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7日電 題: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河北塞罕壩續寫新時代綠色傳奇

新華社記者王洪峰、王貞、曹國廠、高博

11月底的塞罕壩,銀裝素裹。雖是冬日,但高大挺拔的雲杉、樟子松在皚皚白雪覆寫下仍透露着綠意,昭示着這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塞罕壩務林人依然在修剪樹木,像呵護嬰兒一樣守護着那片來之不易的綠色。

望海樓前,防火瞭望員劉軍、齊淑豔夫婦冒着凜冽的寒風,将一面五星紅旗徐徐升至頂端,凝視,緻敬。站在瞭望塔上,齊淑豔再次撥通防火辦電話報告:一切正常!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遊客在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遊覽(8月26日攝)。 新華社發

一年前,塞罕壩還不為人知。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訓示,強調持之以恒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一年多來,從幕後到台前,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生态文明建設範例,摘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桂冠,塞罕壩帶着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的心裡。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續寫綠色新傳奇:不讓每一寸土地閑置

冬日的塞罕壩,綠色褪去,人煙漸少。驅車穿行在林海中,路邊的積雪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

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接力傳承,塞罕壩人用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軀,築起為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成為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的範例。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塞罕壩人的綠色夢想沒有止步。

1萬畝、40度的石質陽坡,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坡陡、石硬、路不通,今年春季,塞罕壩人發起最後的總攻。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防火瞭望員劉軍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座“望海樓”内工作(8月26日攝)。 新華社發

“你看,這最後1萬多畝的攻堅造林任務已經順利完成,成活率高達95%,全場的石質荒山基本全部實作綠化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林業科科長李永東說。

1萬畝,對整個林場來說,增加的森林覆寫率不足1%。但李永東的回答很簡單,“種樹,是我們的使命,推進生态建設,每一棵樹都能發揮效益。我們就是不讓每一寸土地閑置!”

簡單樸素的回答,是初心使命的堅定抉擇——

在塞罕壩長腿泡子營林區,施工員們正踏雪入林,忙着修枝、間伐。雪後的茂密叢林中,測量員們正在抓緊進行本年度最後的調查設計任務;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的标本室,技術人員細心地觀察整理着标本……

這個秋冬季,整個塞罕壩林場有8萬畝森林需要撫育。塞罕壩長腿泡子營林區施工員張彬告訴記者,時間緊,任務重,勞工們都在冒着嚴寒大雪加緊施工。“間伐樹木是個技術活兒,不能随意去砍,要伐劣留優,這是提高森林品質的基礎工作,也是目前塞罕壩人最重要的工作。”

去年12月,在肯亞内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林場代表從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手中接過象征環保最高榮譽的“地球衛士獎”獎杯。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勞工在進行間伐作業(10月20日攝)。 新華社發

今年7月,埃裡克·索爾海姆登上塞罕壩林場的亮兵台,俯瞰百萬畝林海,他表示,這次塞罕壩之行,讓他深深地被塞罕壩精神和林場建設成果打動,“地球衛士獎”實至名歸。

一年多來,像埃裡克·索爾海姆一樣,到塞罕壩考察的人數不勝數。統計顯示,截至9月底,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388批次、23495人到塞罕壩考察學習。

塞罕壩的綠色正加快向外輻射延伸——

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援塞罕壩建設,推動出台了塞罕壩防災減災、生态旅遊、林場及周邊地區可持續發展規劃。

今年暑期,河北省第三屆旅遊産業發展大會在承德舉辦,從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至豐甯滿族自治縣大灘鎮,全長180公裡的“一号風景大道”貫通。這條展示生态文明建設成果的風景大道,正成為一條拉動周邊群衆精準脫貧的旅遊緻富大道。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塞罕壩機械林場勞工在石質陽坡上造林(2016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發

接續奮鬥:讓塞罕壩精神的根越紮越深

黨旗招展,誓言铮铮。

在塞罕壩林場馬蹄坑營林區,一支支走進塞罕壩的隊伍在“尚海紀念林”前宣誓。

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就長眠在這裡。松濤陣陣,王尚海一米多高的雕像甯靜、安詳,仿佛在深情地注視林子裡的一草一木。

“長眠于此的他,如一顆深埋的種子,讓塞罕壩精神有了‘根’。”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劉海瑩說,曆經30年風雨,尚海紀念林更加郁郁蔥蔥,引來無數遊人追思。

到塞罕壩參觀學習的甘肅省民勤縣林業局幹部說,在生态脆弱地區植樹造綠難度很大,塞罕壩人用行動證明了,再難,綠色奇迹,都能一步步幹出來。

新一代塞罕壩人,從未忘記老一輩人植綠的艱難——

直面荒原、伏冰卧雪、吃糠咽菜。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這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内的樹木(10月7日攝)。 新華社發

