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據外媒報道,曾在塔利班進入喀布爾後,首個在電視直播中專訪塔利班發言人的阿富汗女記者貝赫施達·阿爾漢德近期結束了電視台的工作并離開了阿富汗。

(圖說:貝赫施達·阿爾漢德在節目中采訪塔利班發言人。圖/TOLO)
8月17日,在塔利班占領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兩天後,阿富汗“黎明”新聞台(TOLO)将塔利班發言人毛拉維·赫馬德請進了演播室,24歲的貝赫施達作為主持人對其進行了專訪,詢問了喀布爾目前的局勢、塔利班對掌權阿富汗後的計劃等等。
“黎明”新聞台表示,在15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後,出于安全考慮,該電視台讓所有女記者回家待命。但在兩天後,許多員工自願回來上班,并照常在街頭進行采訪和報道。
塔利班上一次當權的1996年至2001年,是現代阿富汗曆史上對女性壓迫最嚴重的時期之一,女性不得接受教育、不得工作,并且不得在無男性親屬陪同的情況下出門。分析人士認為,塔利班發言人此次接受貝赫施達采訪,是為了顯示其對女性的立場相比20餘年前更為自由、溫和。
貝赫施達·阿爾漢德這次一鳴驚人的采訪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兩天後,貝赫施達在節目中采訪了巴基斯坦女性權益活動家馬拉拉·優素福紮伊。馬拉拉出生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普什圖人部落地區,因公開倡導女孩的受教育權遭到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暗殺,一度因腦部損傷陷入昏迷,201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與貝赫施達的連線也是馬拉拉第一次接受阿富汗電視台的采訪。
但在兩次曆史性的采訪後,貝赫施達選擇離開了阿富汗,目前她和家人已随着卡達撤軍航班抵達了這個海灣小國。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貝赫施達說,她離開的原因和其他數百萬阿富汗人一樣——“我害怕塔利班。”
貝赫施達的想法并非個例。她的前雇主“黎明”新聞台掌門人薩阿德·莫赫塞尼表示,該電視台大部分知名主持人和記者都已離開了阿富汗,由于人手短缺,他們正在“瘋了一般”地招新人。“很多人覺得(阿富汗)不安全,我們得允許他們離開,同時還要維持電視台正常運轉,兩件事放在一起真的很艱難。”薩阿德說。
貝赫施達今年24歲。她在接受采訪時說,九年級時老師曾讓她來到講台前“像新聞主播一樣朗讀新聞”,從此以後她就夢想着成為一名記者。
高中畢業後,貝赫施達進入喀布爾大學學習新聞學,在多家新聞機構和電台短期就職後進入了“黎明”新聞台,今年開始擔任主持人。貝赫施達說,在塔利班來之前,她在崗位上隻工作了一個月又20天。
貝赫施達說,采訪塔利班發言人“很艱難”,但她是為阿富汗女性而做的這件事。“我告訴我自己,我們必須邁出第一步。如果我們(女性)都呆在家裡,不敢出門,那麼塔利班就會認為,是女人自己不想工作。”
她表示,在複工回辦公室的路上,貝赫施達被塔利班武裝人員攔下,對方問她為何“在沒有男性陪同的情況下一個人出門”,讓她感到情況不妙。
但在采訪播出後,貝赫施達所在的“黎明”新聞台不斷遭到塔利班支援者的攻擊。
在與馬拉拉連線完畢的兩天後,貝赫施達開始求助。上周二(24日),貝赫施達與家人登上了卡達撤軍的航班,離開了阿富汗。貝赫施達說,她希望有一天能回來,“如果塔利班做到他們承諾過的事情,情況好轉,我也能安全的話,我會回到阿富汗,為了阿富汗人民而工作。”
“黎明”新聞台的掌門人、澳籍阿富汗裔商人莫赫塞尼認為,現階段塔利班正在采取“不走尋常路”的方式,以回應密切關注阿富汗局勢的各國政府和媒體,“對塔利班來說,現階段赢得‘民心’和信任、顯示自己的合法性和合作能力非常重要,是以目前的阿富汗擁有比過去更自由的媒體環境。
(圖說:阿富汗女性17日在總統府外集會,要求新政府給予女性正常權益。圖/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阿富汗社會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上一個塔利班執政時期,電視與網際網路因“傳播不道德内容”而被塔利班禁止,音樂也被判為非法,阿富汗全國僅有一個宗教電台,商用移動網際網路也尚不普及。
而在如今的阿富汗,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随時可以錄制視訊和音頻,并能通過遍布全國各大城市的4G網絡迅速傳播;社交媒體十分普及,國内已有數十家獨立電視和廣播頻道;近一半的人口還不到20歲,都出生在美國入侵後的時期,已經習慣了相對開放的社會氛圍。
這或使得塔利班對媒體和公衆采取新的政策。塔利班進入喀布爾的當天,武裝人員進入阿富汗總統府的畫面被半島電視台直播給了全球觀衆。而在那之後,塔利班還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BBC)和天空新聞台女主持人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