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甯
遂甯,四川省地級市,别稱鬥城、遂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是成渝經濟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四川省的現代産業基地,以“養心”文化為特色的現代生态花園城市。西連成都,東鄰重慶、廣安、南充,南接内江、資陽,北靠德陽、綿陽,與成都、重慶呈等距三角。
地處四川城鎮化發展主軸,是四川省戰略部署建設的“六大都市區”之一,成都經濟圈和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關聯成渝的重要門戶樞紐和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遂甯市常住人口為2814196人。
2019年,遂甯總面積5322.18平方公裡,轄2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020年,遂甯市實作地區生産總值1403.18億元。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地區,丘陵約占總面積的70%,河谷、台階地占25%,低山占5%,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無霜期長。
遂甯因東晉大将桓溫平蜀後,寓意“平息戰亂,遂得安甯”而得名。曆為郡、州、府、專署和縣的治所,1985年建市,該市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文賢之邦”之稱;孕育了陳子昂、王灼、黃峨、張鵬翮、張問陶等曆史名人;是中國觀音文化之鄉;始建于隋代的靈泉寺、唐代的廣德寺曆為中國皇家禅林和觀音朝觐地。擁有中國死海、宋瓷博物館、龍鳳古鎮等人文景觀。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确認遂甯市為2019年國家衛生城市。
中文名:遂甯市
外文名:Sui Ning
别名:鬥城、遂州
行政區類别: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地區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中部腹心,涪江中遊
面積:5322.18 km2
下轄地區:2區、2縣,代管1縣級市
政府駐地:船山區慈音街道東升路1号
電話區号:0825
郵政區碼:629000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靈泉寺、廣德寺、中國死海、宋瓷博物館、觀音湖、赤城湖等
機場:遂甯機場
火車站:遂甯站、遂甯南站
車牌代碼:川J
地區生産總值:1403.18 億元(2020年)
市花:荷花
市樹:黃桷樹
行政代碼:510900
人口:2814196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國際花園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著名景點:中國死海、靈泉寺、龍鳳古鎮、遂甯廣德寺
曆史沿革
夏商,蜀族逐漸發展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到春秋戰國,蜀族于盆地建立了國家。在秦王朝滅蜀國前,今遂甯市境為古蜀國轄地。這裡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早期蜀文化,曾是蜀國繁盛地區。
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前316年)滅蜀國,建置蜀郡。蜀郡治今成都。今遂甯為蜀郡所轄。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蜀郡東部與巴郡數縣,置廣漢郡。領轄雒、新都、綿竹、什邡、涪、梓潼、白水、葭萌、郪、廣漢、甸氐道、剛氐道、陰平道十三縣。郡治置今遂甯市射洪縣柳樹鎮,距今已2200餘年。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改“益州”(治今成都市城區)為庸部,改廣漢郡為就都,改廣漢縣為廣信縣。
東漢時,劉秀政權恢複益州。
三國蜀漢政權區共轄益州二十五郡,州治成都(今成都市城區),廣漢郡隸屬益州。
西晉永甯元年(301年),析廣漢郡,置德陽郡,郡治德陽縣,今遂甯市城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平蜀後,罷德陽郡,并于德陽縣東南境析置遂甯郡。取“息亂安甯”之意。“遂甯”之名自此始。郡治所初設德陽縣(今遂甯市城區),後遷徙巴興縣(治今大英縣回馬鎮長江壩)。領轄廣漢、德陽、晉興、巴興四縣。今遂甯市境屬遂甯郡,縣地及治所全部在遂甯市境的有德陽、廣漢、巴興三縣,縣地部分在遂甯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郪、晉興兩縣。
南北朝劉宋時期(420年~479年),置廣漢郡,領轄雒、什邡、新都、陽泉、五城、郪縣。又析廣漢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縣(今三台縣城),領轄北伍城、懷歸兩縣。泰始五年(469年),于雒縣僑置西遂甯郡,郡治今廣漢市新華鎮。改遂甯郡名東遂甯郡,郡治仍巴興縣,領轄巴興、德陽、晉興、小漢(廣漢改名)四縣。
蕭梁時期(502年~557年),東遂甯郡治遷徙小溪縣(德陽更名)。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宇文泰平蜀,今四川地區入魏版圖,恭帝二年(555年),分東遂甯郡,東遂甯郡治方義縣(小溪更名),領轄方義縣。
