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還記得鳳凰衛視?

作者:商業人物
誰還記得鳳凰衛視?

作者:王不易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2021年是鳳凰衛視成立25周年。

1993年底,中國消費者每年購買的電視機數量達到2000萬台;1996年鳳凰衛視開播;1997年,湖南衛視上星,《快樂大學營》第一期播出;1998年,中國30個省級電視台全部上星,個别省份還擁有兩套衛星頻道,加上中央電視台的10個衛星頻道,共有四五十套衛星節目——屬于電視的時代來臨了。

在電視媒體為絕對主流的時代中,鳳凰衛視無疑有着它特殊的地位,它被視為内地中産的優質精神食糧,時事評論、文化節目、訪談節目、紀錄片,那時看鳳凰台,有着一種知識的性感。鳳凰是一股難以抵擋的潮流。

最近十年,内地五大省級衛視放開膀子角逐,鳳凰衛視的聲量反倒越來越小了。

最近,鳳凰衛視更是傳出了公司高層動蕩的消息,創始人劉長樂退居幕後。2020年業績也不理想,收入約為30.29億港元,同比減少17.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為10.37億港元。對比鳳凰衛視和芒果超媒市值,前者是39.45億港元(約合33.07億元人民币),後者是1002.71億元(截至發稿),也是頗有差距。

劉長樂是資深電視人,1980年從北京廣播學院(後來的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幹了8年,後下海經商,涉足石油貿易、房地産,掙了不少錢,但還是想做電視,他決定在香港辦一家國際衛星電視台。劉長樂有兩個主要幫手,一個是崔強,一個是王紀言。王紀言也出身北廣,留校教了20年書,因為這層人脈關系,後來許多鳳凰人都出自北廣。

1996年,劉長樂和“傳媒大鳄”默多克合作,成立了香港鳳凰衛視有限公司,默多克旗下STAR TV與劉長樂旗下今日亞洲有限公司各持45%股權,央視廣告部下屬公司持10%。

那一年,三個年輕人來到了鳳凰衛視:窦文濤、陳魯豫和許戈輝。

窦文濤當時已經在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工作了7年,想跳槽的他面前有兩個選擇:《新周刊》(當時還叫《晨報》)和鳳凰衛視,他在食堂打飯的時候接到了鳳凰衛視的“招攬”電話,直覺,他選擇了後者。

陳魯豫和許戈輝的起點比窦要高,都拿過央視的主持人獎,尤其是許戈輝,1995年,她主持了春晚,站在了倪萍身旁。

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家新成立的電視台。

當時由内地奔赴鳳凰衛視的還不止他們。

“皇阿瑪”張鐵林是創台元老之一,主持《電影世界》,1997年在三裡屯買竹筐時被制片人相中,這才離開鳳凰去拍了《還珠格格》。楊瀾1997年放棄《正大綜藝》跳槽到鳳凰,1998年開了自己的訪談節目。正在讀研的張紹剛當時也在鳳凰衛視,給許戈輝做過攝像,給吳小莉做過編導,參與過“97香港回歸”直播,後來因為不能解決戶口,回了北廣教書。

2000年,鳳凰衛視成立了資訊台,再擴容,又招進了陳曉楠、曾子墨、呂甯思等戰将。

誰還記得鳳凰衛視?

除了工資考量(窦文濤曾說,鳳凰工資比原機關要高好幾倍。據傳月工資是4萬港币,在1996年),鳳凰衛視的革命性與自由度應該是這波人前後奔赴的最大理由。

鳳凰衛視有很多局限,譬如隻能有限在内地落地,這将嚴重影響廣告營收,海潤影視的老闆劉燕銘曾花100萬美元代理了鳳凰衛視的内地廣告,但沒過多久,就退出了。但它也有着許多内地衛視難以企及的優勢:身處香港,有着報道港台的地緣優勢;非體制内,沒有行政束縛;嶄新成立,空白之地就是最好的試驗地,魏文彬在改革湖南衛視之前,便先以湖南經視為試驗田。

鳳凰衛視生也逢時。劉長樂将新聞定為鳳凰衛視的核心,創台第二年就大事不斷:1997年2月鄧小平逝世,7月香港回歸,8月英國王妃黛安娜車禍。接下來,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9·11事件”,2003年伊拉克戰争。這些國際事件,鳳凰都在發聲,而且往往能搶在第一時間點,以最新穎、直接的角度來報道。

記者張林在《鳳凰衛視這些年》中提到一句話:“有人說,戰争是傳媒的狂歡。”這是一句冷酷的話,但戰争與動蕩的确給了鳳凰衛視成長與立足的機會。時事評論與戰地記者,一度成為鳳凰衛視的一塊金字招牌。

看鳳凰人所寫的回憶書,能清晰地感受到鳳凰人打天下時的酣暢與電視人的熱血。當年缺錢少人,辦公桌都隻能輪流用,然而新聞理想在瘋狂燃燒。有多少傳媒學子當年是看了鳳凰系列書籍,才選擇了新聞傳媒專業?

