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中旬,聶榮臻元帥叫來女兒聶力,面帶回憶之色的對女兒說:明天你去一趟機場,将她和她家人接過來!第二天上午10點,聶力在北京機場見到了父親口中的日本女人,女人剛下飛機便發出一聲感慨:這片土地我已經離開快40年了!
在聶力的引領下,日本女人和家人乘車來到了人民大會堂新疆廳,沒有等待多久,她見到了一位年逾80歲的老人拄着拐杖向她走來,這人就是她這次來北京要見的“親人”,他的名字叫聶榮臻!
看到聶帥,女人瞬間淚水盈滿眼眶,操着生硬的中國話,聲音哽咽地喊了聲父親,聶帥也很是激動,拍了拍她的肩膀表示安慰,随即問道:“這些年你還好嗎......”

很快,日本女人來北京“尋親”這件事便被中日媒體報道了出去,在中國和日本民間傳的沸沸揚揚,甚至連兩國關系也是以得到了改善。不過我們對此難免會有疑問,這個女人真的是聶帥的女兒嗎?她當年又是因為什麼去了日本?聶帥對這段關系是怎麼處理的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戰火下的孤兒</h1>
1940年,處于戰略相持階段的日本,将攻擊重點從前線轉移到了後方。此時日軍在華北地區以交通線和碉堡為依托實施“囚籠政策”,加強掃蕩,以達到困死我軍的效果。為了應對日軍的“囚籠政策”,彭德懷、左權、聶榮臻等将軍決定發起一場大規模的反“掃蕩”戰役,百團大戰正式打響!
8月20日晚,為截斷日軍的能源供應,聶帥率領的晉察冀軍區中央縱隊,悄悄潛伏進了日軍占領的井陉煤礦。當礦工們配合我軍将電閘全部拉下後,我軍迅速沖進礦區,破壞了礦上的發動機、煉鋼爐等裝置,并放了把火,将礦上存儲的100多噸煤炭全部點燃。最終讓整個礦區陷入癱瘓狀态,至少半年無法恢複正常營運,再也無法為日軍提供充足的動力能源!
在這場戰鬥中,日軍損失慘重。為了報複,他們不顧還沒有撤離的日本同胞,直接向礦區開炮,其中一顆炮彈落到了礦區車站站長室,正在值班的副站長加藤清利和家人全部陷入火海中。
當炮聲逐漸平息,我軍機槍班戰士搜尋清除殘敵時,聽到了礦區車站方向孩子的哭聲。循着哭聲,我軍戰士将加藤一家四口全部從廢墟中救了出來,此時加藤夫人已經中彈,因失血過多死亡,加藤也是身負重傷,最終搶救無效身亡,獨留下一個四五歲的女孩和一個不滿周歲、身受重傷的女嬰。
無論如何,孩子都是無辜的。受重傷的女嬰經過緊急處理後,被專人送到了營地救護所,而另一位四五歲的女孩孤零零地站在廢墟前,甚是可憐,第三團第四連的通信員楊仲山升起了同情心,主動站出來要将她也送到更安全的救護所裡。
就這樣楊仲山抱着小女孩,一路躲避着地雷、鐵絲網以及敵人的搜查,直到天亮才将女孩帶到了救護所。當時正是百團大戰打響第一槍的關鍵時期,随時需要戰鬥的前線部隊肯定不适合收留兩個孩子,況且這還是敵方日本人的子嗣。
沒有猶豫,營部指揮員立馬向上級彙報了這個情況,聶帥在了解到原委後親自下令:将兩個女孩送到晉察冀軍區指揮所裡接受治療和照顧。細心的聶帥還專門訓示,一定要保證孩子的安全,路上不要讓她們再受到驚吓。
就這樣,在營地救護所裡接受治療後,一位戰士用扁擔挑來了兩個籮筐,将她們一邊一個放到了籮筐裡,挑着去往了指揮所。當聶帥看到兩位無家可歸的女孩後,被那位姐姐臉上不安恐懼的情緒觸動到了,帶着笑容對女孩說:讓我瞅一瞅,我們這來了兩位日本朋友啊!
