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inker們,HAPPY HALLOWEEN!
萬聖節你們打算怎麼過?約你的“死鬼”看場《小‘鬼’當家》?
窩在家裡等印客的更新?~
反正這“鬼”天氣,小印是不會出門的~
如果你今天沒有約會,不如來聽小印來講講鬼節的專屬鬼事吧~
NO.1
鬼怪進化論:中西方竟是同一祖宗?
我們或許平生都不會“見鬼”,卻時常聽見鬼的傳說。
那麼鬼究竟是什麼?又從何而來呢?似乎從未有人深究過。
雖然中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但是面對“鬼”,大家卻有了普遍的共識。
中西方人民對“鬼”的了解,大同小異,都意為:人死後靈魂的再現。
不僅對鬼的了解相似,對鬼形象特征的刻畫也基本一緻。
他們一般都面目蒼白、猙獰,十分可怖,且一般都非善類。他們行事鬼祟,喜愛夜間活動,以吓人取樂。
鬼的文化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表現十分明顯,滲透至繪畫、文學、曆史、政治、宗教等衆多人類文化活動中。
鬼的形成是人類發展階段的公共産物,其文化傳說發展壯大,具體來說有兩方面原因。
via:@大英圖書館
一是從遠古時期至現代醫學有所成就之前,人們對自己的身體構造一直缺乏了解,對于精神世界的了解,就更匮乏了。
于是乎夢境出現的那些奇怪意象,諸如與死去的人對話、互動,這就足以使人類先祖們驚愕了。此外,夢境中有時還會出現非人非物的奇怪生物,也坐實了鬼怪的存在。
當他們醒來時那些人卻不見了,就更讓人毛骨悚然了,于是古人認為靈魂是獨立于肉體的一個實體,人死後,靈魂還會在人世間活動,且他們反複出現在夢境中,那麼靈魂肯定是不死的。
via:@-Aspartame-
在古人心中,人死後仍然遊蕩着的靈魂就是“鬼”,是以靈魂不死的觀念也逐漸誕生了鬼的初步形态。
另一方面,鬼是人類對自然界無法了解的事物做出的解釋。
人類有了自我意識之後,開始逐漸将自己與自然界分離,開始了自己的社會生産活動。大自然給了人類生存所需的諸多要素,同時也會給人帶來災禍。
面對這些災禍,人們無從逃避,卻又害怕畏懼,便逐漸臆想出“萬物有靈”的鬼神之說,鬼神是有好惡的,觸怒鬼神,它們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為了避免遭遇“鬼”天氣,先祖們隻好竭力獻祭,讨好亡靈。
此外,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害怕黑暗也是鬼魂觀念起源的重要原因。
在黑暗中人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又失去了可參照之物,這種無助感使得人們臆想出了一種黑暗中潛藏的怪物,即——鬼。
于是“鬼”這一“精神幻體”,開始了它們在人世的漂泊之旅。
NO.2
鬼,也得接受社會PUA?
雖然中西方的鬼有相同的出身,但他們的命運是有些不同的。
在中國,鬼故事可以說是百無禁忌。
似乎人一旦脫離肉身,就不再受門第、禮教、法制的限制,可以自由戀愛、婚嫁,肆無忌憚地尋仇。可以說,在這些故事裡,才更傳達着人性。
在中國古代志怪小說中,鬼故事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宋代紀實小說《太平廣記》裡的鬼故事就有400多條,俗稱《鬼狐史》的《聊齋志異》當屬短篇鬼故事王者了。
在《聊齋志異》的百餘篇鬼故事中,寫出了衆多性情的鬼。蒲松齡筆下的鬼也不再一味以可怖形象示人,他将鬼高度審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氣。
蒲松齡對女鬼可以說是極為偏愛的,他筆下的女鬼一般都面容姣好,為人純良。
這其中,以傾城容貌而聞名的,當屬十八歲染病身亡的女鬼聶小倩了。書中寫她:“肌映流霞,嬌豔尤絕。”
就連甯采臣的母親因為聶小倩是鬼而懼怕她,也覺得她“綽約可愛”。蒲松齡用容貌之美,來映射鬼内心的美與善,使鬼有了豐富的人情味。
但她們卻都命運凄苦,大多在豆蔻年華便死于非命。
如美貌純真的少女窦女,被地主南三複誘騙玩弄後抛棄,産下私生子,受到家人責打去找南三複,南三複閉門不見,使窦女與嬰兒凍亡于門外。
聶小倩在變成鬼後,依舊被惡鬼操控,更有成了鬼也又一次被害死的章阿端。
via:@MMIDORI-
《聊齋志異》中女鬼們的悲慘遭遇其實揭露着封建社會中女性生存環境的惡劣。
她們生于枷鎖,死後雖然可以複仇,與夫妻厮守,看起來更加自由,但也不見得能完全脫離枷鎖。
此外,中國的鬼故事還将鬼大量地和人們的社會生活聯系起,陽界和陰間的世界,似乎差别不大。
陰間也要用銀錢,休閑娛樂、打發鬼差,且鬼魂隻能享用直系後代之香火,接受不了外姓人的祭祀,于是乎,生兒子就顯得很重要了。
這些看似逗趣的祭祀原則,實際上傳播着禮教的規則。教條繁瑣,也讓人難以了解,但是将其變成通俗故事,而且還與自己的身後事相關,那人們就會非常重視了。
鬼故事的警示作用,大多還展現在複仇故事中。
如明末清初的科舉考場,一般都會在前一夜舉行召喚鬼神的祭祀,這一儀式是為了召喚與考生有仇的鬼魂前來複仇,軍卒們高喊着:“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為鬼魂引路。
據說康熙年間,就有考生因試卷莫名裂開,并自行飛到另一場地,而被迫中斷考試,未能中舉的。
讓有冤屈的鬼魂在考場中竭力阻撓該考生中舉,其實是一種對考生德行的考核,提前淘汰品行不端者。
讓鬼來做這一層篩查,可以說是十分友善快捷了。
NO.3
吸血鬼,怎麼就成了你的夢中情人?
