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詩人李白就曾寫實贊歎嵊州的秀美山水。他一定不會想到,這座靈秀的城市,在一千多年後将再次煥發新的生機。
近年來,嵊州在不斷開創生态文明建設新佳績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也取得了新突破。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環境讓嵊州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魅力感召力大幅提升,提振了高品質發展的精氣神。另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是順時順勢之舉,有力推動了嵊州在數字經濟、旅遊産業等方面實作可持續發展、高品質發展。
嵊州,正在描繪一幅幅與繁榮經濟争相媲美的生态圖畫。
“數字”治污
守護百姓幸福生活
一江碧水北流去,兩岸青山入畫來。徜徉在剡溪之畔,隻見江水清澈明淨,藍天白雲惹人沉醉。嵊州,這個唐詩之路上的核心之地,正通過立體治污,不斷改善環境,“出落”得更加美麗動人。
先來看一張嵊州全優的環保“成績單”:今年1~6月,嵊州全市空氣品質持續向好,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3.26,AQI優良率為97.8%,PM2.5平均濃度為27(26.92)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2微克/立方米。不少嵊州市民常在朋友圈曬出藍天白雲,引得大家紛紛點贊。“嵊州藍”刷屏的背後,是一場持久的藍天保衛戰。
為實作科學治污、精準治霾,嵊州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借助數字化的先進科技手段對大氣污染源實行“多點包抄”,有效改善了大氣環境品質。
在嵊州市城南新區的一幢大樓樓頂,一個雷達探頭正掃視着主要城區。不一會兒,一張360°覆寫主要城區的空氣污染全景圖傳到了紹興市生态環境局嵊州分局相關負責人的手機裡。圖中一一标明了疑似污染源位置、污染發生時間、PM2.5高值等内容。“通過這張掃描圖,我們可以準确了解哪個時間段哪裡有顆粒物污染,非常直覺。”嵊州市藍天辦從業人員說。
這是嵊州為精準鎖定城市污染源而引進的“秘密武器”——氣溶膠雷射雷達。這種雷射雷達可24小時不間斷監測5公裡半徑範圍内的顆粒物等濃度情況,準确鎖定污染源。一旦發現掃描熱點,藍天辦從業人員将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确認,并将問題及時回報至相關責任機關落實整改。
在嵊州,“天眼+地勤”的工作模式被廣泛推行,真正做到了“眼疾手快”。為防控偷排偷放、稭稈焚燒等影響大氣環境品質的行為,嵊州還在高達百米的城市上空安上“電子眼”,覆寫人為巡邏的視野盲區,24小時監控污染排放,實作城市監控全視角、全覆寫。
同心合力打赢環境保衛戰,嵊州正不斷譜寫新篇章。近年來,嵊州市還開展了“12+1”行業整治專項行動,以執法倒逼等方式強勢推進化工、印染、電鍍、造紙等行業整治提升,關停“低散亂”企業,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今年,嵊州市還及時啟動了新一輪“8+1”行業整治,全市累計整治“低散亂”企業1070家、兼并重組30家、規範提升255家。
最大限度減少固廢對生态環境的危害是打好淨土保衛戰的關鍵一環,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現在,當你翻開嵊州的“無廢城市作戰圖”,會發現曆史性的變革。在嵊州市靜脈産業園内,日處理餐廚垃圾100噸和地溝油10噸的城區餐廚垃圾收集處置項目正全力運作,餐廚垃圾通過渣、油、水分離,将實作變廢為寶。而靜脈産業園的另一個明星項目——垃圾焚燒發電廠,正源源不斷“吃”下生活垃圾,使之變成清潔的電能。
“詩意”護水
書寫生态文明答卷
落日花邊剡溪水,晴煙竹裡會稽峰。剡溪是嵊州的母親河,是“浙東唐詩之路”精華河段。近年來,嵊州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憑借“五水共治”的東風,堅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綜合施策,全力推進浙江省級重點項目——“詩畫剡溪”建設,努力打造融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發展之美于一體的浙江“最美河流”。
近年來,嵊州市相繼開展河湖清淤、入河排污口治理、剿滅劣Ⅴ類水、畜禽養殖整治等專項行動,通過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剡溪的水環境品質明顯提升,嵊州市出境斷面穩定保持在Ⅱ~Ⅲ類水質,確定了“一江清水送下遊”。
