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2021年河南春晚,《唐宮夜宴》火了,身着唐代衣裙的古代小姐姐們活潑俏皮,仿佛從千年之前走了過來。與此同時,也帶的漢服、唐文化景區火了一把。

貫穿大唐盛世的,是以陪都洛陽為标志的中原文化。河南留下了不少唐朝的印記,比如唐三彩的重要窯口就在河南,最愛洛陽的女王武則天親指河南不少特産成為宮廷貢品,唐朝人更是也愛吃野菜和零食,這些來自千年之前的禮物,還不來嘗嘗?

照照| © 撰文

内奧米| © 版式

唐宮夜宴帶火了國潮

中國人心中的盛世延續至今

前兩天,豫記的小夥伴探訪河南博物院的時候,正好碰見了正在錄制節目的唐宮夜宴那14位小姐姐們。

越來越多的資訊透露出,她們即将在河南省元宵節晚會上上演有趣的《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塵封的樂舞圖、凝固的樂舞俑……當樂聲響起,這些本該沉睡在博物館玻璃展櫃裡的國寶,仿佛穿過博物館來到宮殿。

說起唐朝,龍門石窟景區宣布,在元宵節凡着漢服的遊客,均可免費體驗夜遊龍門項目,還可免費領取宮燈一個。

新國潮,又一次因為《唐宮夜宴》這個節目,達到了高潮。

我看不少小姐姐在穿唐朝衣裙的時候,還都挽着唐朝的發髻,甚至考究的,還都在臉上畫上唐朝時興的妝容。

唐朝,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盛世。

他可是給現代人帶來了不少的“禮物”呢。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唐代的瓷器,唐三彩。

佳士得、蘇富比先後拍賣的一批隋唐時期陶瓷精品裡,有一對三彩陶馬,拍了4197000美元。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這對馬兒

本想着,這樣的陶瓷精品,隻有汝窯鈞窯此種窯口才燒的出,沒想到,這所有的陶瓷作品竟都來自河南一個如今鮮有人知的窯口——鞏縣窯。

鞏縣窯是唐朝時重要的窯口,窯址在鞏縣(即今鞏義市),是已發現的燒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窯址。

鞏縣窯除了唐三彩,燒制的瓷器品種多樣,特别是白瓷,十分精美,其中有一部分還曾是貢品。

當然,不止唐三彩,唐朝在喝茶上也不含糊。

唐朝的茶跟現在的茶完全不同。他們喝的茶,是茶粉煮成糊糊,又加上薄荷橘皮鹽蔥姜的“糊辣湯”。

但唐朝陸羽所專注的茶事,卻流傳了下來。

他曾經考察淮南的茶,并且把淮南茶光州(今信陽市潢川縣)列為上,義陽(今信陽)為次。

也就是說,潢川的茶比信陽茶還要好。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吃喝玩樂,唐朝都給河南帶來了各種延續至今的禮物。

女王愛吃哪幾種面條?

說起唐朝的禮物,武則天絕對是帶貨河南特産最多的人。

比如,咱們現在吃的撈面條子,其實前身是唐代人愛吃的“冷淘。”

武則天進宮之前跟青梅竹馬的夫妻到面館吃面,當天很熱,她突發奇想跟店鋪老闆一起研制出了“冷淘”,那天還是武則天的生日。當了女皇後,她很懷念當時的情景,每到過生日就讓禦廚做“冷淘”,這個習慣一直到她駕崩都沒有變過。

這到底是不是真的無從考證,但“冷淘”的确是唐代的時候誕生的,當時稱為“槐葉冷淘”,是夏天消暑的美食。

其實“冷淘”就是面條撈出來過涼水,不知道那時候有沒有荊芥,反正蒜瓣是有,唐朝人超級愛吃蒜。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唐朝沒有番茄

女王大人還喜歡今天河南潢川的一種空心挂面。

唐朝那會兒,潢川叫“光州”,《光州志》上有說當時那裡生産一種挂面,是宮廷的貢品,有“風銷華夏,奪魁九州”之說,被稱為“光州魁面”。

女王登基一百天的時候舉行盛大慶典。

為了充分展示她的吃貨本質,她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腦袋一熱就給光州刺史下了一道旨:“往年光州進貢的挂面都是實心的,如今已改朝換代,三個月内要為朕作出空心挂面,以備百日盛典食用。”

