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在社群活動中心學習書法
溫馨舒适的會客式服務視窗、寬敞明亮的書屋、頗具曆史感的鄉愁館……“親民化改造後,我們更願意來了,平時沒事就約幾位老朋友喝喝茶、看看書或是帶小朋友來看看老物件。”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清波社群居民王先生對社群的這一改造給予很高評價。
社群的閑置空間就是一個可活化的載體,如何将閑置空間打造成親民化社群公共空間?成都市清波社群在理念先行、找準需求、空間規劃、動員參與這4點上下足功夫,吸引居民積極參與社群建設,以“家文化”助推社群治理,緻力把社群打造成居民想來、愛來、願意留的溫暖空間,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
社群居民搬出自己的老物件,提供給社群,打造成鄉愁館。
寫序命名提建議 居民把社群當成家
“巴蜀大地、錦官西隅、百年堰池、漾漾清波……熙來攘往幸福港,盛世同慶聚一堂,躬耕于此,舍你我而誰欤!”在成都市青羊區清波社群主入口,躬耕園3個大字下面擺放着一副大大的書卷,卷上所寫的就是這篇《清波序》。
“這是我們社群文化骨幹、文化志願者以及居民骨幹根據社群的變化共同編寫、一字一句反複磋商修改确定的,園子裡還有3處對聯也是集體的智慧。”成都市青羊區清波社群黨委書記雷霜霜介紹,不僅如此,躬耕園、知情茶社、知足食堂、求索亭、修遠亭、知行閣、虛谷書屋,園子裡這些公共空間的命名,都是通過征集居民意見,采取線上投票的方式确定的。“我們希望居民都積極參與到社群公共空間的打造中,讓他們來到這裡就有回家的感覺,更有歸屬感。”
為了讓社群老年人都老有所依,社群還打造了知情茶社、知足食堂,供居民品茗休閑、就餐會友。這片區域有兩面白色的牆,正當社群在頭疼該如何營造時,還是居民的建議給了他們啟發。“我們把征集到的老照片‘清波飯店’和挖掘出的清波名人——四川四大名旦之一的周慕蓮做成牆畫,既符合一‘食’一‘茶’的主題,也是傳承清波的曆史文化。”雷霜霜表示,在這裡,他們開展了“三三茶社”民情征集、廚藝比賽、端午包粽子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了衆多居民前來參與,居民的“社群黏性”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居民打卡社群鄉愁文化館
社群自建的閱讀中心
尋找記憶挖掘曆史 居民參與社群建設
成都市青羊區清波社群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印象清波”鄉愁館,這個館來源于一次社群老物件征集活動。
“居民們都很踴躍,當時共征集了100餘件老物件,但是,如何放置這麼多老物件卻成了問題。”雷霜霜說,大家正冥思苦想的時候,轄區居民薛婆婆提出,“把一樓的會議室做成鄉愁館,中間可以擺個桌子放老物件,既美觀又不占空間。于是,清波社群就有了“印象清波”鄉愁館。在這裡,社群多次開展“清波故事彙·家風家訓傳承活動”,“這個是‘烘籠兒’烤火的,那個是‘雞公車’運農作物的”,家長孩子都全情投入地聽着老輩子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樓道空間不裝飾一下感覺有點浪費,可以利用展示老清波的樣貌,讓大家‘穿越’一下。”又有一位清波的老居民楊孃孃提出了她的想法。具體如何做?怎麼設計才能展現清波的過往?集思廣益下,清波曆史長廊出現了,通過牆繪、浮雕、3D列印、場景布置等形式,展示了不同年代下清波的面貌:從田間農耕場景、老街場景、供銷社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裡開始有了電器,從自行車到汽車到飛機,從磚牆瓦房到高樓大廈。
“自從有了這個曆史長廊,不時有家長帶着孩子在這裡,認一認‘奶牛’‘耕牛’‘老式公共汽車’。”雷霜霜表示,充分挖掘社群曆史,尋找社群記憶,在改造過程中植入傳統文化元素,才能打造出具有屬地性的社群符号。
社群以“公益 低償 市場”的模式開展社群教育服務。
整合資源強化特色 獲得居民認可好評
在清波社群,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共建合力已成為打造親民化社群公共空間的一個重要抓手,并通過開展活動、開展服務,增強與居民的交流互動,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
成都市青羊區清波社群聯合托育機構在躬耕園廣場一角打造“清波·童夢館”,提供早教服務、藝術提升服務;聯合第三方社會組織知行合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社群知行閣二樓打造“清波·知行學院”,公益課程+低償收費課程,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聯合創世紀國際教育集團在知行閣三樓打造“清波·菲行屋”,以“公益+低償+市場”的模式開展社群教育服務,開展多項公益課程,以及高趣味、高體驗的訓練營;聯合公安派出所、人社局、交管局引入了交管業務一體機、社保服務一體機、港澳台二次簽注、臨時身份證明列印等,為居民提供延時服務。(圖/文 青羊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