塞罕壩創業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經驗,種十棵樹隻能活一棵,有人打起了退堂鼓。關鍵時刻,王尚海毅然将妻兒舉家從承德遷來,穩定了人心……終從茫茫荒原變成百萬頃松濤。

新一代塞罕壩人,将守綠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

面臨的一萬畝石質陽坡上可造林地,山坡陡,勾機上不去,他們就用鋼釺鑿樹坑,錘頭砸下去,震得手發麻,挖好坑從别處背土回填;樹苗先用拖拉機運到山下,騾子上不去,就靠人背着往上爬……

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副場長于士濤是個“80後”,去年12月底,身為第三代務林人的他,與另外兩位同僚一起,站上了聯合國環境署“地球衛士獎”的領獎台。

于士濤去年還獲得了“河北青年五四獎章”,領獎回來,他把獎章塞到了書櫃裡,淡淡地說:喜歡讓自己“歸零”。

然而一提起林子,他就感情似火:“一棵樹需要幾十年的精心呵護才能成材,而毀掉一棵樹隻需幾十秒。作為新一代務林人,我們要用生命守護好這片綠色。”

對大部分護林人來說,愛樹勝過愛自己。

為防治森林蟲害,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經常起早貪黑。

據去年秋季調查預測,今年塞罕壩落葉松尺蛾病蟲害面積将達16萬畝。如此大的災害,十幾年未遇。他和百餘名同僚,每天淩晨3時到達作業地塊,背着重約30公斤的藥劑和裝置,一直忙到晚上,有時甚至深夜才能到家,每天隻能睡三四個小時。

“雖然别人看不到我們的工作,但滿樹的綠色就是我們的驕傲!”國志鋒說,這百萬畝林海,靠的是三代人艱苦創業接力拼搏,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守。榮譽面前,我們更要堅定信心,以敬畏之心從老一輩手中接過“接力棒”,保護好來之不易的綠色成果。

“綠水青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幾代塞罕壩人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奮鬥才能賦予塞罕壩新生命新活力,讓這片綠水青山更美好!”劉海瑩說。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這是“一号風景大道”(7月13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

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的底色,更是未來不懈的追求

無林可造,除了護林,未來塞罕壩去向何處?

塞罕壩人給出的答案是:精準提升森林品質,發揮更大的生态效益,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提供有效的生态産品。

今年8月初,林場完成首筆3.68萬噸造林碳彙交易,這是通過市場機制實作森林生态價值補償的一次有效嘗試。

李永東介紹,首批森林碳彙項目計入期為30年,其間預計産生淨碳彙量470多萬噸。按碳彙交易市場行情和價格走勢,造林碳彙和森林經營碳彙項目全部完成交易後,可帶來超億元的收入。

“塞罕壩林場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補償市場化新機制,将林場的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劉海瑩表示,後續的幾筆大單也正在洽談中。碳彙交易所得的收入,将來主要用于林場的林業生态建設,以推動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重造林、輕管護”,是我國林業發展水準仍然不高的原因之一。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這是塞罕壩景色(10月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

“造林是技術,管護是藝術,隻造不管等于零。”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副場長張向忠說,如同莊稼需要澆水、除草、施肥,樹木也需要修枝、割灌、間伐等撫育工作,以促進森林品質的提升。

經過長期科學管理,塞罕壩林場機關面積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的2.76倍、世界的1.23倍,實作了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森林覆寫率提高了68.6個百分點,年降雨量增加60多毫米,年涵養水源1.4億立方米;林場苗木、旅遊等每年帶動當地實作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森林資源總價值達到206億元。

塞罕壩也有“成名”後的煩惱。去年,塞罕壩接待遊客5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4400萬元。如果遊客達到100萬人次,可再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不過,塞罕壩決策者并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所惑。

旅遊業看似無污染,但森林承載力是有限度的。是以,林場科學分析承載力,嚴格控制建立旅遊景點及設施的數量規模。在保護的同時,林場對旅遊景點進行提檔更新,完成塞罕壩森林小鎮改造提升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塞罕城區的品位和形象。

“榮譽越高,保持榮譽的壓力也就越大。”劉海瑩說,遊客關注的是塞罕壩的林海美景,但每一個塞罕壩人更注重的是守護好這片綠色。

一年來,河北省委編制完成了《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總體規劃(2017-2030年)》《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态旅遊發展專項規劃》等多個規劃。

2030年,一幅智慧林場的全景圖将在這裡徐徐展開:

完備的森林生态體系、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繁榮的森林生态文化體系、強有力的林業支撐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一幅天藍地綠、森林康養的美麗畫卷似乎就在眼前。

那一抹綠色,走進越來越多人心裡

這是塞罕壩景色(7月28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