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前幾天從抖音上看到做千層饅頭的視訊,作為愛吃饅頭的山東人,馬上動手做。當饅頭出鍋時,我激動的手發抖,居然超級成功,真的是千層饅頭,咬一口那個香啊,我都舍不得咽下去。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我把照片發到網上,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沒想到愛吃饅頭的人這麼多。做饅頭的過程如下:

1.和面,面要略硬,也不用太硬,加适量酵母粉,酵母粉先用溫水化開。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2.等面發好後,先略揉一揉,擀成面餅,差不多半厘米厚,撒上薄薄一層幹面粉,卷起來,切成面卷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3.一個個再揉成饅頭

4.上鍋大火蒸25~30分鐘(根據饅頭大小定時間,最後五分鐘小火)

5.停火後三分鐘出鍋。

想吃千層饅頭很多年了,小區周圍的饅頭都不好吃。今天親手做出,欣喜若狂。

我的童年是在魯西南一個小鎮度過的,春節家家蒸饅頭。過了陰曆二十三,空氣都是香的。雖說家家蒸饅頭,但是也有做的特别好吃的。我的伯父是蒸饅頭的能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蒸的特大饅頭,一個一斤多,能揭開很多層。那可不是平常吃的饅頭,都是新婚的夫妻初二去老嶽家走親戚的禮品。

魯西南八十年代的農村,走親戚拿的禮品,不外乎就是點心,燒雞,豬肉,酒。那時人們的收入還不高,不記得物價了,隻記得我父親的工資隻有一百多元。

新婚第一年走親戚,除了酒和肉外,必須還得有十個箢子裝禮物。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個東西盛禮物。這十個箢子裝什麼呢?既實用又省錢的,就是面食。一般都是兩箢子點心,兩箢子花生糖塊,剩下的都是饅頭。

這饅頭可不是普通的饅頭,是一個個一斤多的千層饅頭,有大又圓,蒸這種饅頭都是男人,女人力氣小,手也小,拿不住這麼大的面劑子。鍋也不是普通的鍋,都是在院子裡壘起大竈,支一口特大的鐵鍋,滿滿的水,鍋下是燃燒的木柴,上面是蒸籠,鍋蓋是鬥笠狀的,也不知是什麼材料做的。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蒸饅頭的工作都是大年初一下午或晚上進行,這樣才能保證第二天饅頭的新鮮飽滿柔軟。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我伯父每年春節都去給需要的人家蒸饅頭,都是忙活到深夜回家,主家的酬謝是兩塊毛巾,基本是無償幫忙。

村裡蒸的大饅頭都被新郎官帶到老嶽家去了,想吃大饅頭隻有盼着新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二早上,大街上滿滿的人,那是迎來送往。送的是新媳婦回娘家,幾個穿戴一新的小夥子每人騎一輛新自行車,每個自行車後面是紅布蓋着的倆箢子,陪着新郎官走親戚去了。基本是一個新郎官六個跟班,小夥子們頭發锃亮,皮鞋嶄新,比新郎官還興奮。

年關近,饅頭香,故鄉情

這邊送走新媳婦,那邊迎來新嫁女,也是一溜兒的新自行車,一隊兒的俊小夥,自行車上有酒有肉,紅布蓋着的箢子下面鼓鼓的。女孩本家的兄弟遠遠接過自行車,讓新郎一行進屋喝茶。大娘嬸子嫂子擁着女孩問長問短,好像多年沒見。

這一餐非常隆重,會邀請本家族體面的人作陪,我父親因為在政府工作,為人正直善良,所是作陪的主要人選。他不論去哪家作陪,都是帶兩瓶酒,主人家過意不去,知道我父親愛吃大饅頭,每次都送給幾個,是以我小時候年年都能吃上這種千層饅頭。

一晃我家也進城多年了,千層大饅頭雖多年未嘗,卻總也忘不了。随着生活品質的提高,這種送節禮的風俗也早已出局。現在老家都是二層樓,一樓的大門就是車庫,女孩回娘家都是小轎車直接開進家中。人民春節基本都在家中上網看電視,街上靜悄悄的。

時代在變,觀念在變,饅頭的味道,卻不能變。

午飯後,又是熱熱鬧鬧的歡送客人。屋裡擺滿了禮品,結婚頭一年禮品都是公公婆婆置辦的,娘家舍得留(第二年花的都是女兒自己的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