在西方英語世界,與“鬼”相對應的單詞是:”ghost”。
與中國不同,這一詞彙通常也泛指惡魔與靈魂,其外延極為廣泛,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超自然現象。
但其最常用的基本義還是死人的精神或靈魂,大多是半透明的形态,呈現死者在世時的樣貌。
依照中國人的觀念,鬼有惡鬼,也有好鬼,可能是人們崇拜的祖先之靈魂,也有可能是七魂三魄不全遊蕩人間的孤靈。
而在西方基督教經典《聖經》的英譯本中,并找不到“鬼”(ghost)一詞,隻有“惡魔”(demon)和“撒旦”(satan)的說法。
在西方人的觀念中,對“鬼”一詞,是十分忌諱的,在他們眼中,鬼基本上是邪惡的惡鬼厲鬼,他們是被惡魔操縱禍害人間的小兵。
這種惡鬼的數量衆多,形象比較單薄,行為方式較為固定,基本上都是邪惡和恐怖的化身。他們面容恐怖,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傷害,而且沒有向善之心,基本上不會被感化,隻能被消滅。
除了這些惡鬼,在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獨立鬼形象是吸血鬼。
吸血鬼與上帝決裂,與鮮血為伴,是邪惡的代名詞,是需要受到懲罰的怪物。
在幻想文學興起後,被編排了最多故事的吸血鬼,逐漸轉型,成為了浪漫的代名詞,他們代表着永恒的生命和隽永的愛情。
而西方所流行的鬼節,即萬聖節,最初是驅趕惡鬼的節日。
每到這時,當年過世的惡靈會利用這次機會尋找替身,借以重生陽間,而活着的人害怕被惡靈附體,當晚就會熄滅燭光、爐火,把自己裝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樣,甚至打扮得比鬼還難看,吓走惡鬼。
同時,人們為了讨好惡鬼,也在家門前放置好吃的食物供其享用。
這就是現在萬聖節假面裝扮,和小朋友們讨糖果傳統的由來。
萬聖節傳入美國之後,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狂歡節日,充滿童趣,百無禁忌。
人們颠覆式惡搞,拿鬼魂開涮,尋開心、找刺激。節日氛圍是歡快活潑、喜慶熱鬧的,甚至帶點瘋狂。
當西方萬聖節本身早已被娛樂化和空心化時,中國的鬼節如:上巳節、清明節、七月半、寒衣節等,還依舊承擔着緬懷祖先的功能,是祭祀亡靈的節日,并不具備娛樂性。
這樣說來,地球上的鬼雖出自同源,卻又生發了許多不同的悲歡呀!
參考文獻:
[1] 徐金龍.敬鬼還是戲鬼:中國七月半與西方萬聖節之比較[J].華中學術,2020,13(02):226-237.
[2] 焦鳴冬.中國的鬼與西方的魔鬼形象比較探微——以中國古代志怪小說和《聖經》為例[J].文存閱刊,2018(08):79+78+80.
[3] 應濤.淺談中西方鬼文化的差别與聯系[J].時代教育,2017(21):207.
[4] 翁金.從文化的角度淺談英語國家的鬼文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9):190-191.
[5] 田學軍,陳兆霞.西方吸血鬼和中國鬼怪的對比研究和文化解讀——以《驚情四百年》和《倩女幽魂》為例[J].電影評介,2013(11):8-10+14.
[6] 徐梁峰.從“鬼”語看中西的鬼文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02):119-120.
[7]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女鬼形象的文化意蘊[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0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