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很多地名
在朝代更替、地理變遷之中
逐漸被曆史淹沒被人們淡忘
今天我們要說的
“白水之苑”“白水苑丞”兩枚秦封泥中
白水這個地名
據說已經傳承延續了4000多年
那就跟着秦封泥
重新認識一下白水這個地方吧
白水之苑

白水,春秋時屬雍州。秦孝公十二年置白水縣。《史記·秦本紀》雲:“孝公十二年,并小鄉為縣。”《郡縣釋名》載:“秦建白水縣。”“白水之苑”封泥即是秦在白水之苑的實證。
白水苑丞
白水苑丞,為白水苑管理主官的副職。
白水縣名的來曆
很早很早以前,凡有河流經過的地方,大多都有人類居住。洛河、白水河哺育下的白水也不例外。後來,在漫長而艱辛的發展史上,白水之名多有變化。曆史的細節已無從知曉,這裡重點說說白水名稱的來曆吧!
夏商時,這裡被稱為“彭衙邑”。西周末期改稱“彭戲”。春秋時恢複彭衙邑,位址在今洛河北邊彭衙村一帶,即今白水縣彭衙村一帶;又設汪邑,今白水縣方城村一帶。
戰國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因臨白水河,設縣時起名白水縣——這可能是白水縣名的最早由來,與《雍大記》所記載:“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相吻合。
秦代,仍用白水縣名,屬内史轄。
西漢景帝時廢白水縣,建粟邑縣(縣址在今縣城西北75裡一帶,以倉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縣,都屬左馮翊。之後又曆經多次廢、設、更替和變遷,但慶幸的是,白水之名被保留下來,并沒有失傳,在後世依然多有使用。
秦代“内史”地圖
“造字聖人”倉颉與白水的淵源
2018年,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曾公布了一批共8枚佐證渭南地區縣治曆史的秦封泥,其名稱分别是“下邽丞印”(渭南)、“重泉丞印”(蒲城)、“臨晉丞印”(大荔)、“懷德丞印”(大荔)、“甯秦丞印”(華陰)、“蘋陽丞印”(富平)、“白水之苑”(白水)、“白水苑丞”(白水),這8枚封泥在地圖上都能找到對應的秦時地名,其中始終沒有變的地名就是“白水”。
“白水苑丞”封泥
而且根據專家判斷,這一地名傳承延續了4000多年的文明,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白水這個名稱可能與倉颉有關。倉颉,原姓侯岡,名颉,俗稱倉颉先師,又曰“蒼王”“倉聖”,亦稱“史皇氏”。《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中均記載倉颉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傳說倉颉“龍顔四目,生有睿德”,他根據天上的星宿分布、地上的山川脈絡、鳥獸魚蟲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狀,整理創造出了文字,開創了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颉”。
傳說這位“造字聖人”倉颉為陝西白水縣陽武村人(一說是河南南樂吳村人),享年110歲。如今,在白水縣城東北35公裡的史官鄉還有倉颉墓、倉颉廟,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颉的功績。是以,史學家認為倉颉生于斯,葬于斯。文字學家也認為白水才是倉颉造字的發源地,因為“源泉”的泉字分開來就是白水。
白水倉颉廟
據《倉颉廟碑》記載,漢延熹五年(162年)倉颉廟已頗具規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建于漢代的白水縣倉颉廟内立有一塊《倉聖鳥迹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着28個古怪的符号,相傳這就是倉颉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就算不認識,也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字之初的神奇和美妙。此外,倉颉廟記憶體古碑衆多,其中的《倉颉廟碑》《廣武将軍碑》因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價值,為免遭破壞,于1971年皆遷入西安碑林。
中華文明為何能綿延不絕?文字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倉颉造字成功,發出第一縷文明之光時,天地也為之動容。作為倉颉故裡的白水縣,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小博有話說
郡縣治,天下安。我國的縣建制始于春秋,因秦代推行郡縣制而得到鞏固和發展。兩千多年來,縣一直是我國國家結構的基本單元,穩定存在至今。而書博館藏秦封泥正是見證這一制度的重要出土文物,更是我們考察秦曆史、地理演化的“活字典”。
今天,我們通過“白水之苑”“白水苑丞”兩枚書博館藏秦封泥,重新認識了白水這個縣名背後的故事。巍巍華夏,地域廣大,未來,通過秦封泥我們還将走近更多不曾熟悉的地方。待疫情徹底散去,也歡迎大家來書博,一起去解讀秦封泥中那些古代郡縣地名吧!來源: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 編輯: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