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一生為官清廉,母喪時徒步歸家,家鄉田賦也因他而減少四千石

賀宗(1392—1453),派名志宗,字敬祖,号鶴樓,湘鄉縣(今雙峰縣印塘鄉土橋垅村)人,明代官員。

賀宗生家族為湘鄉望族。他自幼勤奮好學,聰穎過人,工詩文,為同鄉父老所稱贊。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賀宗被選入邑庠,專心學業,他喜愛登門向鄉賢能長者求教,在館難免曠課,師怒其不受學規,呈報于府欲除其名。府提調責問,賀宗卻能将平日功課一一陳述。府吏斥責其師:“此子務學如是,爾乃以尋常律之,可謂不知人矣。”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賀宗應鄉試,中第34名;次年會試,中第三甲13名進士,湘鄉縣主簿顔彧,為他立“進士坊”于住宅士橋之門,并遵旨建書堂,“讀書以其遠大”。

他一生為官清廉,母喪時徒步歸家,家鄉田賦也因他而減少四千石

宣德八年(1433),賀宗入京,次年授南京大理事左寺右評事。宣德十年(1435),奉例解任,在吏部聽選。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夏,湘鄉縣遭遇百年一遇的水災,尤其是賀宗故裡,因荷葉銅梁大山等處山洪暴發,“死者無處尋屍,生者無田可耕。”鄉民派賀宗胞弟賀容等赴京訴說。賀宗“一聞此言,不覺捶胸頓足,痛哭湘厄”。為向朝廷“陳訴水患,拯救困事”,賀宗“剖心瀝血”,具《奏減湘賦疏》數千言,為災民請命。因得其請,湘鄉賦稅自此每年減糧四千石(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時得陳友諒糧冊,得知湘鄉兩次向陳部輸糧十萬八千石,遂以此數征納湘鄉州糧賦,并按數改征銀兩。這樣,湘鄉州田賦較宋元時的三萬三千石增加了六萬餘石,這就是湘鄉曆史上四百年“堕糧”案的緣起)。“邑人感思其德”,遂将他所屬的湘鄉縣慶善鄉改名評事鄉,一直沿用至新中國誕生1949年。

他一生為官清廉,母喪時徒步歸家,家鄉田賦也因他而減少四千石

正統三年(1438)七月,賀宗奔父喪回籍丁憂。在鄉期間,賀宗遵父親遺命,從土橋移居白馬塅(今屬印塘鄉石橋村),建立舍宇,偕其夫人及兒賀友忠等入居。正統六年(1441),賀宗服起複,任前職。十四年(1449)春,浙、閩、贛邊區爆發葉宗留、鄧茂七為首的農民起義,朝廷“累征不服”,賀宗自陳方略,其獻策深得明英宗賞識,命他同兵部尚書石璞前往剿辦。未幾蕩平,以“功”升太仆寺丞,分司滁州(轄今安徽滁縣)、安來等縣。賀宗為官以“清廉為本”,深得民心。

他一生為官清廉,母喪時徒步歸家,家鄉田賦也因他而減少四千石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十一月,賀宗因母胡氏殁,從滁州徒步返籍,他将自己多年的俸銀攢下來,雇請工匠在家鄉的河裡築攔水壩,積蓄河水防幹旱,百姓感恩,命名為“老爺壩”。殡殓母親後,賀宗于景泰四年(1453)奉例起複。不料,從永豐乘舟至湘潭黃龍大王祠下,忽染疾而卒于舟上。歸葬寺沖(今屬雙峰縣永豐鎮松坪村),至今尚存其墓。遺作輯為《賀評事奏疏》。

參考文獻:

湖南省雙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雙峰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注:本文系【漫談叢筆】公衆号原創内容,未經賬号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