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開欄語

《伊犁老故事》創辦于2016年4月7日,是一個專注伊犁老故事的原創作品網絡刊發平台。多年來,平台堅持社會主義主旋律,努力為黨的文化工作助力,推出了一大批群衆喜聞樂見的作品,在伊犁州乃至全疆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了進一步加強兵地融合,促進文化共享,本平台将攜手“伊犁老故事”微信公衆号推出一批走近百姓、貼近生活,反映伊犁大地過去和今天發生的真實感人故事,今天推出: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作者:馮輝

伊犁毛紡廠,是一代伊犁人記憶的相冊裡,最珍貴的典藏!毛紡廠的紡織女工們,是如虹的歲月裡踏着曆史的節拍,最秀美、最自信、最飒爽英姿走過伊犁大地上的女兵方隊;她們铿锵有力的腳步,仿佛還在我們的腳下回蕩;她們風情萬種的身姿,宛如蜿蜒的伊犁河水,在我們心中靜靜地流淌,日日夜夜,月月年年!

——作者題記

伊犁河水翻波浪,

旁邊有個毛紡廠。

毛紡廠的大姑娘呀,

嘴裡嚼的是泡泡糖,

身上穿的是的确良,

……

這是一首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于伊甯市的民間小曲,它是根據茨崗納其噶的旋律,填寫的一首歌唱毛紡廠紡織女工的歌曲。

伊犁毛紡廠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享譽中國西部、國家上司人多次親臨指導,行業内先進的大型國有毛紡企業。職工和家屬近萬人,産品遠銷國内外,有32個産品榮獲國優、部優、區優等稱号,多項經濟名額在全國輕紡系統和新疆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是伊犁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和外婆去毛紡廠看小姨,我第一次看到戴白帽子,穿白色圍裙的紡織女工;第一次走進了員工餐廳,吃上了雪白的饅頭;第一次走進了員工宿舍,看到了就在旁邊的大型澡堂子:第一次發現除了漢人街,在這裡還有一個“小城市”。這無數次的第一次,讓我對毛紡廠有了神聖的向往,毛紡廠從此定格在我的心幕上。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在毛條生産線上的女工 王民斌 供照

毛紡廠與皮革廠、面粉廠、農具廠、機械廠不同,這些廠子基本上是手工作坊,都是老勞工工作的地方;和電廠也不一樣,電廠是重體力工作的場所,基本上都是男性勞工;毛紡廠是紡織企業,現代化程度高,基本上靠精巧的雙手完成操作,而且福利很好,是以成為了伊犁地區年輕美麗的姑娘們神往的殿堂。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輝煌時期,毛紡廠基本上把伊犁地區美麗的姑娘們都收入了囊中,被伊犁人稱之為:“伊犁有個女兒國,女兒國裡美女多。”是以,當年伊犁許多家庭選兒媳或者年輕人找對象,首選的就是毛紡廠的姑娘,因為她們代表着青春、美麗和大型國有企業的榮耀。确實如此,那時在伊犁,毛紡廠的姑娘一眼就能被認出來,她們時尚、靓麗,她們多情、自信,她們笑聲朗朗,高昂着充滿優越感的下巴。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曾經靓麗的伊犁毛紡廠紡織女工在廠區的合影

那些吃不着葡萄,想看看葡萄;摘不到鮮花,想聞聞花香的小夥子們,下午會早早地來到電廠附近,那棵疙瘩頭樹旁,靜候着下早班的年輕紡織女工。當那些燙着時尚卷發、穿着時髦的确良、騎着錳鋼自行車的女工,從他們眼前飄然而過時,他們的眼睛就仿佛士兵手中的瞄準鏡,随着目标緩緩移動,直到消失……

毛紡廠的姑娘們,讓多少帥哥癡男心生情愫、徹夜難眠。然而,你以為她們隻有美麗嗎?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拍攝于1986年的伊犁毛紡廠擋車女工 王民斌 供照

毛紡廠以女工們為主體的文藝宣傳隊,是當時伊犁州業餘宣傳隊裡最專業的業餘演出團隊,完全可以和伊犁州歌舞團相媲美。伊犁女子業餘籃球隊裡,毛紡廠女子籃球隊是一支勁旅,領軍人物就是曾經在新疆女籃建立過卓越功勳的伊拉(伊琳娜),她1962年入選國青女隊,1964年調回新疆女籃,是當時新疆女籃絕對的主力。她一改當時女籃雙手推送投籃的傳統模式,以男性化的單手投籃,每場比賽她都成為觀衆們關注的焦點。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2018年,伊犁毛紡廠曾經的部分女籃運動員們,五十年後在慶祝伊毛成立六十周年聚會上的合影

毛紡廠曾經是伊犁地區,甚至全疆的利稅大戶,上交的每一個銅闆,都是這些美麗姑娘們用青春的汗水鑄造。她們還是自治州、自治區乃至全國的“三八”紅旗手、生産标兵、新“長征”突擊手、全國紡織戰線的優秀女工。

原毛條工廠中的房間女工郎麗、紡紗工廠中的房間細紗擋車女工金鑫,在西北五省紡織行業技能大賽中,分别獲得操作能手冠軍。廠裡為了獎勵金鑫多次在比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給她獎勵了一套樓房,這沉甸甸的特殊獎品,當時傳遍了伊甯市的大街小巷。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伊犁毛紡廠原毛條工廠中的房間郎麗在工作中