最後,被逼上梁山的刺史大人真找人做出來了,女王端着碗,隻見半通透的面條根根細如發絲,吃一口,簡直了,脫口贊道:“光州挂面,實乃面中之魁也!”然後,光州挂面就有了“魁面”的稱号。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直至現在,潢川的空心挂面也很有名,純手工制作,細到可以穿針而過,面條中間還是空心的,能當吸管在水裡吹泡泡。已經載入《中國名食錄》,2013年還成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此外,它還被列入信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光州留下的不止有空心挂面。

還有老鼈。

在信陽吃老鼈,不稀罕,卻是一大享受。

哪家的宴席稍微有點兒檔次的,都得有道老鼈壓桌子;信陽人請你吃飯,要是有老鼈,那你在他心裡絕對不是普通人;信陽人家裡,長輩親戚還能用老鼈表達偏愛,恁孩兒來了吃老鼈,他孩兒來了吃排骨。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光州志記載,唐朝就有“光州馬蹄鼈壓斷街”的說法,清代,光州有專門兒的人為皇室捉老鼈做菜吃,作為光州三絕之一的馬蹄鼈也是當時宮廷的貢品。

不知道,則天女王喜不喜歡吃老鼈。

哪些被搞成了貢品?

黃桑們真的很擅長把地方特産搞成貢品。

坻塢是渑池縣城東北仁村鄉的兩個行政村,分南坻塢和北坻塢。

坻塢貢米是小米,相傳,唐貞元十六年,德宗皇帝偶爾品嘗了當地供奉的小米,正所謂吃人的嘴短,于是,皇帝說了,這麼好的米,搞成貢米多好啊!

然後,過了九百來年,乾隆皇帝也來湊熱鬧,我去,這麼好吃的米,貢米貢米,必須貢米!于是,坻塢的小米便成了貢米。

朱仙鎮,揚名早就在明清航運發達之前。

一塊幾厘米見方、僅重15克的豆腐幹就是關鍵。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這塊小豆腐幹,要經過十煮十曬。

鹵煮的鹵湯也很講究。

大、小茴香、丁香、陳皮、豆蔻、砂仁、良姜等十幾種香料共同組成的鹵湯造就了朱仙鎮香幹豐富的味覺層次;經過陽光、微風的烹調,豆腐幹不斷發酵,最終形成朱仙鎮五香豆腐幹的精氣神。

這樣的好東西,自然瞞不過宮裡人的嘴巴,唐朝時,朱仙鎮的五香豆腐幹成為貢品。

春天來了,不光是河南人喜歡吃野菜,唐朝人也喜歡。

上面提到的德宗皇帝就曾召叢集臣吃馬齒羹,而馬齒羹就是用野生馬齒苋烹制的食物。

害,馬齒苋,哪個河南人沒吃過呢。

高力士,對,就是給李白脫靴的那個高力士,其實人家的文采特别好的。

他曾經在楊貴妃事件後被流放巫州(今湖南懷化市),看到山谷多荠菜而此地人不吃,就很感慨,用詩寄意:‘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可見中原人真喜歡荠菜,但南方人似乎不喜歡。

不知道,唐朝人喜不喜歡荠荠菜煎餅和荠荠菜餃子,畢竟煎餅和餃子在唐朝都有。

前陣子我們辦公室還團購了登封芥菜絲。

帶你來河南吃唐宮夜宴 | 豫記

登封芥菜絲

配上焦蓋燒餅,絕了。

其實登封芥菜絲也跟唐朝有關系。

據野史傳說,唐朝太宗李世民避難少林寺時曾經食此菜并贊歎不已。

嗯,我第一次吃芥菜絲的時候,也跟世民桑的感受一樣。清爽,微辣,停不下來。

武則天遊嵩山時,在石淙河傷風了。吃了芥菜絲,病情好很多,随即女王大手一揮将登封芥菜絲列為禦用藥膳。

據說,為強身健體,曆代少林習武之人,每日早餐必備此菜,沿襲至今。

估計是因為芥菜絲那種微辣,吃了出汗的特性吧。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