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丘:能掙錢咱都不要閑着

作者:真實存檔記錄
商丘:能掙錢咱都不要閑着

商丘:能掙錢咱都不要閑着

社長總編走基層

6月28日,細雨蒙蒙。在梁園區水池鋪鄉鄭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棚内,辣椒滿眼青翠、長勢喜人,剛剛成熟的貝貝南瓜閃着金光。

“辣椒是我們的主導産業,辣椒種植已經形成了産業鍊。”水池鋪鄉黨委書記張洪禮對記者說,“從育苗、移栽、采摘到裝運,每個環節老百姓都能務工掙錢。每年7月至10月,水池鋪鄉找不到閑人,外鄉人也紛紛來打工。大棚下面幹活,曬不着,淋不着。我經常給群衆說,能掙錢咱都不要閑着!”

水池鋪鄉是“中國辣椒種植之鄉”,全鄉5.8萬畝耕地中,有4萬畝種植辣椒。其中,辣椒産業發展的領頭羊——鄭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坐落在張王李村。

張王李村坐落在水池鋪鄉政府東側。這個名字奇怪的莊子是張莊、王莊、李莊的合稱,現在幾個村子已連成一片。但是村裡的老百姓還是習慣稱自己是“張莊人”或者“王莊人”,譬如鄭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紅就是“張莊人”。

幾年前,張王李村還是以“麥茬棒、棒茬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通過産業結構調整,張王李村辣椒種植面積320畝,創造經濟價值160萬元,發展了英傑開心農場項目、鄭紅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等,流轉土地800餘畝,每畝年租金1200元。

走進張王李村,但見街道整潔,道路寬敞;房前屋後,花果飄香。不時可見山楂胡同、雜果小路映入眼簾。哪有昔日貧困村的影子?尤其村裡的下水道,讓人啧啧稱奇。“這是我們的一個創新。”包村幹部、水池鋪鄉人大主席鄭文橋說,“村裡建污水廠不太現實。我們就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生活污水先在家門口通過小三格進行沉澱,再通過下水道送到沉澱池。入池前通過大三格再次沉澱,然後池内種植蒲草、蓮藕進行淨化。”記者看到,坑塘裡,蓮藕成片,遊魚嬉戲,時有野鴨出沒,看不出這裡原來是一個臭水坑。

富裕的鄉村,整潔的村容,自然離不開勤勞的群眾。

“在水池鋪鄉掙錢非常容易,隻要你不偷懶,花菜、包菜、洋蔥切一斤兩毛錢;摘草莓梗,一斤兩元錢;包裝辣椒,每天能掙上百元。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做内衣,機子和料子可以拉家裡做。”鄭紅告訴我們,春天種的辣椒賣得貴,剛下來時,一斤賣5元。一袋線椒賣一百六七十元,老百姓稱“金條”。鄭紅農民專業合作社閑時用工五六十人,每年忙時用工300多人。周邊的農民,最忙時一個月能掙1萬元以上;年紀大的農村婦女在這裡揀揀辣椒,一個月也能收入兩三千元。

和鄭紅一樣,潘倩倩也是一位張王李村的“女能人”。不到30歲的潘倩倩回到娘家張王李村開辦了赟澤制衣廠,并入駐村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帶動30多名周邊村民打工就業,成了村裡的緻富帶頭人。該廠專門生産兒童内衣,通過義烏遠銷境外市場。

“我現在也是張王李村的村民了!”家在睢陽古城的女老闆南青亞笑着對我們說。南青亞的公婆都是原商丘内衣廠的老職工。古城拆遷後,南青亞的内衣廠先搬遷到古城西的宋莊,三年前搬到張王李村,帶動十多名周邊村民就業。很多老年人在這裡剪線頭、裝袋能月收入幾百元至1千元。南青亞的内衣廠現在是純線上銷售,通過網絡平台遠銷全國各地。“像我們這樣的内衣廠在張王李村還有很多。這裡離城近,交通友善,環境還好。”南青亞說。

水池鋪鄉黨委書記張洪禮有個習慣,每到年底都要查一查水池鋪鄉群衆在銀行的存款增加了多少。他發現,2017年本鄉群衆存款比2016年增加了1.2292億元;2018年增加9965萬元;2019年增加1.007億元。基本上每年增加一個億。“水池鋪鄉有4萬人,等于每人每年存款增加2500元。”作為回報,2020年,商丘華商農商銀行平原支行水池鋪鄉分理處已經向水池鋪群衆發放3000多萬元貸款,且30萬之内不需要抵押,不用擔保。

村民奔上小康路,自然有了底氣。“以前,我們村的男孩子找對象,拿個十萬八萬的彩禮也不好找。現在,村民富了,村莊美了,日子好了,姑娘都想嫁到我們村來,男孩子不拿彩禮也能找到媳婦。”鄭紅自豪地說,“老百姓有錢了,都講究美了,街上的美容店也多了。有時候老婆婆帶着兒媳婦去減肥,因為老婆婆減肥效果好,就把兒媳婦帶過去了。老太太在合作社一天掙個幾十元,舍得給孫子花錢了,婆媳關系改善了。女人能掙錢,丈夫不敢得罪老婆了,女人家庭地位也提高了,家庭也和諧了。”

相關連結

張王李村村情

梁園區水池鋪鄉張王李村,轄3個自然村,6個村民組,全村466戶2044人,耕地面積1860畝。農業生産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大辣椒生産成為該村經濟作物一大特色,全村辣椒種植面積達320畝,年産值160多萬元。同時,該村依托先進的農業基礎,成立了英傑開心農場、鄭紅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高效農業園區,帶動本村及周邊群衆在家門口就業。

張王李村共有黨員43名,群衆代表35名。經精準識别,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35人,其中低保戶14戶29人,五保戶4戶5人,一般貧困戶1戶1人。

三年來,張王李村通過産業發展、轉移就業、公益崗位就業、土地流轉、第三産業就業、扶貧企業就業、企業幫帶等措施,圓滿完成了年度脫貧計劃。2017年年底,張王李村貧困戶按計劃脫貧3戶8人。2018年年底,按計劃脫貧4戶11人。2019年11月,脫貧12戶17人,實作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單保良整理)

①村裡扶貧工廠中的房間農民工家門口掙工資。

②返鄉創業大學生小南瓜拓寬富裕路。本報記者 單保良 攝

編輯: 田戈 責任編輯:李瑾瑜 

來源:商丘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