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軍舉行了新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開國授銜授勳儀式。在大授銜儀式上,我軍一共授出了十大開國元帥、十大将軍、55位開國上将,175位開國中将,以及798位開國少将等1000餘位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大業,栉風沐雨,流血犧牲,建立可歌可泣、彪炳史冊英雄功績的開國将帥。
而在全軍大授銜期間,我黨我軍早期犧牲的幾位進階将領,卻經常被人提及,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葉挺和左權兩位将軍沒有犧牲,是完全有資格,也有能力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的,這是真的嗎?
本期内容,匠哥就圈個有用的曆史,解密葉挺和左權,如果沒有提前犧牲,能否在1955年首次立功大授銜時,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呢?

如果葉挺、左權沒犧牲,能授予開國元帥嗎?
葉挺将軍,1896年9月份生于廣東歸善縣一個偏遠山村的普通貧農家庭,1912年,葉挺年僅16歲就考入廣東陸軍國小,1917年,21歲的葉挺從陸軍預備學校畢業後,又以全科目優等生的身份,被保送進入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前途可謂不可限量。
1919年,葉挺正式響應,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号召,在畢業後南下加入廣東粵軍,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革命一生,先後出任少校參謀,副營長和總統府警衛營長等職。
在1922年鎮壓陳炯明叛亂的革命運動中,葉挺率部與叛軍激烈交戰,以少勝多打退敵軍多次進攻沖鋒,順利掩護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女士成功脫險,立下大功。
于1924年國共兩黨第一次深度合作後,被推薦到蘇聯莫斯科留學深造,系統學習和深入鑽研軍事理論知識,與後來的開國元帥聶榮臻,成為了同班同學,同年12月初,葉挺光榮成為中國共産黨員的一份子。
50歲飛機失事不幸罹難
1925年,葉挺學成歸國後,就着手建立以共産黨員為骨幹力量的中國革命第4軍獨立團,由葉挺親自擔任獨立團長,全身投入到大革命北伐戰争中去,因連戰連捷,從無敗績。
是以,第4軍獨立團,也被冠以“葉挺獨立團”的美名,而這支部隊也是我黨,唯一一支能直接掌控的革命武裝力量,被稱之為“北伐鐵軍”。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共同密謀背叛孫中山先生,策劃大革命失敗後,8月1号淩晨,葉挺就與周總理、朱老總和賀龍元帥在江蘇南昌上司了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徹底拉開了我黨獨立上司民主革命運動的序幕。
葉挺親自擔任第11軍軍長和前敵總指揮等職,後來又在南下廣州起義中,出任起義紅軍總司令員一職,是我人民軍隊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但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葉挺卻因故被迫流亡海外10餘年,與我黨長期失聯,可在蔣介石的威逼利誘下,葉挺卻義正言辭地拒絕與國民黨反動派同流合污,時時刻刻想方設法與我黨我軍取得聯系。
終于在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葉挺擁護國共二次合作,統一戰線抗日的革命旗幟不動搖,回國後積極收攏改編江南8省遊擊隊,成立新四軍。
并于同年10月份,親自前往革命聖地陝北延安,與毛主席完成會晤,表示會完全接受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勠力同心堅決抗日,通過了毛主席的考驗,于1938年初,正式出任新四軍的軍長。
但遺憾的是,在1941年,蔣介石國軍反動派,突然在國内掀起第二次反對共産黨的高潮,在安徽包圍襲擊了奉命向長江以北轉移撤退的新四軍總部機關直屬部隊。
葉挺将軍臨危不懼,指揮新四軍戰士們浴血奮戰8天8夜,終因彈盡糧絕,幾乎全軍覆滅,項英等新四軍高層首長當場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虜,先後被轉移到江西、桂林和重慶等地秘密關押了5年之久。直到1946年3月初,才在我黨的苦心營救下順利出獄。
毛主席以軍委總部機關的名義,高度評價葉挺忠誠為黨,竭誠為民,在20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中,始終不改初心,經曆重重考驗,全心全意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是人民軍隊和新四軍的重要創始人之一,是以重新接納葉挺加入了共産黨,4月8号,葉挺乘坐專機直飛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而不幸罹難,年僅50歲。
37歲以身殉國
左權将軍,1905年生于湖南醴陵一個偏遠山村的貧農家庭,自幼喪父,童年生活受盡了地主反動階級的欺壓與冷眼。
1923年,年僅18歲的左權為了改變命運,投筆從戎,第一次走出湖南老家,不遠千裡南下廣州,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成為一期優秀畢業生,是陳赓大将的同窗同學。
1925年,左權在陳赓的介紹推薦下,光榮加入共産黨,畢業後出任學生軍教導團連長一職,參加過大革命東征和北伐戰鬥,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左權因政治立場堅定,被黨組織選送到蘇聯莫斯科留學,系統學習軍事知識。
