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見習記者 丁陽光)臨蔡鎮位于淮陽區東北12公裡處,北與太康縣老冢接壤,南與白樓鎮為鄰,西部是安嶺鎮,東與黃集鄉比鄰,東北是四通鎮。臨蔡南北長12公裡,東西寬6.12公裡,全鎮轄24個行政村,113個自然村,境内河流縱橫、黑河貫穿境内,交通四通八達,淮柘路、朱搬路、周商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地理優越。

“天網”助力 打造鄉村智慧新生活
“上次我家養的雞鴨跑丢了,就是靠咱俺們村室的‘天網’找到嘞,可好用了,高科技真中。”在淮陽區臨蔡鎮楊莊行政村,74歲的楊得明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着。
楊得明老人口中的“天網”正是“鄉村智能監控中心”,依托現代科技力量,該村重要卡口、路口安裝有攝像頭,實作了村重點路段及區域内人員流動、交通安全、人居環境等全天候動态監控,可實作全天候24小時實時監控服務。
“自從安裝了視訊監控後,幫助照看留守老人、婦幼,老百姓可放心……”該村婦聯主任嶽鳳雲表示,“天網”不僅滿足了鄉村看家護院、照顧老幼的基本需求,還為綜治、安防等提供了有效保障。
據淮陽區教師進修學校駐楊莊村工作隊員李成介紹,自從引入“天網”鄉村智能監控中心以來,村民出門都安心多了,不僅能協助公安破案,還能滿足村民多種需求,對鄉村文明也有不小的促進作用。
“群衆有什麼問題,可以随時來村室調取監控,現在系統聯網已安全營運兩年,正進行更新改造,實作村裡各個角落、各交通要害等地全覆寫、無死角,以後會起到更全面、更突出的治理作用……”楊莊村黨支部書記楊茂有告訴記者。
據介紹,楊莊村緻力于打造“平安鄉村”标杆示範村,“天網”利用智慧大屏、雲廣播等雲端功能,科技助力建構極具鄉村特色的綜合服務平台,作為鄉村治理的“指揮中心”,能最大程度利用資訊化手段完善基層網格化、精細化、智慧化治理能力,提升基層鄉村治理數字化水準。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作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楊莊村作為臨蔡鎮鄉村治理的“試驗田”,在科技助力基層治理上邁出一小步,為基層數字化綜合治理能力提供展示視窗,有效解決村級基層防範和治理力量薄弱等問題。
據臨蔡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已利用“天網”、藍天衛士、無人機等高科技在全鎮範圍開展重點區域監控,通過“人防”、“技防”相結合的手段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展現村容村貌、治理成效,建構起“共建共享、全民參與、群防群治”的基層治理立體防控體系,不斷提升群衆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産業賦能 家門口安居樂業有保障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基礎、是源動力,更是解決“三農”發展問題的前提。如何走活産業這盤棋,位于臨蔡鎮臨蔡村的河南宛丘醋業有限公司給出了一個答案。
一走進該公司廠區,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空氣中彌漫着厚重醇香。廠區兩排碩大的噸級醋缸林立,是孫全德和李衡宣等這些老勞工珍藏多年的“心頭寶貝”,每年從這裡産出的陳醋銷港澳台新馬泰等地,目前海外銷售網絡也日趨成熟,成為不少海外赤子慰藉思鄉之情的上等佳品。
“宛丘醋業發端于淮陽臨蔡醋坊,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我們廠生産的這些陳醋味道醇香,生産工藝傳統悠久,像擺在這裡的醋缸陳醋最早的曆經16年了,歲月悠長。”宛丘醋業生産負責人孫全德老人告訴記者,說起宛丘醋業的發展史滔滔不絕。
據宛丘醋業相關負責人李新芳介紹,目前企業生産線滿負荷運作,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改進生産工藝,今後将建立企業生産基地及新增若幹條生産線,年産量達五千噸,解決本地就業200餘人,立志成為國内調味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尤其是在技術創新方面,成為國内綠色健康食品的代表性企業。
除了宛丘醋業特色産業的發展外,臨蔡鎮其他産業也有新氣象,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緻富,助推鄉村振興。位居臨蔡鎮黃樓行政村的嘉瑞服飾廠内,和煦陽光照耀着廠房,活躍着不少婦女忙碌的身影。