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遲到72年的畢業證“以稅為媒”找到主人

一張遲到72年的畢業證“以稅為媒”找到主人

在獨具特色的南京稅收博物館,珍藏着一張南京市第二女子中學(今南京市玄武進階中學)頒發于南京解放初期、貼有印花稅票的《畢業證書》,這張見證了南京解放巨變和共産黨上司下新中國稅收發展變遷的“特殊畢業證”,“以稅為媒”在72年後找到了主人。

一張遲到72年的畢業證“以稅為媒”找到主人

6月15日,在南京稅收博物館與當年發放畢業證的學校現為南京市玄武進階中學共建“青少年‘四史’教育暨稅收普法教育基地”揭牌現場,衆人見證了這張遲到72年的畢業證,被主人的孫子侯首為代替領取,這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故事得到了圓滿。

“感謝南京稅收博物館的上司和老師們挖掘和整理奶奶的生平史料,聽到奶奶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事迹,作為她的孫子真的很激動,很自豪。”在活動現場,侯首為激動地說。他表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生因奶奶的一張貼有稅票的畢業證書,注定與稅有緣,将繼承和發揚祖輩們留下的好傳統、好家風,宣傳好稅收為國為民的好政策,接力傳遞稅收服務發展的好聲音,當一名名副其實的稅收義務宣傳員。

一張遲到72年的畢業證“以稅為媒”找到主人

記者了解到,在2019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張簽發于南京解放當年的《畢業證書》引起博物館的特别關注。當時南京稅收博物館曾在多平台多管道尋找這張畢業證的主人何亞男。時隔兩年,在建黨100周年的特殊曆史節點,這張畢業證的主人終于找到了。

記者了解到,何亞男已經去世,她的丈夫侯朝炯告訴記者,她親曆了南京解放,在兩人的生活中,還時常回憶起當時的盛況。南京解放後因其父工作調動全家遷往北京,是以錯過了畢業證書的領取。在黨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曆史感召下,何亞男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黨培養的第一批礦業大學學生黨員;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何亞男侯朝炯夫妻二人畢業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不顧兩個年幼孩子,雙雙蹲點礦場進行課題研究,從事國家礦業科研技術攻關;改革開放後,何亞男放棄礦場高薪聘請,默默獻身高校教育事業,成為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津貼,她所帶的博士生有中科院院士、國家礦業技術帶頭人,桃李滿園、碩果累累。

這張貼有印花稅票的《畢業證書》非常珍貴,它是不僅見證了南京解放的巨變,也見證了新中國稅收的曆史,同時新中國貨币的誕生,也在這小小的幾張印花稅票上留下了印痕。記者看到,《畢業證書》上面貼有四枚藍色“中華民國印花稅票”,每張印花稅票上都加蓋了三行印章“南京市稅務局改作人民券伍圓”。原來,當時南京已經解放,新中國尚未成立,1949年5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管制委會員釋出公告成立南京市稅務局,對印花稅票就地取材,采用國民政府稅務局遺留的印花稅票,加蓋“南京市稅務局改作×××”字樣的印章,以示差別。畢業證上四枚藍色“中華民國印花稅票”,面值50元,說明民國後期通貨膨脹嚴重。新中國成立後,取消涉及民生的畢業證等人事憑證貼用印花稅,稅收讓利于民,服務于民。

南京稅收博物館負責人謝寒生介紹說,這張見證了南京解放巨變、新中國稅收發展史的《畢業證書》,是我們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她所經曆的稅月故事已走進了我們新建立的“紅色稅史大講堂”,通過進校園、進社群等形式,讓更多的人從這張證書中讀懂中國的稅收史,讓更多人了解稅收、關心稅收、助力稅收事業的發展。

來源丨江蘇省稅務局宣傳中心

記者丨孫軍

通訊員丨承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