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亞曆山大東征秦國能獲勝嗎?曆史學家:來100萬也攻不下

作者:澤九段

亞曆山大于公元前356年誕生于馬其頓王國,稱亞曆山大三世。是世界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其父親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之子。

亞曆山大自幼博學聰明,師從亞裡士多德,在名師的指點下,馬其頓精通文韬武略。16歲的時候,代父統治馬其頓,看來确實是天賦異禀啊!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一次宴會上被刺殺,年僅20歲的亞曆山大接管了馬其頓政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東伐之路。

公元前335年,馬其頓率領大軍統一希臘全境。

公元前334年率軍東征,相繼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伊蘇斯戰役及高加米拉戰役中大破波斯帝國軍,橫掃小亞細亞、中東及伊朗高原,不費一兵一卒占領埃及全境,前330年吞并波斯帝國。前329年轉戰中亞,前327年繼續南征印度。

亞曆山大東征秦國能獲勝嗎?曆史學家:來100萬也攻不下

在征戰13年的時間中,先後征服了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建立起一個橫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錫爾河流域的龐大帝國。

在南征印度的時候,因為當時軍隊出現了嚴重的瘟疫,加上水土不服和戰士的思鄉之情,亞曆山大在北印度地區設立總督後,撤離印度回到巴比倫。亞曆山大回到巴比倫後繼續謀劃着征服印度南部地區,卻因身患重病後不治身亡,享年33歲。

回歸亞曆山大的一生,青年時期開始掌握兵權,率兵馳騁小亞細亞、中亞地區,獲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最終因身患重疾身亡。亞曆山大少年得志、天資聰穎、富有謀略,放眼整個世界史,能在這麼年輕時取得如此成就的人,很難找出與之匹肩的。

其實,亞曆山大東征也是曆史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人曾經做過假設,如果亞曆山大沒有英年早逝,而是繼續東征到達秦國,是否能打敗秦國,征服東方七雄呢?

查閱曆史資料我們得知,壓力山大東征的軍隊規模在4-5萬人。亞曆山大東征引以為傲的無疑是馬其頓方陣,那麼在下面的篇幅中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馬其頓方陣。

亞曆山大東征秦國能獲勝嗎?曆史學家:來100萬也攻不下

馬其頓方陣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即初級方陣)。每個聯合方陣由4個初級方陣組成,人數規模在32000人。

方陣士兵所攜帶的武器主要以馬其頓長矛為主,長度為13-14英尺,換算成米為3.96-4.26米。持雙手操作,後期的長矛為18英尺。除此外,每位士兵還配備2英尺的圓盾,主要是掩護側身和臨近的隊友。一旦前面的士兵有​倒下,後面的士兵迅速補上空缺,以矛的長度形成優勢向前進攻。

整個馬其頓方陣有很大殺傷力,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并進,臨陣脫逃者會受到最為嚴厲的懲罰。缺點是缺乏機動性,山地不宜使用。

此時馬其頓方陣踏上遠征秦國的道路,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是要翻越秦嶺。重重高山,天寒地凍,路上充滿了不确定的危險性。

想要供應4-5萬人的糧草問題,則需要從印度地區調集幾十萬的民夫來運輸。在落後​的​運輸條件下,想要進行糧草遠距離的運輸,簡直比登天還難,可以參考一下蒙古軍隊遠征花剌子模。

亞曆山大東征秦國能獲勝嗎?曆史學家:來100萬也攻不下

即使遠征軍翻越秦嶺,中間的路途還有數不清的沙漠、戈壁。長達數千公裡的行軍,也要花費幾個月。除此之外還有西域士兵、匈奴士兵的騷擾。

水的問題是首先需要考慮的,遠征軍經過的路大部分是沙漠、戈壁,是非常缺水的,在長期缺水的情況下,容易影響軍心。

亞曆山大想要東征秦國,必須用全國之力來保障後勤,否則的話人還有到達,就餓死在半道。

即使東征軍隊有幸來到了秦國城牆下,面對高大的城牆,對于輕裝的東征軍來說,想要攻下固若金湯的城池,無疑是給秦軍刷經驗。

此時的秦國正處于秦惠王時期,商鞅變法已經得到了鞏固,軍容軍紀和生産力已經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東方七雄的戰争中,動辄是幾十萬人的大規模團戰。且秦國常備軍力在30萬人以上,面對幾萬人的東征部隊,也不夠秦國士兵拿軍工用的。

秦軍想要和亞曆山大遠征軍打仗,沒有必要和其硬碰,隻需要圍點打援、切斷糧道即可勝利。

亞曆山大東征秦國能獲勝嗎?曆史學家:來100萬也攻不下

是以有曆史學家曾說,即使遠征軍的規模達百萬人之巨,也未必拿下秦國。首先這些國家的軍隊是東拼西湊的,語言不統一、軍令不統一,還各懷鬼胎。一旦戰争出現了失利的局面,脆弱的聯盟關系會瞬間土崩瓦解。

想要供應百萬人的後勤,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不可想象的。兵不在多,在精。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隻要秦國不主動投降,亞曆山大東征軍想要征服秦國那是不可能的。

大家對此事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動一下發财的小手,積極​的​評論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