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風流人物曆代名将-北周創始者宇文泰

宇文泰(507 年-556 年),字黑獺,代郡武川人,鮮卑宇文部後裔,南北朝西魏的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二十餘年。

北魏末年發生的“六鎮起義”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鮮于修禮的起義隊伍。起義被爾朱榮鎮壓後,宇文泰成為其部将賀拔嶽麾下。永安三年(530 年),北魏孝莊帝殺爾朱榮,不久,爾朱氏敗滅,高歡位居丞相,并由此掌權。北魏孝武帝密诏賀拔嶽,欲以之牽制高歡。

永熙三年(534 年)賀拔嶽遇害,宇文泰也就自然的被推到了曆史的前台:衆推宇文泰為統帥。後來宇文泰與魏孝武帝元修聯合,相約共扶王室,宇文泰先後成為為大都督、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同年,宇文泰平定秦、隴,孝武帝封官為侍、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地位僅次于高歡。後來因為巍孝武帝投奔宇文泰,進而造成魏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宇文泰足智多謀,有很強的指揮能力,因當初西魏兵力和國力都不如東魏,宇文泰采取了很多發展軍隊和國家的政策。在與東魏多次交鋒時,互有勝負。大統三年(537 年)春,東魏進攻潼關,宇文泰大敗之。秋,東魏十萬人進沙苑(今陝西大荔),宇文泰以不滿萬人乘東魏軍輕敵,親自鳴鼓奮戰,獲得大勝,俘虜七萬人,史稱“沙苑之戰”。此一戰,高歡染病,不久去世,西魏遂得以和東魏并立。

在思想上宇文泰奉行以“德治教化”為主,“法

治”為輔的統治原則。就是要求各級官吏還百姓用儒家學說修身,恪守這些儒家道德規範。在京師長安設立國子學,拜儒學大師盧誕為國子祭酒,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觀念的人士,作為政權的支柱。

在用人上奉行唯賢是舉,不避門戶高低,和民族出身,而且做到了“用人不疑”。進而招緻人才聚攏,西魏政府上下協力,内部團結,保證了各項政策措施的順利執行。宇文泰還比較注意聽取臣下的不同意見,勇于納谏。在法律上,宇文泰一方面主張不苛不暴,既要“法不阿貴”,官吏犯法一視同仁,另一方面又要求斷案者慎罰,力戒楚毒之下,自痛自誣,盡量減少冤假錯案。大統十三年(552),宇文泰又下令廢止流傳了二千餘年的宮刑。在經濟上宇文泰根據儒家先富後教的傳統觀念,積極勸課農桑,獎勵耕植,并相應地制定采取了一些措施,此外還明确規定了地方官吏在發展生産方面的職責。是以地方官吏大都重視農桑生産,經濟逐漸發展,到宇文泰死之前,已經出現了一個倉廪充實的小康局面。

外交上,宇文泰采取了和北攻南的政策,對于北方的突厥、柔然曾通好,但對于南朝則采取攻勢,先後進占了益州和荊雍等地。

宇文泰恢複鮮卑舊姓,維護了民族之間的團結。其實反過來說,此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數民族的漢化的曆史程序。

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北巡,還至牽屯山(今甯夏固原縣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兒宇文護,托孤。 11 月,卒于雲陽(今陝西泾陽西北),年五十歲,葬于成陵(今陝西省富平縣北),谥号文公。

是年十月,泰子覺嗣位,為太師、大冢宰,宇文護輔政。次年,宇文覺稱帝,是為孝闵帝,北周開始。

縱覽宇 文泰的一生,正處在由大亂到大治的曆史過渡期,他能夠把握時局,觀時而變,順乎天象變化,終至取威定霸,轉弱為強。南擁江漢,西攬巴蜀,北 握沙漠,雖然宇文泰活着的時候,沒有當上皇帝,但他如曹操一般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礎。

他在位時所頒行的兵制、選官之法等等更成為隋唐時期各類制度的來由所在。是以宇文泰可以稱作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少數民族傑出的人物,為後來的中五千年文明出現隋唐時代的文化頂峰而奠定了基礎。由此看來,宇文泰作為一名鮮卑族後裔真是功不可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