接着他看了下那位受傷的女嬰,傷勢雖然有所緩和,但仍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調養。抗日戰争時期,我軍的條件十分艱苦,藥物更是稀缺品,為了讓醫護人員抛棄成見,給日本女孩最好的治療條件,聶帥親自和戰地醫生溝通,并且囑咐警衛員,找位哺乳期的婦女喂養日本女嬰。
很快大一些的女孩就和聶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經常拽着聶帥的褲腿,聶帥去哪,她就跟到哪。在她心裡,這位寵溺自己的将軍便是父親!不過當時畢竟是戰争階段,百團大戰才剛剛打響,接下來還有慘烈的戰鬥等着他們,兩個孩子留在聶帥身邊是很危險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群眾無辜,我軍仁義</h1>
為了讓兩個女孩不再流離失所,時刻處于戰火的威脅下,在和指揮所其他同志商議後,聶帥有了兩個解決方案,第一個便是在附近找一個村戶将她們寄養在那,第二個是将她們送回日本陣營。
當時中國正值戰亂時期,如果真的将她們寄養在村戶家中,很可能會再次遭遇危險,相比較而言,送到日本陣營更安全些,況且日本才是她們的家鄉。是以在反複考慮後,聶帥決定把她們送回到日軍那邊。他在附近找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老鄉,寫了一封信,讓老鄉将信和孩子都送到日軍營地。
信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人民、士兵為仇敵,之是以堅持抗戰,皆迫于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人民、士兵之願,不過為日閥脅從耳。為今之計,中日之人民、士兵應共同攜手,反對消滅此罪惡之戰,打倒日本軍閥财閥。否則中國人民固将更增艱苦,君輩前途将亦不堪設想矣。
對于這封信,聶帥在晚年的回憶錄裡曾說過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在打仗的同時,政治工作也是必須要去做的。正因為在日軍推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時,我黨仍堅持優待日軍俘虜,才最終将日本兵們喚醒,讓他們看清真正的現實,最終加入反戰同盟,成為抗戰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聶帥相信,雖然不屬于同一個陣營,但中國和日本有良知的人都不會少,隻要我們堅持自己骨子裡的仁義之道,終将會喚醒被階級壓迫的日本兵,聯合在一起反抗戰争的源頭。
而在收到兩位女孩和聶帥的信後,日軍了解到她們的來曆,接收了這兩位戰争孤兒,并将她們送到了石家莊的大學營處。同時深受觸動的日軍也回複了一封信,以感謝八路軍這種仁義的做法。
在送走兩個孩子後,聶帥很快便投入到接下來的戰鬥中,根本沒時間也沒條件再去關注她們的情況。不過聶帥并沒有忘記這兩位小姑娘,還經常會擔心她們能否找到其他的親人,恢複正常的生活。
可在抗日戰争結束後,沒多久聶帥便投入到解放戰争中,一直到建國後,過去這麼長時間,當時中日關系也處于冰封期,他更難獲得關于兩位姑娘的消息了。直到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接受周總理的邀請,乘坐專機親自訪華。9月29日,在經過4輪談判後,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結束敵對狀态,正式建交。
此時兩國邦交恢複正常化,再一次勾起了聶帥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回憶。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他無意中提到了當年那段往事,引發了中日兩國媒體的關注。
要知道中日官方雖然已經達成和解,正式建交,但由于日本侵華戰争時殺戮了太多無辜百姓,造就了太多無家可歸的孤兒,是以中國人民對于日本仍有相當大的抵觸情緒,很難進行頻繁友好的交流。而聶帥與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便是緩和兩國人民關系的一個紐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5">中日關系的紐帶</h1>
1980年,人民日報接受投稿,發表了一篇名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文章,主要講述了當年聶帥與日本小姑娘的故事,還将當年他們的合影刊登了出來,希望以這種方式找到消失已久的小姑娘。
第二天,日本的報社媒體也争相轉載報道了這個故事,兩國就尋找當年的日本小姑娘聯合在了一起。終于在6月8日,日本九州一家雜貨鋪裡,已經40多歲的老闆娘美穗子看到了這個消息,淚水不自覺地流了出來,她就是當年那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如今已經成為三個孩子的媽媽。
美穗子找出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和報紙上的合影做對比,果然一模一樣,她就是那個小女孩。美穗子也很是激動,親自寫了封信,希望記者能幫忙轉送到聶帥手中。而此時了解到當年故事的日本百姓大都十分慚愧,除了美穗子的信外,聶帥還收到了不少來自他們的感謝信以及道歉信!
值得一說的是,當時日本的一個舊軍人組織,也寄出了一封信和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以表達二戰時日本兵對殘殺中國百姓等罪孽深深的忏悔之情。同時我國人民看到日本百姓的認錯态度,對他們的抵觸情緒大大減少,兩國群眾間的關系是以得到了極大的緩和。
6月23日,為推動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與日本商定訪華計劃,準備讓美穗子當作訪華使者,前往北京去見已經失去聯系40年的聶帥。接下來就是開頭的那個場面,剛一見到聶帥,美穗子便情不自禁喊出了埋藏在心裡幾十年的詞:“父親”!
在穩定情緒坐下交談後,聶帥才從美穗子這了解到,當年她的妹妹美餾子因為年齡太小,身體虛弱,在被送到石家莊不久後便病死在了醫院,最終她孤身一人輾轉被送回到了日本。
而美穗子也向聶帥詢問了當年照顧她和妹妹的好人情況,聶帥沉默了好一會,才緩緩出聲:當初将美穗子背到救護所的楊仲山本來也是要來見面的,不過由于外事活動限制,沒有趕到現場;一直照顧她們,最後将她們護送到日本陣營的是當地民兵的母親,她在一次日軍的掃蕩活動中,被日本兵用刺刀活活給刺死了!還有其他一些同志,也大都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
對于這種結果,美穗子十分傷心,很快便又流下了淚水。聶帥輕聲安慰道:一切都過去了,以後我們都不要再發生戰争,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正因為這件事,許多日本人認識了聶帥,并将他稱作是“中日友誼大使”!我國也專門拍攝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美穗子探親》,将此事以藝術的形式永遠流傳了下來!
此後美穗子多次來到中國,看望這位有着救命之恩的“中國父親”。1992年,93歲的聶帥停止呼吸,永遠離開了我們,美穗子因為丈夫突發腦血栓無法親赴中國吊唁,但她也在家中設下了靈堂祭拜,以表達對“父親”的哀思之情。
戰争歲月,面對入侵的敵人,我們一個都不會放過!但對于弱小無辜的生命,我們也不會随便牽連。這是屬于聶帥的胸懷,也是我黨的氣度,更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善良!仁者無敵,正是因為這樣的風骨,我們才能折服強敵,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
如今的和平,是千千萬萬個革命鬥士們用生命換來的。看到當年在戰火中湮滅的無辜生命,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并努力守護這份和平。同時每個中國人都有義務為國家的富強而奮鬥,隻有這樣,中國才能永遠保持強大不受辱,也才能挺直腰闆,對所有的強權說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