據《元和郡縣志》記載,西魏恭帝(554年~556年),改西宕渠郡為湧泉郡,郡治遷徙湧泉縣(治今射洪縣洋溪鎮),領轄湧泉、廣魏(廣漢更名)兩縣。分北伍城縣,置射江縣,縣治今射洪縣金華鎮,隸屬昌城郡。今遂甯市境屬懷化郡、東遂甯郡、湧泉郡、昌城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甯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射江、廣魏、湧泉五縣,縣地部分在遂甯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始興縣。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改東遂甯郡為石山郡,并于郡地置遂州以統之。州、郡治方義縣。遂州領轄石山、懷化兩郡。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增置安居郡,隸屬普州,郡治柔剛縣(今安居區安居鎮),領轄柔剛縣。今遂甯市境設一州四郡治地,即遂州及石山、懷化、湧泉、安居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甯市境的有方義、長江、柔剛、射洪(射江改名)、廣漢(廣魏更名)、通井(湧泉更名)六縣,縣地部分在遂甯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始興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悉罷天下諸郡,以州領縣,并在重要州置總管府,此時遂州設定總管府。開皇十八年(598),遂州領轄方義、長江、青石(始興更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以郡統縣。對舊有州、郡大加省并,東晉以來濫設州郡到此消除。遂州改為遂甯郡,郡治所未變。今遂甯市境分屬遂甯、資陽(資州更名)、新城(新州更名)三郡,縣地及治所全在遂甯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安居、射洪、通泉五縣,縣地部分在遂甯市境、治所在外縣的有青石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罷遂甯郡複置遂州,以州轄縣。唐玄宗開元仍行道轄州、縣。亦在沖要處及邊地設都管府、都護府,以都督諸州軍事并監督諸州刺史。在遂州設都督府,隸屬劍南道東川。天寶元年(742年),撤遂州置遂甯郡,以郡轄縣。乾元元年(758年),複撤遂甯郡置遂州,領轄遂甯、方義、長江、青石、蓬溪五縣。今遂甯市境分屬遂州、梓州、普州。縣地及治所全在遂甯市境的有方義、長江、射洪、通泉、蓬溪、安居六縣,縣地部分在遂甯市境、縣治在外的有遂甯、青石、崇龛(隆龛縣改名,治今潼南縣崇龛山)三縣。
北宋太祖設全國為道,太宗又設全國為路,路下設府、州、軍、監為一級,其下設縣。成為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鹹平四年(1001年),将今四川重劃分為“四路”,總稱四川路,為四川得名之始。政和五年(1115年),升遂州為遂甯府,領轄小溪(方義改名)、蓬溪、長江、青石、遂甯五縣。
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改遂甯府為遂甯都督府。今遂甯市境屬遂甯都督府。縣地及其治所全部在遂甯市的有小溪、蓬溪、長江、射洪、通泉四縣,縣地部分在遂甯市境,縣治在外有遂甯、青石、安嶽縣。
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遂甯都督府為遂甯州(治地未變),隸屬四川行省順慶路(治地今南充市城區)。遂甯州領小溪(青石、遂甯兩縣并入)、蓬溪兩縣(長江縣并入)。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年廢路改府,省州改縣,後又廢府改州。布政司使下設府、州和縣兩級。遂甯州降為遂甯縣。
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統治時,全國廢“道”制,由省直轄府、州、廳。民國2年(1913年)又廢府、州、廳,恢複“道”制,以道統縣。
民國七年(1918年)至民國24年(1935年),将四川全省劃分為11個衛戍區域,遂甯列為第五區,割據18縣。翌年又指令将“衛戍區域”改稱“駐防區域”。史稱防區制時代。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今遂甯市境各縣的部分或全部先後被川軍及滇軍、黔軍割據和控制。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統一四川軍政和财政大權,結束防區制,實行新政區制,建立四川省政府。在全川劃置18個行政督察區,每區設專員公署,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3月,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遂甯縣(城區鎮)。轄九縣:遂甯縣,治所城區鎮;安嶽縣,治所城中鎮;中江縣,治所城廂鎮;三台縣,治所城廂鎮;射洪縣,治所金華鎮;鹽亭縣,治所城廂鎮;蓬溪縣,治所赤城鎮;潼南縣,治所城關鄉;樂至縣,治所天池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三十三師解放遂甯縣城。
1950年1月12日,以遂甯縣城(城區鎮)為專員公署駐地成立遂甯分區,隸屬川北區行署(公署駐今南充市),下轄九縣:遂甯、潼南、樂至、三台、鹽亭、蓬溪、安嶽、中江、射洪9縣。
1952年9月1日,川西、川北、川南、川東四區行署撤銷,恢複四川省建置。改分區為專區,遂甯專區隸屬四川省,仍轄遂甯、潼南、樂至、三台、鹽亭、蓬溪、安嶽、中江、射洪九縣。
1958年10月18日,撤銷遂甯專區,所轄遂甯、蓬溪、中江、三台、射洪、鹽亭、潼南7縣劃歸綿陽專區。安嶽、樂至2縣劃歸内江專區。
1985年2月8日,撤銷綿陽地區,分置遂甯、綿陽、廣元三個省轄地級市。遂甯市行政區建立。原隸屬綿陽地區的遂甯、射洪、蓬溪三縣劃為遂甯市轄縣。撤遂甯縣置遂甯市市中區。市府駐遂甯市市中區。
1997年12月28日,析原蓬溪縣西部地區置大英縣。
2003年12月18日撤銷遂甯市市中區,分置遂甯市船山、安居兩區。
2004年12月末,遂甯市行政區轄兩區三縣。市府駐遂甯市船山區。
2019年8月16日,撤銷射洪縣,設立射洪市。
行政區劃
遂甯市轄5個縣級行政區劃機關(市轄區2,縣級市1,縣2),95個鄉級行政區劃機關(街道20,鎮72,鄉3)。面積5326平方千米,人口376萬人。遂甯市人民政府駐船山區東升路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