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新華網昆明2月26日電(韓文萍 陳曉陽)時值元宵佳節,坐落于昆明市區的篆新農貿市場裡人頭攢動,從清晨到傍晚,小販們的叫賣聲不絕于耳,色彩豐富的水果蔬菜與琳琅滿目的生鮮百貨讓人應接不暇,小巷裡道地的小吃飄來縷縷香氣,碎片化的細節氤氲出“老昆明”的濃厚生活氣息。寇偉夫婦每天都在市場忙碌着,眼下是他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
老昆明人的專屬童年回憶
寇偉是地道地道的昆明人,從祖輩那裡傳承了手工制作湯圓的方法,八年前,寇偉将湯圓店開在篆新農貿市場裡,以純手工制作的湯圓吸引了不少老年顧客。他們中有追憶老昆明味道的老人,也有尋味的年輕人。
“豆面湯圓看似隻是一味簡單的小吃,但真要還原出兒時的味道,講究頗多,從皮到餡再到煮都是學問。”寇偉妻子雷潔說。

和吊漿面(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豆面湯圓的皮為吊漿面,将糯米泡發5小時以上,泡至松軟,用石磨将其磨成米漿,然後再用布袋吊起,将多餘水分瀝幹。随後,在和面過程加入适當的水,揉面時要不斷調整手掌的力道,使湯圓的皮更有嚼頭,這樣煮好的湯圓才能夠散發出淡淡的米香味,口感軟糯不粘牙。
現在,湯圓餡料的種類多種多樣,但傳統口味的餡料仍以花生、芝麻、豆沙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陳皮花生。把曬滿一年的陳皮與花生搭配在一起,磨成顆粒狀,口感富有層次,口味清香解膩,再經過炒制固形切塊,這樣在包制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湯圓的大小。
包的過程中,手感非常重要,這需要一點點積累。雷潔一邊包一邊介紹說:“小塊的餡料要被包裹在‘劑子’的正中央,餡料要是偏了,煮的時候就該‘露餡’了。”然後攥緊揉圓,準備下鍋。
冷藏櫃中的湯圓及材料(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不同口味的餡料小塊(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看似簡單的煮,同樣需要技巧。水微微沸騰後下鍋,讓湯圓在鍋中上下浮動,溫火慢煮不僅能保障湯圓不會變形或破裂,還可以将糯米的勁道煮出,待湯圓亮澤軟糯後撈出即可。
豆面湯圓的“靈魂”自然是豆面。雷潔說,小時候的湯圓大多是沒有餡的,吃的就是豆面的香、糖稀的甜。豆面的制作也需要“慢功夫”,将洗好的黃豆先用大火炒幹水分,後用小火慢慢翻炒,炒至飄香色澤變化後盛出,晾涼後細細研磨,然後放在盆中按壓緊實,再把煮好的湯圓放進盆裡慢慢滾,均勻地裹滿豆面,最後淋上由紅糖熬制的糖稀,一份專屬童年回憶的豆面湯圓就做好了。
按壓豆面(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制作完成的豆面湯圓(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豆面湯圓我們從小吃到大,但自己做費時費力,想吃了就來買點兒面和餡,一家人一起包,還是從前的味道。”一位常來購買湯圓的老人說。
市井生活中的點滴甜蜜
顧客正在購買吊漿面(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這對“80後”夫妻開店的初衷很樸素,“當時是因為要照顧小孩,家裡也一直是做湯圓原材料的,會這個手藝,就幹脆自己包自己賣,是創業,也是傳承。”雷潔說。
開店之初,這間小店隻售賣最接地氣的甜酒湯圓、豆面湯圓以及湯圓的原材料,購買的人也多以老人為主,慢慢地夫妻二人開始嘗試創新,迎合年輕人的口味,開發制作出椰香湯圓。顧名思義,就是将椰蓉和芝麻一同炒制,将豆面換做椰蓉,吸引了許多年輕顧客,生意也逐漸紅火。
煮好浮起的湯圓(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曾有親戚和加盟商前來找寇偉夫婦學習,但是,日複一日地跟湯圓打交道,總歸是枯燥的。随着時代進步,更高效的機器生産占據市場,堅持手工制作的人越來越少,但他們始終覺得冰冷的機器無法代替手掌的溫度,雙手揉出的面會更加勁道透亮,堅持真材實料才能承載記憶中的味道。
每逢冬至、春節和元宵節店裡都格外熱鬧忙碌,寇偉全家出動制作湯圓,為許許多多的家庭提供團圓的味道。“從前在外工作,很少能陪伴家人,現在有一間小店就有了歸屬感,收益能維持生活就行,一家人團團圓圓最重要。”寇偉說。
店鋪門前懸挂的紅燈籠及祝福(2月22日攝)。新華網發(陳曉陽 攝)
這間小店雖然沒有多餘的裝飾,但卻非常溫馨,湯圓的香甜、小家庭的點滴幸福時時充盈其間。新的一年,寇偉夫婦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外地遊客多來昆明轉一轉,嘗一嘗“老昆明”的味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