1930年,左權學成歸國後,奉命到福建閩西根據地擔任紅軍軍官學校的教育長,以及紅12軍軍長等職。1931年,左權正式升任紅一方面軍主力的司令部作戰參謀。
短短幾個月時間,左權就坐到了方面軍參謀長的位置上,革命資曆非常深厚,同時,左權也終于兌現自己的天賦,展現出了超凡脫俗的軍事指揮組織才能。
1934年,紅軍被迫執行2萬5千裡長征轉移計劃後,左權以紅一軍團參謀長的身份,指揮先頭部隊先期出征,先後完成了強渡大渡河、攻占大樹堡渡口,以及強渡泸定橋等傳奇壯舉,有效地策應主力紅軍安全轉移,徹底擺脫了窮追不舍的國民黨反動頑軍。
1936年10月,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甯邊區勝利會師後,在11月中旬發起了山城堡戰役中,左權配合聶榮臻元帥指揮紅一軍團和紅15軍團,完成了對西北王胡宗南主力部隊的合圍全殲計劃行動,僅僅一天時間,就全殲敵軍2個精銳團的兵力。
由此開創出了1936年雙十二西安兵谏事變前夜的一個偉大壯舉和範例。就連劉伯承元帥也對左權在軍事指揮的天賦和才華,不吝溢美之詞:左權同志在山城堡的軍事作戰部署是細緻周密的。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左權出任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參謀長,奉命東渡黃河,開赴華北前線殊死抗戰,在山西、河北等地縱橫馳騁,積極主導了粉碎日軍和僞軍鐵壁合圍的數次陰謀大掃蕩,并積極發展和動員抗日群衆踴躍參軍,壯大我軍的抗日力量。
先後取得了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等數場戰役大捷,立下赫赫不朽功勳,在血與火的曆練中,逐漸成長為一名享譽華夏的抗日名将,同時也是彭老總麾下最得力的助手。
但遺憾的是,在1942年5月份,兇殘桀骜的日軍為了報複我八路軍在“百團大戰”中取得的偉大勝利,突然出動大兵團偷襲我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為了掩護總部首長和人民群衆安全轉移撤退,獨自率兵留下斷後。
于5月23号不幸在山西遼縣十字嶺被炮彈擊,以身殉國,年僅37歲,左權犧牲後,我黨在涉縣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公祭追悼會儀式,并将左權犧牲的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葉挺資曆足夠,但評元帥有些困難
2009年,葉挺和左權将軍被我國列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重大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那麼,如果葉挺和左權兩位将軍沒有提前犧牲,能否在1955年全軍首次立功大授銜儀式上積功被授予為開國元帥軍銜呢?
國家在準備評定幹部等級待遇和審定軍銜授予标準時,對于十大開國元帥制定了相當嚴格的規定。雖然官方并未披露具體規則,但根據民間總結十大元帥的共同點,大緻可以分為5點:
1、開國元帥必須參與建立革命根據地;
2、在紅軍時期,必須擔任過軍團長或軍以上上司;
3、在紅軍土地革命時期,必須擔任過幾大方面軍的總指揮和上司職務;
4、在抗日戰争時期,必須擔任過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以上上司職務;
5、在新中國成立後,大授銜開始前,必須入選軍委副主席名單。
因為葉挺和左權兩位将軍犧牲很早,是以最後一點不在考慮範圍内,是以,隻能對前4點做分析:首先,葉挺将軍,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已經是革命軍第4軍的獨立團長,還參加了我黨三大起義其中之二的南昌和廣州起義。
後來全面抗戰時期,又擔任了新四軍軍長,為民族獨立自主和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是我人民軍隊的創始人之一。
是以,如果葉挺沒有提前犧牲的話,活到新中國成立後,是完全有資格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的。但他在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因故出走海外退出共産黨。
雖然在抗日戰争時期當上了新四軍軍長,可他當時已經不是共産黨員,而且從1941皖南事變後,葉挺就長期就被蔣介石軟禁關押,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是以葉挺革命資曆足夠,但軍功缺失,再加上中途退黨的情況,想要評元帥軍銜,稍微有些困難。
但不論如何,葉挺将軍在我黨政軍衆多進階将帥内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是值得我們永遠追崇的革命英烈。
左權參評元帥非常吃虧
其次是左權,1942年犧牲時,他的職務是八路軍前敵副參謀長,主要職責是策劃配合彭老總在華北的抗日作戰,不過,左權能文能武,是黃埔軍校和蘇聯伏龍芝進階軍事學院的高材生,喝過洋墨水,在軍事指揮上的天賦才華令人歎為觀止。
是以備受黨組總部的器重,不惜對他委以重任,可他在抗戰時也隻當上了司令部參謀長,而并不是可以直接率部指揮作戰的前線将領,在軍功評定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左權雖然出身紅一軍團和一方面軍,但卻在紅軍時期并未直接擔任過軍團長這樣的實權職務,資曆有些不足,這兩點原因,都會導緻他參加元帥評定時非常吃虧。
而且,1955年大授銜時,曾擔任過八路軍參謀長的進階将領,大都僅被授予了開國中将或上将軍銜,是以,左權即便不犧牲,或許也并沒有資格被評為開國元帥。不過因為他的革命履曆非常光鮮,是以綜合考量的話,左權有極大可能會被評為開國大将軍銜,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