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雖然是在當時世界政治大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但是借助于乒乓球這一體育運動來達成,其中美國運動員科恩在比賽過程中錯上了中國隊的班車卻是實實在在的“偶然”。
1971年4月4日,日本名古屋,世乒賽激戰正酣,美國隊隊員格倫·科恩從訓練場走了出來。他剛同英格蘭隊的特雷弗·泰勒合練了一會兒,現在他想要找輛車去主場館。這時,他的面前剛好出現了一輛印有賽會标志的班車。跳上車後,他才發現,車裡滿滿當當全是中國隊的隊員。
一個長發的白種人,在一群表情嚴肅的黃種人中,顯得有些異類。
此時滿車的中國人并沒有看到科恩訓練服後面的美國隊标志。不過看到他的披肩長發和軟檐帽,大家也能猜得出來他們中間闖進了一個不速之客。19歲的科恩發現車上沒有空位,就倚着車門,面對一群沉默地盯着自己的乘客,打破了沉默:“我知道我的帽子、發型還有衣服讓你們覺得很滑稽”,他用英語說,“可是在美國很多人穿的和我一樣。”
莊則棟當時30歲,連續三次奪得過世乒賽單打冠軍,他坐在後頭,聽着旁邊的人把科恩的話一一翻譯過來。
沒有人回應,也沒有人表示熱情,也許盡管中國人的心裡已經對那種好客的熱情感覺不能夠再壓抑,但終究放棄。趙正洪在《我所知道的“乒乓外交”》一書中說:“出訪前,曾有過規定:不和美國隊員手拉手;不與美國人主動交談;比賽場上不與美國隊交換國旗。看到莊則棟這些舉動(指莊與科恩在汽車上的接觸和談話),我心裡頗為緊張,拉了他一下。莊則棟笑着對我說:‘你當團長顧慮多,我是運動員,沒關系,你放心吧。’”
就在那個異常尴尬的時刻,莊則棟站起身來,往科恩那邊走了過去,通過翻譯跟美國人談起來。莊則棟回憶說:“一直到今天,我還沒法忘記他臉上天真的笑容。”
莊則棟決定送給科恩一件禮物,他從包裡翻出一個杭州出産的傳統織錦緞,織錦上是一幅黃山風景圖,名為《黃山雲籠石笱》。
科恩上上下下翻起自己的口袋,打開背包,想找點能夠回贈的禮物,不過最後也沒找着。後來翻譯問他,知不知道送禮物給他的人是誰。“知道啊,世界冠軍莊則棟,”科恩回答說,“我希望你們隊能打出好成績。”
這時車子駛抵比賽主場館,兩個運動員微笑着下了車,攝影師抓拍到了這一幕,當時科恩拿着卷起來的織錦,莊則棟站在他旁邊。
第二天,科恩在一個地下商城買到了一件T恤,上面印着美國國旗和和平标志,還寫着一句話“LET IT BE”。在體育館裡,他看到莊則棟,一下子就抱住了他,然後把這件T恤送給了他。後來在紀念“乒乓外交”40周年之際,科恩的媽媽瓊告訴莊則棟“LET IT BE”的意思:“這是呼喚和平的意思,有個著名的嬉皮士演唱團,叫甲殼蟲樂隊,這個團演出的節目都和呼喚和平有關,要求美國政府從越南撤軍,要求世界和平。”
這個“偶然”因素出現後,共同社以此事件為題刊發消息《以莊則棟為中心,形成了“友好之環”》:在世界乒乓球錦标賽的比賽場上,中國的老運動員莊則棟的名聲突然高了起來,在莊則棟的身邊總是圍着一群喜笑顔開的人們。央求莊則棟簽名的孩子們,以及其他人形成了“友好之環”,并在悄悄地擴大着。
“偶然性的背後總是隐藏着必然性,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的偶然性”。中美兩國當時的政治“必然性”就是都想改變對彼此的政治政策。與此同時,中國方面也有改變“兩個拳頭打人”外交政策的打算。
根據王泰平主編的《乒乓外交的回憶》一書中指出當時使毛澤東臨時改變主意又要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導火線就是看到了1971年4月6日下午版的《參考資料》,當時《參考資料》裡就收錄了共同社刊發的“友誼之環”的消息。
其實早在1967年,在太平洋的另一邊,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中就提出要與中國建交的意思“就長期觀點而言,我們根本不能讓中國永久排除在國際大家庭之外,獨自孕育幻想、堅持仇恨和威脅鄰邦。在這個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聽任十億人口憤怒地在孤立狀況下生活。”
就是在中國兩國政策改變的“必然性”驅動下,再加上美國隊員在第31屆世乒賽與中國隊員一系列“偶然性”的互動,促成了流傳至今的一段外交佳話——“乒乓外交”。1971年4月7日,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秘書長宋中對美國乒乓球協會國際部部長哈裡森表達了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意思,當天美國方面同意美國乒乓球隊去北京。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隊正式訪華;1971年7月,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1972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訪美。至此,“乒乓外交”結出累累碩果。
(作者系上海體育學院中國乒乓球博物館藏品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