新文與雲南文投集團雲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藍文化、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跨管道集團舉行了戰略合作儀式,标志着藝術賦能商業,藝術走向大衆的成功探索。
春城晚報 - 張勇為圖檔的螢幕記者
主編 羅秋旭
校對王麗華麗
編輯: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