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
奧運會是展示文化魅力的世界級舞台。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舉辦的冬季奧運會,為展示中國文化之美,組委會将不少文物元素融入了相關設計。像北京冬奧會火種燈的創意源自西漢長信宮燈,火種台的創意源自西周何尊,獎牌的設計靈感則源自同心圓玉璧等。這些文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背後不僅有着傳奇的曆史故事,還承載着獨特的藝術美感。
火種燈/西漢長信宮燈
北京冬奧會火種燈與火炬在設計上一脈相承,上部都旋轉向上,猶如敦煌壁畫中飛天的絲帶飄舞。火種燈下部與底座的設計則明顯“取意”于西漢的長信宮燈,盡顯古樸與雅緻。
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是河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窦绾墓中。此燈通體鎏金,表現的是一跽坐宮女在雙手執燈時的形象。宮女目視前方,神态沉靜優雅,左手執燈,右手提燈罩。此燈的鑄造極為奇妙:宮女的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都可以拆卸,兩塊筒瓦狀的罩闆通過開合可調整燈光所照方向及亮度;右臂的長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可以吸納油煙進入宮女體内的空腔,進而保持宮室内的清潔;燈座似豆(古代盛食的器具,形似高足盤),冬奧會火種燈下部承繼了長信宮燈豆形燈座的樣式。豆形燈是漢代極為常見的銅燈器形,長信宮燈是在豆形燈的基礎上加了燈罩和宮女的形象,兼具環保功能和藝術之美,通體鎏金盡顯漢室宮廷器物的華麗。
長信宮燈之名源于燈座底部所刻的一處銘文:“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長信”指的是漢景帝劉啟時的皇太後窦氏居住的宮殿——長信宮,燈上的銘文是宮内器物的辨別。宮燈之上共刻有9處銘文,其中“長信尚浴……”這段銘文字型略顯潦草。有意思的是,宮燈銘文中有6處刻的都是“陽信家”,且篆刻精細工整。
長信宮的宮燈為何刻有“陽信家”的銘文呢?一種說法認為,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從《史記·孝文本紀》和《史記·呂太後本紀》的記載來看,呂後病重後,乃令趙王呂祿為上将軍,将北軍;呂王産将南軍,呂氏外戚掌握了軍權。呂後死後,太尉周勃想鏟除呂氏勢力,因無軍權不得入軍中領兵。周勃便派劉揭和郦寄到呂祿府上,勸呂祿交出将印,呂祿聽勸後把将印交給劉揭,劉揭立即拿印飛報周勃。周勃持印率北軍與其他大臣誅滅了諸呂,文帝是以封劉揭為陽信侯。劉揭死後,其子劉中意襲為陽信侯。劉中意在漢景帝時因參與“七國之亂”被削爵,家産及刻有“陽信家”的長信宮燈被朝廷沒收,送進窦太後的長信宮内供使用。因窦太後和墓主窦绾是同族,該燈後被賜予窦绾并随葬其墓中。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此燈不是陽信侯家的,而是陽信公主家的物品,陽信公主就是影視劇中常出現的漢武帝劉徹的姐姐平陽公主,因其封地在陽信,故又名陽信公主。陽信公主與窦太後是祖孫關系,這件制作精巧的宮燈有可能是陽信公主贈予窦太後的禮物,後被轉贈窦绾。
作為一件藝術珍品,長信宮燈的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故事,等待着我們去發掘。
火種台/西周何尊
根據設計團隊的解讀,北京冬奧會火種台的創意來自中國傳統的青銅禮器——尊,主要采用了尊的曲線造型,基座沉穩,象征着“地載萬物”。尊是商周時期常見的器形,屬于酒器類的禮器,後來“尊”字逐漸演化為敬辭,如尊敬、尊貴等。尊的形制不是唯一的,冬奧會火種台的形制準确地說是源自觚形尊,從宣傳視訊來看其創意具體來自西周何尊。
何尊作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為西周成王時的“何”姓貴族所作。何尊有喇叭形的敞口,腹微鼓,高圈足;周邊有四道扉棱,上部以雷紋為底飾以芭蕉葉,腹部和下部都為浮雕的獸面紋,是商末周初青銅器上常見的“三層花”裝飾,在對稱規範之中又透出繁缛的氣息。
何尊的發現也頗具傳奇性,1963年寶雞縣(屬寶雞市)賈村塬農民陳堆早起上廁所,發現後院坍塌的崖面上有東西,搬來梯子居然用手刨下來一件銅器。後因自然災害,為了生計,陳堆的哥哥陳湖将這件銅器賣到廢品收購站,适逢博物館的專家到收購站淘寶,何尊才被國家購回。1975年,“全國新出土文物彙報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何尊也被借調參展。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在清理鏽蝕時,發現了其腹中的122字銘文,由此何尊身價倍增。
何尊作為西周早期的青銅禮器,除其雄奇和精美的器形與紋飾外,真正讓其聲名大噪的就是其腹中銘文。這段銘文記述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志,在成周營建東都洛邑之事,成王又對宗室子弟進行了訓誡,并賞賜“何”貝币30朋,何鑄尊以作紀念。銘文“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是曆史上“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前段時間在西安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獎牌卡扣部分的正反兩面,就運用了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二字。另外中國郵政的辨別“中”字的設計創意,也源自何尊。
獎牌/玉璧
北京冬奧會的獎牌,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金鑲玉”相呼應,形象都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玉璧。北京冬奧會獎牌以廣州南越王墓同心圓紋玉璧和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五弦玉璧等為視覺元素來源,共設五環。圓環做打凹處理,上面淺刻裝飾紋樣。這種打凹處理雖說是仿玉璧上的弦紋,但實際上與古代銅鏡上的凹弦紋更為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設計組成員高藝桐确實曾受古代銅鏡上同心圓的啟發,設計過三環同心圓的獎牌。
玉璧一般呈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祭祀用玉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蒼璧呈圓形祭天,玉琮一般為内圓外方祀地,這與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符。另外,古代的組玉佩和喪葬用玉中也都能見到玉璧的身影,南越王墓和窦绾墓出土的棺木上就懸貼有數量不少的玉璧。
以玉璧為原型的設計不僅有奧運會獎牌,新中國成立之初梁思成、林徽因等還以玉璧為主體設計過國徽圖案。1949年10月,國徽清華設計組曾送出過一份設計圖案,整體是漢代銅鏡的樣式,以漢八分書書寫國名,外圍是圓形玉璧,内裡環以五角星,周圍有齒輪嘉禾,皺褶取材于南北朝時期造像的衣飾。這個設計方案在與中央美院的天安門圖案競賽後,沒有通過初選。後梁思成、林徽因所在清華設計組融合天安門圖案繼續送出設計圖案,成品最終被選為國徽方案。雖然玉璧的設計方案沒有通過,但也可從側面看出設計大師們對中國古代文物元素的青睐。
除了火種台、火種燈和獎牌外,北京冬奧會期間承擔單闆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賽項目的首鋼滑雪大跳台,設計理念源自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文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越來越多地被用于大型賽事的相關設計中,生動講述着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