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文觀止》注釋本中存在的一處通病

作者 | 萬葉堂主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态

《古文觀止》是清代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編寫的一部古文選本,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今已經過去300多年了。這部為當時學童編選的古文選本自刊行起就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影響巨大。魯迅先生對此書的評價也甚高,認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和《文選》比肩。

當然此書精華和糟粕是并存的,有些學者批評書中所選 的一些古文篇目在思想性和文學性上都存在明顯不足,這些意見無疑是正确的,用現代的眼光去衡量以前的事物,缺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古文,我認為不必太在意文章的好與壞,關鍵的是要從中學到古文的詞彙和文法,了解文章每一句的真正含義,這樣才能逐漸掌握閱讀古文的能力。李敖在評價某位作家的文章時稱其隻有感受,沒有知識。大意如此,原話記不清了。沒有知識的感受往往隻能是膚淺的,閱讀古文的一大弊端也是望文生義,如果不能理清文章的确切意思,隻顧談天花亂墜的大道理那隻能是空談。

在市面上流行的《古文觀止》注釋本不下數百種,其中各種注釋錯誤數不勝數,我下面要指出的這一處在所有的版本中是共存的,可以說是《古文觀止》各種注釋版的一處通病。錯誤出自韓愈的《後十九日複上宰相書》,文章内容是韓愈為了求職向宰相寫的第二封自薦信,以下我先把原文和譯文羅列出來,然後再指出錯誤在哪兒。

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再拜言相公閣下:

向上書及所著文後,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懼不敢逃遁,不知所為,乃複敢自納于不測之誅,以求畢其說,而請命于左右。愈聞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側者,雖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将大其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側者,聞其聲而見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愛,然後往而全之也。雖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則将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救之而不辭也。若是者何哉?其勢誠急而其情誠可悲也。愈之強學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險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窮餓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聲而疾呼矣。閣下其亦聞而見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來言于閣下者曰:“有觀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終莫之救也。”閣下且以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動心者也。

前五六年時,宰相薦聞,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與今豈異時哉?且今節度、觀察使及防禦營田諸小使等,尚得自舉判官,無間于已仕未仕者;況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進人者,或取于盜,或舉于管庫。今布衣雖賤,猶足以方乎此。情隘辭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憐焉。愈再拜。

譯文:

二月十六日,前鄉貢進士韓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閣下: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書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訓示已經十九天了,沒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離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于是我甯願再次領受意想不到的責備,來要求陳述完我的意見,并向您請教。我聽說: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幫忙免除災難,并不因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樣的慈愛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邊的人,即使與自己有怨恨,隻要還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聲趕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義。那在他旁邊的人,聽見他的呼聲和看見這種情形,也不會因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樣的慈愛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與他有怨恨,隻要還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盡力氣,弄濕手腳,燒焦毛發,救起他而不會去躲避。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是因為那情形确實危急,他的心情确實叫人可憐。我努力學習,并且身體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沒有考慮道路的艱險和平坦,一直前行沒有停止過,以至于陷于窮困饑餓的水深火熱中,那種情形既危險又急迫,我已經大聲趕快呼喊了,閣下大概也聽見和看見了,您是前來救我呢?還是安穩地坐着不來救呢?有人向您說:“有人看見被水淹和被火燒的人,雖然有可以救人的辦法卻始終沒有去救。”閣下您認為他是個仁義君子嗎?如果不這樣認為,那麼像我這樣的人,也就是君子應該動心同情的了。

有人對我說:“你的話是不錯的,宰相也是了解你的,但是時機不允許怎麼辦呢?”我私下以為那是個不懂說話道理的人,确實那個人的才能是不值得受到我們賢明的宰相的推舉了。至于所說的時機,本來就是處在上層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時,宰相向上推薦,尚且有從平民中提拔的,這和今天難道時機不同嗎?況且節度使、觀察使和防禦使、營田使等地位較低的官員,還能夠自己薦舉判官,而沒有區分他已經做過官還是沒有做過官的。何況是宰相,我們君主所尊敬的人,卻能說“不可”嗎?古時候推薦人才,有的從盜賊中選取,有的從管理倉庫的人中推薦。今天我這個平民雖然地位低賤,但還是足夠和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況窘迫,言辭急切,不知道怎樣斟酌才合适,隻希望您稍微能施以愛惜人才的心。韓愈再拜。)

紅線部分就是各家在注釋中出錯的地方,在諸多版本中,存在兩種斷句方式和相應的釋文:

(一).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

1.”我私下裡認為他不會說話,他的才能實在是不足以得到我們賢相的薦舉罷了。。。”(中華書局)

2.“我私下以為那是個不懂說話道理的人,确實那個人的才能是不值得受到我們賢明的宰相的推舉了。。。”(上海古籍)

3.“我以為他是個不懂道理的。事實上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們賢相的推舉罷了。。。”(安徽教育)

4.“我說那些言論不為宰相所了解、重視的人,确實是因為他們的才能不足以得到我們賢明的宰相的薦舉啊。。。”(齊魯書社)

5“我認為,那些不明道理的人,他們的才能的确不足以得到我們賢明的宰相的推薦。。。”(北京大學)(二).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

