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說說山海經中的夔(kuí )"龍"。為什麼打引号呢?其實在《山海經》是沒有明确記載夔是龍的,但後世經常稱它夔龍。

《山海經》第十四卷大荒東經原文:”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譯:東海中有一座山,名叫流波山,這座山距離海岸有七千裡遠。山上有一種獸,它的形狀與牛相似,長着蒼色的身子,頭上沒有角,隻有一條腿,它出入水中時,一定會有風雨相伴,這種獸發出的光像日月一明亮,它發出的聲音像是打雷聲,它的名字叫夔。黃帝得到它之後,用它的皮做鼓面,用雷獸身上的骨頭來敲打這面鼓,鼓聲能傳到五百裡之外,黃帝以此來震懾天下。
原文中并沒有描述夔是龍的字樣,隻是提到它是有特殊能力的神獸。那夔龍的稱謂是怎麼來的呢?胖子本着不敢瞎說的原則,還是查了大量相關的古籍文獻及一些考古記載,大緻整理了如下:
其一,郭璞注釋《山海經》注:“ 雷獸即雷神也,人面龍身,鼓其腹者。”我們再看一下《山海經》第十三卷海内東經記載的雷神原文:“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這就是後人把夔叫作夔龍也稱為雷神的依據之一,但是胖子很詫異,原文說的是“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意思難道不是用夔的皮做鼓面,用雷神的骨頭做鼓槌嗎?希望有知道的小夥伴不要吝啬為胖子解疑。
其二,夔龍是堯舜時期的兩個官員。《書.舜典》:“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還有詩聖杜甫在《奉贈蕭十二使君》詩中也寫道:“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梁辰魚 《浣紗記·吳刎》:“伯嚭那老賊呵!我一心認是濟世夔龍,誰知你是蠹國鸱枭。”;耶律楚材 《和人韻》之二:“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從這些詩和文獻中不難看出夔龍其實是兩位堯舜時期的賢臣,據記載:夔為樂官,龍為谏官,後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其三,我認為這是最有說服力的一種。夔龍紋,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在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适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有學者認為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采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于龍類,稱之為龍紋。胖子認為這種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的,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青銅器上的龍紋。
再補充兩個:在《說文解字》中表示“夔,神魅也,如龍一足。”《東京賦》:“木石之怪,如龍……”而唐朝楊筠松曾将它直接歸類為龍,還曾在《龍經》一書中提到:“夔龍為群龍之主,不遊濁水,不飲濁泉。”
說完夔為龍再說說夔牛論,《神魔志異·靈獸篇》記載:上古奇獸,狀如青牛,三足無角,吼聲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出世則風雨起,雷電作,世謂之雷神坐騎。”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傳》:“蚩尤銅頭啖石,飛空走險。以馗(夔)牛皮為鼓,九擊止之,尤不能飛走,遂殺之。”
《山海經》中的描述也是其狀如牛,其實在《山海經》中是有關于夔牛的記載的。
《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北三百裡,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其鳥多翰、鷩。”中山經還有記載:"又東一百五十裡,崌山。江水出焉,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魚。其木多楢、杻,多梅、梓,其獸多夔牛、羚、、犀、兕。有鳥焉,狀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禦火。”
這裡先說明一下《山海經》的系統包括“海内”"海外"“大荒”三部分,地域劃分又分為五服,由帝王都城為中心向外分别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海内指的是甸服、侯服、綏服。海外和大荒指的是要服和荒服。
看過《山海經》中夔以及夔牛的原文,胖子猜測夔牛和夔是兩種生物。因為夔出自大荒東經,在山海經地圖中屬于荒服,也就是小說中經常所謂的蠻荒之地,而中山經應該屬于海内,兩者相差甚遠,是以胖子猜測這兩種應該不是一種生物:夔牛應該是一種常見的生物和牛一樣,而夔則是神獸不怎麼常見,況且大多數文獻也都是寫夔或者夔龍而非夔牛,當然這隻是個人猜測并沒有找到相關記載。
最後再說說“夔一足”吧,《說文解字》說“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六帖》雲”夔,一足,踔而行”。《呂氏春秋·察傳》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有趣的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卻記載着兩段不一樣的故事。
第一段:“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
第二段:“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是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一下譯文。
關于“夔一足”這件事其實挺好玩兒的,魯哀公很大可能是混淆了樂師夔和神獸夔,他聽别人說“夔一足”就以為樂師夔是一條腿,是以才出現了兩段不一樣的對話,畢竟名字一樣混淆也是正常的。
做個總結吧,夔在《山海經》記載中不屬于龍,而是有特殊能力的神獸,至于稱之為龍可能是後人根據青銅器上的一足夔龍紋 推斷而來的,夔龍紋象征權貴還有輔弼良臣的意思,說簡單點就是根據傳說将神話演變成了一種信仰,并将其流傳下去。胖子根據魯哀公的故事感慨一下,我們在網絡吃瓜的時候,應該要先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以訛傳訛、斷章取義,導緻事件朝着複雜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