今年68歲的邵士蘭老人正裁剪衣物線頭,“村裡辦起扶貧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後,我就來到廠子裡幹活,年紀大了外面根本找不到工作,現在每月都有工資補貼家用,多勞多得,還能就近照顧家人,挺好……”邵士蘭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該工廠中的房間負責人沈大倩介紹,嘉瑞服飾廠2019年創辦營運,為當地提供40多個工作崗位,高峰期能吸納80餘位婦女,讓她們在家門口就業,實作“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距此不遠的趙橋行政村,淮陽晨功實業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規模更大,這裡以生産棒球棒、太陽帽等帽業為主,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全年生産各類帽業産品約120萬件,吸納近百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我們還建有繡花工廠中的房間,可以訂制鞋帽,計劃吸納更多村民就業。”晨功公司的生産廠長劉亞介紹道。他本是河北人,自從建立廠區設立在臨蔡鎮趙橋村以來,他跟随企業創始人在此定居,幫助企業生産一步步提升産量。如今公司已‘觸網’更新,更招募有主播帶貨,電商産業蒸蒸日上,多措并舉帶動村民增收緻富。
實作鄉村振興,産業振興是關鍵。臨蔡鎮以産業振興為抓手,依托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走活産業興旺這盤棋,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該鎮深挖本土企業潛力,注重打造特色品牌,以品牌打開市場,帶動上下遊。把産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逐漸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産業叢集,為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農”墨重彩 激活生活富裕新動能
地處林臨蔡鎮前林行政村,正值農曆7月下旬,緊挨路邊的連片藕田率先映入眼簾,藕田裡長出的蓮蓬和水下蓮藕正逐漸成熟,風吹過藕葉恍如碧波蕩漾,偶有一兩朵蓮花夾雜其中在初秋含苞待放,即将呈現出秋收繁盛景象。
“我們種的有近百畝藕田,從2009年開始種藕,當時想搞個特色種植,我老伴給别人挖藕池學會的種藕技術,我們夫妻倆就從承包土地開始幹起,收入很不錯……”在藕田旁邊,陳書榮大媽滔滔不絕打開了話匣子。
據她介紹,蓮藕生長期從每年農曆二月到八月,現在秋季藕田部分可以采摘,一直可以采到來年二月,整個秋冬都是采摘旺季。原先栽藕需要買藕種,成本不低。近年來,随着技術更新普及,已能自行培育藕種,采摘時節需要雇人,每月藕田僅需加水上肥,現在根本不愁銷量。
“現在我們前林村藕田特色農業已發展成為種植基地,村民種植收獲,合作社及外商負責收購銷售,既創造了就業管道,又為敢于創業的村民提供了平台和機遇,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已入駐前林村六年的駐村第一書記勞永生說道。
在陳書榮藕池不遠處的前林村一角,18個蔬菜大棚依次排開,從空中俯瞰如同潔白帆船張開了尾翼。承包此地的朱豔霞大姐性格豪爽,邊走進大棚内辣椒基地邊為記者介紹種植情況。
“我原先在淮陽北關賣各類瓜果蔬菜種子,幹了20多年,因為親戚家在臨蔡,正好趕上鄉村振興好時機,應廣大農戶要求,承包了土地做種子‘試驗田’,将我這些年經手的優良種子灑滿這幾十畝的大棚,也算滿足我多年的種植願望。”朱豔霞大姐告訴記者。
前林村黨支部書記顧文明也告訴記者,近年來,前林村發展特色種植,讓閑散土地“生金”,成為農民增收緻富的好門路。同時還優先聘請困難戶下地務工,增加村集體收入,擴大農民增收緻富基礎。
一枝獨秀不為美,萬紫千紅香滿園。前林村隻是臨蔡鎮發展農業特色種植的一角縮影,該鎮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全力繪制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圖卷。在臨蔡鎮常樓等地的山藥基地,張傳争夫妻正雇傭村民将山藥裝車,他們常年收購本地山藥,多數販往天津、北京等地,第二天臨蔡山藥就能到達外地百姓的餐桌上。據夫妻倆介紹,原先在外地打工,因家鄉發展變化很大,兩人就商量返鄉創業,從事山藥收購銷售工作,将家鄉的好特産運往全國各地,推介宣傳家鄉好産品。
近年來,臨蔡鎮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區、萬畝蔬菜基地。目前已建成大李黃花菜基地、前林蓮藕基地,常樓、趙橋山藥基地、臨蔡大塊雞、鴿膳堂等特色農業和農家樂。并且重點培育嶽橋粉條加工、大李黃花菜加工、馮窪葡萄銷售等特色産業上規模,帶動周邊村民就業,讓農民充分參與并受益,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臨蔡鎮黨委政府積極推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以産業振興為抓手,堅持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黃花菜、山藥、草莓等優勢産業及主導産業,延長農業産業鍊、價值鍊,有效提升産業發展的綜合效益。”臨蔡鎮黨委書記劉喜華告訴記者。
劉喜華表示,臨蔡鎮黨委政府将堅持更高标準、更嚴要求,抓重點、補短闆、強基礎,努力将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化為壯麗現實。
(映象網周口新聞熱線:180 0371 1867,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