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昆蟲在寵物食品中的應用及其安全性分析昆蟲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盛潤機械小記者

越來越多的寵物食品公司,提取昆蟲的蛋白質來生産食品。昆蟲蛋白質産生的碳足迹比牛肉、雞肉或鲑魚要低得多,因為這種六條腿的動物主要以低級食物垃圾為食,生長迅速,不需要太多的養殖空間。畜牧業是産生溫室氣體和毀林的重要來源。雖然由于供應鍊中斷和家庭收入減少,在Covid-19流感大流行期間,肉類需求有所下降,但預計從長期來看,肉類需求将與全球人口同步增長,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态系統構成威脅。

歐洲公司Entoma Petfood的聯合創始人雷切爾·坎特說,昆蟲是蛋白質的豐富來源,生産一公斤昆蟲所需的食物和水比牛肉少10倍,最多可以少15倍。2018年成立的Entoma提供貓狗食品,在南韓有一家新的經銷商,正在亞洲尋找經銷商。

總部位于英國的Yora公司2019年1月推出了狗糧,該公司的銷售和創新總監Will Bisset表示,公司2020年截至8月的銷售額為100萬英鎊(128萬美元),并計劃2021年推出貓糧。Yora目前在16個國家和地區銷售,2020年年中達成了與台灣、南韓和日本的分銷協定。

以上兩家公司都表示,寵物主人最關心的是昆蟲類食品是否可口、營養豐富。“他們擔心它沒有營養價值,但實際上它比大多數傳統的肉類來源更易消化,而且不含任何抗生素或生長激素(傳統肉類)這些通常肉類會含有的,”

英國獸醫協會去年對BBC說,一些以昆蟲為基礎的食物可能比優質牛排更适合寵物食用。協會主席西蒙·多爾蒂(Simon Doherty)後來解釋說,即使有昆蟲蛋白替代品,在不久的将來,從牲畜蛋白質大規模轉移的可能性也很小。“當提到複合原料合成完整的食品,昆蟲蛋白為那些想提供一個無肉飲食的寵物主提供了一個更明智的選擇,而不是他們通常的寵物自制素食或純素飲食,這些往往會導緻寵物健康和福利變差——昆蟲為基礎的産品是可口的,營養和實作生物利用的。”多爾蒂說。

昆蟲類寵物食品的價格處于中高端市場,但市場研究表明,随着越來越多的人将寵物視為家庭的一部分,并願意為寵物的健康掏錢,亞洲的寵物護理行業有望增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昆蟲的安全性分析</h1>

在過去的十年裡,主流的寵物食品中使用黑蠅幼蟲、蟋蟀和其他節肢動物的配方越來越流行。盡管如此,昆蟲作為新型寵物食品蛋白質和油源的研究仍然有限。下面就昆蟲的安全性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

01

昆蟲營養組成的安全性

食用昆蟲含有水、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人體和動物日常所需的營養成分(苟夢星等,2020)。昆蟲蛋白質含量最高,占比為31%~72%;食用昆蟲内還有豐富的甲殼素(韓鄲,2020)。

(1)過敏原

過敏原(多為大分子物質,蛋白質、糖蛋白、脂蛋白以及核酸等)進入機體後造成免疫系統異常反應,這種現象稱為過敏(侯廷政等,2011)。過敏反應的症狀包括腹瀉、荨麻疹、呼吸困難等,嚴重會導緻休克和死亡。

昆蟲含有大量大分子物質,如甲殼素和蛋白質,過敏體質動物食用後可能會出現過敏現象(黃婷等,2018)。昆蟲中甲殼素含量可達20%~ 60%,蝦蟹殼中含量達10%~30%(楊永明,2015)。因而需要在昆蟲開發利用時,做好風險提示(田新平等,2016)。在食用昆蟲體内,水溶性蛋白和鹽溶性蛋白過敏原含量極低,且經過充分堿洗後,可用于蛋白食品添加劑使用,改善産品功能特性,但也應注明有相應過敏原的存在。醇溶性和堿溶性中過敏原含量較高,必需經過脫敏處理後才能進行相關應用。

(2)昆蟲嘌呤含量

在昆蟲體内,IMP(次黃嘌呤核苷酸)含量比GMP(鳥嘌呤核苷酸)高,有研究表明在胡蜂幼蟲中主要呈味核苷酸與上海熏魚、雞肉等動物食品一緻,但胡蜂幼蟲嘌呤總含量不超過150mg/100g,屬于中等嘌呤食物(張麗萍,2005)。黃粉蟲、大麥蟲和蟋蟀幼蟲中嘌呤含量顯著高于雞蛋蛋清。而且,3種昆蟲中單一嘌呤衍生物和總嘌呤含量依昆蟲種類有很大差異(趙書荻等,2021)。

(3)抗營養因子

昆蟲内含有的抗營養因子不是昆蟲自身産生,而是從植物性食物中擷取的。由于植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多種天然抗營養因子,昆蟲采食後,某些抗營養因子無法被昆蟲分解代謝,因而在昆蟲體内殘留(呂斌,2016)。

常見的抗營養因子包括:谷醇溶蛋白和消化酶抑制劑、凝集素、植酸、皂苷和糖苷生物堿、氰苷、硫代葡萄糖苷草酸和草酸以及單甯等。可從食用昆蟲體内檢測出單甯酸、草酸、氫氰酸、植酸。

02

黴菌及其毒素殘留

昆蟲中的黴菌毒素殘留可能源于以下途徑:喂食了發黴的被黴菌毒素污染的原料,特别是植物性原料;昆蟲成品在存儲與運輸過程受潮時發生黴變;或者加工器具、包裝袋等已被黴菌毒素污染。

03

重金屬殘留

土壤、水源以及植物中存在重金屬殘留,這是不争的事實。這些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鍊的傳遞,在昆蟲中積累甚至富集,緻使昆蟲重金屬含量超标,進而引發食品安全性問題。

04

昆蟲加工過程的安全性

目前,昆蟲加工采用凍幹、曬幹、煮沸、熱風幹燥和微波幹燥,以及有機溶劑萃取等其中的一種方法或幾種方法聯用。(Dicke M et al,2020)。

在昆蟲加工過程中,需要考慮生物安全性,比如在昆蟲複雜個體發育過程中其微生物群的組成也會發生變化,這可能是受到飲食和環境條件的影響。昆蟲通過裝置多次高溫加工處理(如100°C熱風幹燥3小時、180°C微波幹燥15分鐘),或者有機溶劑萃取,均能在殺死昆蟲的同時殺滅其體内外所攜帶的微生物;有些對生物安全要求高的産品還要求在裝袋打包後再進行一次輻照處理,以殺滅可能存在的所有微生物、害蟲等。是以通過上述方法處理後所獲得的昆蟲最終産品(如蟲幹或蟲粉)攜帶緻病微生物的可能性極低。

05

昆蟲類寵物食品的限制性氨基酸

作為蛋白質來源,研究人員确定了哪些氨基酸可能需要補充,以確定昆蟲可以為寵物提供它們身體需要的所有蛋白質。這些限制性氨基酸因昆蟲種類和寵物需求而異。例如,黑士兵蒼蠅幼蟲中的甲硫氨酸對貓和狗來說都是一種限制性氨基酸。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寵物食品配方師可能需要添加更多的蛋白質源,同樣,寵物食品制造商需要将昆蟲成分與富含特定氨基酸的蛋白質源結合起來,而這種氨基酸正是限制昆蟲膳食的關鍵。

部分來源:周海泳等《食用和飼用昆蟲的安全性分析》、PIIS寵物産業創新,僅用于學習交流用,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小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