誰還記得鳳凰衛視?

其實,鳳凰衛視剛成立時,默多克堅持“娛樂、娛樂、再娛樂”的辦台方針。這是美國人的電視性格。

窦文濤說:“鳳凰第一年的時候,香港導演讓我和小莉在節目開始時,鏡頭邊上一邊站一個,一喊開始,我們就要像隻兔子啪地跳出來,對着鏡頭喊道:’Hi,大家好!’這不是我能幹的事,我在鏡頭前特别醜,很差勁。“他找不到自己的風格,也沒什麼工作,就每天逛街,哪裡有新貨,哪裡有打折,他每天通報給陳魯豫和許戈輝。

劉長樂要開一檔輕松新聞節目《鳳凰早班車》,找到還在主持《音樂無限》的陳魯豫,魯豫還有些猶豫,苦着臉去找窦文濤:“你得幫我出出主意。”

說來也巧,同一時期的湖南衛視也就以何立台有過争論。新聞與娛樂之争,後者占了上風,2004年,湖南衛視确定“快樂中國”品牌定位。鳳凰衛視與湖南衛視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

劉長樂始終堅持時事與文化立台,給了主持人極大的個人自由度。這也是為什麼像窦文濤這樣的非典型主持人能夠引領一時風潮,被評價為“讓中國電視開始說人話”,而《锵锵三人行》在談話類節目史上地位無可撼動。阮次山、曹景行、楊錦麟、胡一虎、何亮亮,《千禧之旅》《穿越風沙線》《冷暖人生》《李敖有話說》《名人面對面》……鳳凰衛視提供了一種切開世界橫截面的方式。

誰還記得鳳凰衛視?

2000年,鳳凰衛視上市。作為創台主播,窦文濤、陳魯豫、許戈輝等人的認股額度,僅次于鳳凰五位副總裁。據招股書,1998年和1999年,鳳凰衛視分别虧損1.31億港元和7800萬港元。但2001年,鳳凰衛視實作收支平衡。

上市之後,劉長樂又緊鑼密鼓推出了鳳凰衛視資訊台,對标CNN,兩年後,央視才推出了新聞頻道。資訊台在一段時期内其實拖累了鳳凰衛視,但劉長樂堅持要辦。劉長樂的目标是全媒體王國:後來,鳳凰衛視又增加了鳳凰網、《鳳凰周刊》。2011年,鳳凰新媒體上市。2014年至2015年,鳳凰網累計投資一點資訊7000萬美元,成為第一大股東。當時在北京的地鐵,随處可見一點的廣告。福布斯中文網的評價是:“一點資訊”對“今日頭條”威脅最大。

進入21世紀,鳳凰衛視先後經曆了門戶網站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媒體形式多樣變幻,劉長樂一直試圖像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樣,抓住時代的機遇,永立潮頭。但似乎事與願違。

2010年,鳳凰網CEO劉爽在一次講座中說:“微網誌是個屁,沒有人願意聞。”2013年,劉長樂在接受采訪時,主持人告訴他這樣一組資料:随着新媒體的興起,電視正在遭遇越來越大的挑戰,北京的電視開機率已經從3年前的70%下降到30%,上海也已經跌到了27%以下。

前後兩件事的對比,令人唏噓。電視時代呼嘯而過,打在鳳凰衛視頭上的高光早已落向了别處,譬如,短視訊。鳳凰衛視的沒落不是孤例,與之相證的是央視離職潮、2016年談話節目倒閉潮,窦文濤、梁文道、陳曉楠、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劉春等鳳凰元老紛紛投向視訊網站。有什麼東西正在随着鳳凰衛視的輝煌一同逝去。

2016年,窦文濤曾和記者讨論電視的未來、網際網路的未來、雜志的存亡,那篇文章的标題是《你不可能再回到1996年》。

一點資訊最終沒有承載起劉長樂的夢想,在今日頭條狂飙突進的時候。2019年,鳳凰網出售一點資訊股份,套現4.5億美元,僅保留了5.63%的股份。而如今,鳳凰新媒體的市值為1.32億美元(截至發稿)。

2021年,劉長樂70歲了,在鳳凰衛視25周年之際退居幕後,帶着鳳凰金融兌付超标的争議污點。他的隐退,意味着鳳凰創始團隊全部退出曆史舞台。

1996年3月16日,崔永元錄制第1期《實話實說》,兩年後,《锵锵三人行》開播。崔永元和窦文濤,并稱“南窦北崔”。2017年9月,《锵锵三人行》停播。

那一期節目的主題是電影《敦刻爾克》。

參考資料:

[1].《鳳凰衛視這些年》,作者:張林。

[2].《窦文濤:一個話痨的十年》,2008年

[3].《一個人的雙城記之窦文濤》,作者:郭娜,《新周刊》。

*題圖購買于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