然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發展到新的階段,進入到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在全國國有企業改制的背景下,加之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國内消費品市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先紡織品的高端産品精紡和粗紡毛布,被花樣繁多的各類中低檔布料所替代。伊犁毛紡廠的主要産品精紡毛布出現了多年滞銷,雖然毛紡廠全體職工和上司采取了廣設經銷點,改變産品結構等多種應變措施,也沒有改變虧損的狀況。最終走向破産改制。

毛紡廠改制後,職工們遇到了重新就業的出路問題,但她們沒有向困難低頭,更沒有給國家添麻煩,在人到中年的時候,開始了艱難的二次創業。

她們有的開了夫妻餐廳,有的去了霍爾果斯口岸做邊貿,有的又繼續讀書充電。有一年,我乘坐了一輛女司機駕駛的計程車,她說:她曾經是毛紡廠的勞工,伊犁計程車行業有将近100多個女司機,她們大都是毛紡廠的下崗女工。這讓我很吃驚,在邊疆小城,在當時計程車保有量很低的地方,竟然有這樣大機率的女司機,而且許多都是來自毛紡廠。她們樂觀的生活态度,不向命運低頭的韌性,紡織女工特有的精、氣、神,讓我不由自主地向女司機,伸出了敬佩的大拇指。

毛紡廠還有許許多多,下崗失業不氣餒,艱苦創業譜新曲的女中豪傑,包曉英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她創辦的企業從隻有幾名員工的小作坊,到新疆十大民族服裝品牌企業——有400多名員工的伊甯坤漠服裝有限公司。從企業老闆到共産黨員不忘初心的家國情懷;從企業的單純經營,到技術扶貧,産業扶貧,甚至在疫情期間,企業因急掉頭,為伊犁河谷生産了大量急需的口罩等防疫物資。她先後被評為自治區勞動模範、自治區各行業傑出的女人、自治區人大代表等。

許多年過去了,毛紡廠的姑娘們也都長了輩分,多數都已是奶奶、外婆了。在伊犁老年大學的模特隊裡,你能看到她們潇灑的身影;在伊犁河畔的濱河公園裡,你能看到她們快樂的身影;在抖音和快手上,你依然能看到她們幸福的身影。

2018年8月3日,毛紡廠曾經的老職工,為慶祝建廠六十周年,自發地組織了一場由數百人參加的盛大聚會。她們歡笑,她們追憶,那久别重逢的喜悅,那相見時難别亦難的場景,讓我百感交集。那些曾經的女工們,渾身上下洋溢着歲月的劇情,讓我仿佛又看到了她們曾經怒放時的炫目,聞到了久違的芬芳。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2018年,當年的伊犁紡織女工們,在建廠六十周年慶祝會上表演小合唱 圖為網摘

她們的人生雖然有一點曲折,但她們依然是幸福的;她們曾是伊犁河谷裡最争奇鬥豔的鮮花朵朵;是當年多少伊犁男兒心中的維納斯;是給國家創造過财富的“三八”紅旗手;是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屈服,昂首挺胸走過歲月坎坷征途的巾帼英雄!

毛紡廠的姑娘們啊,是我們這一代人烙在心坎上的記憶,是那個年代寫滿了伊犁故事的書簽。我堅信,經曆過毛紡廠跌宕起伏又風光無限的姑娘們,以及見證過毛紡廠峰高谷深和興衰的旁觀者們,将會永遠把它和她們珍藏在生命的扉頁中!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2018年,當年如花似玉的花兒和古麗們,如今都已是古稀之人,但氣質仍然不減當年!圖為網摘

作者後記:

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把我與毛紡廠緊緊相連,難舍難分。1964年,小姨入職毛紡廠工作,外婆就經常帶我去看小姨,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因為可以吃上她們職工食堂的雪白饅頭。上學後,班級裡就有家在毛紡廠的同學,特别是升入中學,同學中又有許多來自伊甯市第十國小毛紡廠的子女們。“上山下鄉”後,我們年級有二十多位同學,被招工進了毛紡廠工作,成為了那個時代最驕傲的一個特殊群體。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企進入了轉型更新的攻堅階段,在此期間,經我的同學徐岩(時任伊甯市稅務局局長)介紹,我與毛紡廠的上司進行了接洽,期望毛紡廠在國企市場化、股份制、甚至股權多元化的改革中,創造先機,争取在資本市場有所作為。但最終,毛紡廠在市場化改革的航程中,還是擱淺了。

再後來,聽說了許多關于毛紡廠女工們二次創業的勵志故事,尤其是在美篇中,看到了女工們相聚在一起歡慶建廠六十周年的感人場面,讓我感慨萬千!一直以來,就想寫一篇文章,紀錄這個創造過奇迹的企業,再現那些讓我無比敬佩的紡織女工,紀念曾經的輝宏時代,現在終于了卻了這個心願。

兵地融合 創新發展 | 《伊犁老故事》——伊犁毛紡廠的姑娘們

2018年,部分伊犁毛紡廠老職工,在慶祝建廠六十周年的聚會上合影。

圖檔來源: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文章涉及内容最終解釋權歸“伊犁老故事”所有

來源:伊犁老故事

編輯:黨豔麗

稽核:崔凱 佘光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