6.“我私下認為他是不懂情況的人。實在是我的才能不堪承當賢明宰相的薦舉那就算了。。。”(嶽麓書社)7“韓愈我私下認為這樣的人實在沒有講到要害處,那隻是我的才能确實夠不上得到我們賢明宰相的薦舉罷了。。。”(中國發展)

以上兩種斷句都有錯誤,釋義也是以大多錯誤,隻有齊魯書社的釋義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斷句也是錯的。而北京大學的釋義中斷句是對的,而把“不知言者”解釋為不明道理的人是不對的。把二者組合一下,這段話正确釋義應該是:我認為,那些言論不為宰相所了解、重視的人,确實是因為他們的才能不足以得到我們賢明的宰相的薦舉啊。正确的斷句我認為應作:.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

《古文觀止》諸多版本中一類把“不知言者”解釋成是文中那個評價韓愈的局外人,說他不明道理,不值得宰相舉薦。這從邏輯上講是十分荒謬的,首先這個人是肯定了韓愈的才能,這怎麼能說是不明事理,不懂得說話呢?另外文章是韓愈在向宰相自薦,在文中說一個局外人才能不夠、不值得受宰相推薦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另一類解釋可能也覺得上述說法講不通,就把“誠其材能不足以當吾賢相之舉”解釋成是韓愈的一種自謙之語,這種解釋同樣是十分荒謬的,首先韓愈在自薦信中反複強調自己的才能,希望能夠得到宰相的賞識,并通過一個局外人的口肯定他的才能。有才是前提條件。在局外人剛剛肯定自己後馬上謙虛說自己才能不夠,才能不夠那還談什麼?韓愈在自薦信中處處帶着強烈的自信,根本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突然來個自謙。

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這句話是韓愈對上一句局外人所說的話的回應。局外人說“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不知言者”就是針對這段話的,隻不過是把話又反過來說了一遍。“竊”字有自謙的意思,但韓愈自謙不是因為覺得自己才能不夠,而恰恰相反,在這一點上他和那個局外人的見解是一緻的,正因如此他才用一種自謙的口吻來肯定自己的才能。但是對于局外人說的時機不到這一點他是不贊同的,他認為這隻是宰相應負的責任,跟天時無關。

以上是我在比對諸多《古文觀止》後得出的自己的見解,既然所有版本我認為都是錯的,于是就希望能在别的版本中能夠印證自己的觀點,但讓我遺憾的是在查閱古文大家馬其昶校注的《韓昌黎文集校注》,發現其中的斷句是: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斷句與《古文觀止》中第二種斷句類似,顯然這裡把“不知言者”說成是那個局外人,并且把自己說成材能不足。即使是古文大家給出的解釋也不能讓我信服,我依然堅定自己對這段話的了解。

以一個充其量業餘古文愛好者去質疑專家是很自不量力的,我自己深知這一點。如果沒有其他旁證,那隻能是一種自圓其說。但是在廣泛搜尋後,我終于在其他書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旁證甚至是同樣的見解。

先來看清人金聖歎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對此文的批注: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又出反複)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折)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又條達,又曲折,讀之快意。)

括号中的文字是金聖歎的批語,标号斷句則是今人所加。在這裡金聖歎的批語是十分明确的,”又出反複“指的就是把局外人說的“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反過來說了一遍,而今人的斷句顯然沒理會原文的意思,也沒有了解批語中“反複”是什麼意思。金聖歎的第二個批語”折“指的是韓愈在同意了局外人對自己才能的認可後,反對局外人所說的時機不可的說法,是以接下來一句是一個轉折。仔細品味金聖歎的批語,雖然隻有短短五個字,在我看來卻是頓開茅塞。

除了找到金聖歎的批語作為旁證,我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劉真倫、嶽珍校注的《韓愈文集彙校箋注》中找到了和我幾乎完全一緻的斷句。書中此處的斷句為: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這裡“愈竊謂之”後直接用了冒号,這裡”之“指代的就成了後面兩段話,這樣的斷句我認為就更為準确了。前面是”或謂愈“後面接局外人的話,然後是”愈竊謂之“,接下來是韓愈自己的話,條理清楚又有轉折,正如金聖歎最後那句評語:又條達,又曲折,讀之快意。

讀書當中發現疑難,解決問題,才能收獲真正的快意。書裡所寫的有正确的也有錯誤的,讀書當中如何辨識真僞,去粗取精是最難的。最好的辦法我認為就是通過大量的比對,書的版本的價值往往在此時就展現出來了,好的版本也許一個就解決問題,但是錯誤的版本再多也沒有用。為了解答此處的疑難,光是《古文觀止》我就比較了十多個版本,其他韓愈文集又有好幾個,加起來總共接近二十個版本,最後才解決了自己的疑惑,找到了我認為的正确的解釋。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樣我覺得還遠遠不夠,首先你得證明這個證據是可靠的、正确的,否則也不會得出正确的結論,更不用說那些道聽途說和主觀臆斷了,有些言論看上去道貌岸然,振振有詞,文法修辭完全正确,但除此之外邏輯混亂,不知所雲。有時感覺自己都被這樣的論調包圍了,怎麼辦呢,多讀讀書吧。

《古文觀止》注釋本中存在的一處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