此外,嵊州積極推進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建設,目前已在主要河道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并投入使用,全天候自動監測目标水域pH值、溶解氧等多項名額,基本實作紹興市級考核斷面、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以及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自動監測全覆寫,提高了全市重要斷面的水質預警監測能力。
今年,為徹底解決污水入河問題,嵊州市共安排了276個“污水零直排區”建設項目,計劃投資8.58億元,完成4個街道、2個鄉鎮、1個工業園區和1個樣闆鎮的“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目前所有項目全部完成設計和招标,絕大部分項目已開工建設,接下去将會迎來全面動工。明年還将安排6億元的項目建設。
按照“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韻”的思路,嵊州在每個鄉鎮(街道)開展一條美麗河道、兩個美麗湖泊建立。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資源,憑借綠色基底的整體打造和“唐詩之路”文化資源的整合串聯,全力推進總投資2.87億元的“詩畫剡溪”工程建設,做到治水成景、治水生景、治水造景的有機統一。不僅如此,嵊州對還剡溪沿線具有曆史文化價值的村落、建築、民居、橋梁、路廊等進行重點修繕保護,結合謝靈運故居、石床垂釣、嶀浦廟等遺迹,使“嶀浦望潭”成為剡溪佳境。
“過去人們感歎嵊州缺乏知名的山水景點,如今經過全面整治,剡溪流域正在朝全域景區化邁進。”紹興市生态環境局嵊州分局相關負責人說。
指派綠水青山
讓“好山好水”實作價值轉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期以來,嵊州在厚植生态優勢、構築生态屏障的同時,巧妙發揮“生态”品牌,努力培育和增強生态産業競争力,将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進而提高民生福祉。
嵊州石璜鎮,這裡有紹興市第一高峰,有94%的森林覆寫率,有老祖宗留下來的古香榧群落,有大自然創造的地質遺迹,有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還有優良生态環境下的茶葉……傍榧而居,亦伴茶而生,榧與茶,是村民的生計,也是通向幸福生活的路徑。
近年來,在優化種植結構和打響産業品牌的同時,石璜開始依托鄉村旅遊,推動從單一農業生産向農業觀光旅遊發展。該鎮投資1.2億元推進石璜江綜合治理項目,投資300多萬元完成通源江小流域綜合整治,投資900多萬元完成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建立遊步道近萬米,農村生态環境、生活環境、生産環境發生了深刻改變。與此同時,千年香榧林、萬年巨石陣、西白山高山濕地串珠成鍊,加上各種登山節、香榧文化節等活動的舉辦,吸引了長三角大量的自駕遊客。
經過環境整治,大山深處優美的自然風光更加吸引人,越來越多的遊客讓村民看到了緻富的機會。“過去,我們守着大山卻隻能賣賣土貨,換取微薄收入。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對于美麗生态帶來的生活變化,該鎮白雁坑村的村民洪小賽感觸很深。他家開設民宿後,生意一直火爆,尤其是周末。“不少上海遊客一住就是一周,享受好山好水好空氣!”張麗雲說。據悉,石璜鎮已有農家民宿30家,今年以來,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帶動農副産品銷售150多萬元。
石璜鎮的成功轉型,是嵊州生态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縮影。而豐厚的生态價值,也迅速引來了衆多資本的擁抱。
何家塢,藏在深山裡的一處“世外桃源”,清冽甘甜的溪流潺潺而過,蒼翠欲滴的竹葉在風中搖曳。置身其中深吸一口氣,便覺得肺腑間都充盈着綠意。
凝固了時光的古村風貌,讓民宿老闆李培君一眼相中。幾年前他與何家塢村民簽訂了20年的租約,着手對一間間黃泥房進行“精緻化”改造。改造後的民宿“脫胎換骨”,遊客絡繹不絕,旺季訂房要提前幾個月才能排上号。
李培君還聘請了村民在民宿工作,并采購當地土特産、手工藝品銷往村外,既保護了古村生态,又帶動了村民增收,受到了村民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援。
“民宿經濟”的勃興,正是生态溢出效應的展現。而類似的故事正交織上演。如今,随着人們對良好生态需求的增長和生态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嵊州越來越多的地方依托好山好水大力發展生态農業、生态旅遊、綠色工業等生态産業,将好生态轉化為好的生态産品“溢價”增值。
嵊州,正譜寫一曲曲動人的綠色旋律。剡溪兩岸,一種更美、更柔、更貼心的聲音正慢慢傳開。
(本版圖檔由紹興市生态環境局嵊州分局提供)
【來源:浙江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