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作者:阿菜說事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上次寫了《寄生蟲》後,朋友推薦我看伊朗電影《一次别離》,因為說的也是貧富階層的沖突。而最近久未發聲的作家劉瑜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推薦的電影時,她推薦了伊朗導演法哈蒂,就是《一次别離》的導演,劉瑜的理由是他的電影“安靜而飽滿,不像好萊塢,又吵又空洞,加上現在政治正确鋪天蓋地,還充滿了說教氣息。”

伊朗電影我隻看過一部《小鞋子》,當時看的時候忘了是在哪個平台湊合看的,畫質色彩都挺粗糙,但是配上了電影内容卻一點都不違和。講的是窮人家小哥哥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怕大人責罵,是以兄妹倆每天偷偷輪流穿鞋上學的故事,後來有一個跑步比賽,第三名的獎品就是一雙鞋子,哥哥高興壞了想着終于可以解決這個苦惱了,比賽時卻因為摔倒後奮力往前沖不小心跑了第一名拿不到心儀的獎品哭成淚人。故事很簡單,但是兄妹倆窮苦的家庭生活穿插着奔跑換鞋的鏡頭卻閃爍着強勁的生命力。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一次别離》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簡單到是連“城事熱搜”類講街坊奇事的都不一定看得上的題材。跟《小鞋子》一樣都是很小成本的電影,隻不過一個在農村,一個在城市,但就這麼一個普通的家庭間糾紛的叙事卻獲得了國際上幾個大獎,豆瓣評分8.7。

02

片子開頭就是納德和西敏要辦理離婚,因為西敏想帶女兒離開這個不穩定的國家,但是納德因為有老年癡呆症的老父親要照顧不願意跟西敏出國。因為男方并無過錯沒有理由判定離婚是以西敏負氣回娘家。而納德隻能找到保姆瑞茨在他上班時間照顧老父親。而在有一天提前回家時,納德發現父親手被綁在床頭人摔在床下時怒氣爆發,把回來的瑞茨趕出門并導緻懷孕四個月的瑞茨流産,以此兩家拉開了官司。

夾雜在這個糾紛裡的還有瑞茨天真可愛的還沒上學的小女兒以及納德11歲的女兒。不得不說伊朗女子可能比較早熟,那個11歲女兒看起來實在像16、7歲。

這部電影拍得很樸實,全程沒有配樂,隻是到了片尾字幕浮起才響起音樂,使用了大量手持長鏡頭,第三者旁觀的拍攝視角讓人很有代入感,仿佛我們就站在旁邊看着這些事情發生。

03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一次别離,可以了解為是納德和西敏夫妻的别離,抑或是女兒選擇跟哪一方與另一方的别離,又或者是與癡呆老父親的别離,也可能是身處這個國家無奈的家國别離,甚至于是真實與謊言的别離,信仰與踐行的别離。

其實片子要說貧富階層的沖突是不準确的,瑞茨确實是窮人,懷孕四個月還得帶着小女兒每天折騰很久路程到雇主家照顧癡呆老人,累到公車上差點暈倒,身體的疲憊是一回事,心理更是備受煎熬。因為照顧癡呆老人意味着以《古蘭經》為行事準則的她得脫掉除丈夫外另外一個男人的褲子,因為癡呆老人尿褲子了。而甚至包括她白天單獨照顧一個癡呆老男人這件事還得隐瞞丈夫。

納德是在銀行上班的中産階級,算不上富人階層,下班要親自照顧父親,要輔導女兒作業。納德很講原則,在女兒面前一直保持做父親的正面形象,為了培養女兒獨立意識要女兒向沒有付出勞動的加油站勞工讨回不該給的小費,要女兒堅持寫正确答案不要怕得罪老師。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信仰《古蘭經》的瑞茨還是撒了慌,她告納德的最主要目的其實是想澄清她沒有偷納德的錢,因為偷錢這件事在她的信仰裡是絕對不允許的,是對她莫大的侮辱。而她自己清楚在納德推她出門前她的胎兒可能已經不保了,而同樣有信仰卻頭腦簡單行事魯莽的丈夫把這件事推向了瑞茨并不願看到的局面。

而如此講原則的納德也撒了慌。在他向法官了解到如果他知道瑞茨懷孕了還推她那他有可能被判1-3年,于是他堅稱他不知道瑞茨懷了孕。因為他顧忌到他得照顧他的癡呆老父及年幼女兒。

作為證人的納德的家庭教師以她對納德的認識,認為他是一個正人君子想當然地認為納德肯定是不知道瑞茨懷孕的,于是做了有利于納德的證詞,這裡就有了先入為主的主觀性;而一直在這個事件裡觀察的納德的早慧的女兒在自己分析、判斷提出質疑後,知道父親撒謊了,但是為了保護父親,本能地也在法官面前撒謊維護了父親,在撒謊後流下了痛苦的淚水;而天真的保姆的女兒真實地告訴了納德媽媽之是以中途離家是因為去看醫生,一方面無意中給了納德自證清白的線索同時也讓納德因為找醫生求證露出了撒謊的馬腳。

04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一次别離一次拷問

什麼是兩難?就是不管做出哪個選擇都要面臨困難局面。這個故事裡的人就是如此。在真實與謊言之間搖擺,在信仰與踐行之間兩難,最終瑞茨雖然痛苦地選擇了真實與信仰,我們看到了信仰在行為指導上的強大牽引力,而真相及結果卻讓她的丈夫抓狂也讓她那個唯一在片子裡出現的彩色的天真的女兒第一次露出了複雜的神色。之是以用了複雜一詞,是因為不忍心說出怨恨,片尾那個小女孩的神色看了這部電影的人都會記憶深刻。而抛開《古蘭經》,如果我們面臨納德的境地,我們也不會比他高明。沒有人絕對好,沒有人絕對壞,就算是宗教、信仰、國度的不同,人性都是如此相通。

片中的老癡呆父親我甚至認為是一個隐喻,他雖然癡呆,卻有一副老紳士的派頭,導演是否隐喻了他代表了這個有着燦爛文明的曾經強大的波斯古國,現在風雨飄搖,而他的子女在這個國土上是堅守還是逃離,片子沒有答案,沒有立場,就像是女兒最終選擇跟納德還是西敏一樣,每個人心裡自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