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考試結束,假期來臨,實在是看書的好時候。在看書這件事上,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感受:每天推到眼前的資訊太多,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很多書再也讀不進去了。

關于“如何閱讀”,關于“如何再次拿起書”,關于“重拾閱讀的樂趣”,你可能有一些小疑問,以下是一些小建議。

01

問:讀書時總是集中不了精神,看幾頁就被手機奪去了注意力,怎麼辦?

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将來,讀者都必須學會建造自己的“沉默之牆”,世界是不會幫我們建的。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02

問:如果一本書讀了一半讀不下去,應該放棄還是繼續?

某本書無法帶給我們樂趣有很多原因:也許樂趣隻是來得比較慢,但會越讀越多;也許我還沒有完全适應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但是再讀一會兒,我就能适應了;也許問題不在于這本書,而是在于我自己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因為昨天晚上我睡得不太好;或是出于一些我不知道的原因,今天我的思維不太活躍……

但我們總要做出決定:到底要不要讀下去?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我第一次放棄讀完一本書是在20歲的時候,在經曆了漫長的“精神麻痹期”,忍了好久之後,我在讀到第666頁時放棄了。那一天我很傷心,覺得自己被迫離開了書中那些高貴的聖人,但是第二天早上醒來時,我的靈魂都在歌唱。不管怎樣,雖然我耗費在那666頁上的時間再也回不來了,但本該用來啃剩下400頁的時間現在可以任我自由支配了。我把這段時間當作一份純淨而體貼的禮物。

我還明白了一點:今天放棄了一本書,并不意味着我以後就不能再看這本書了——我也不希望如此。每件事物的出現都有正确的時機,那麼同理,肯定也會有錯誤的時機。說不定以後我還會抽出時間來讀一讀那本當時沒讀完的書,隻是當那個時機到來時,沒有人能告訴我,我隻能依靠自己,以及多年以來的閱讀經曆進行分辨。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03

問:看完一本特别喜歡的書之後“書荒”了,不知道接下來該看什麼了怎麼辦?

有一種非常簡單的權宜之計:我們可以暫時将注意力轉向“上遊”而不是“下遊”——如果你喜歡托爾金(英國作家,著有《霍比特人》《魔戒》等)和簡·奧斯汀,那就轉向那些啟迪了托爾金、奧斯汀的作品,而不是盯着模仿、續寫他們書籍的作品。畢竟,奧斯汀之是以能成為奧斯汀,主要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和積累——這一點幾乎适用于所有作家。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奧斯汀,你最好去讀讀比她早一個世紀的哥特小說、愛情小說和書信體小說;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托爾金的作品,那麼你也許應該閱讀《貝奧武夫》,還有《埃達》和其他的冰島英雄傳說。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如果你往“上遊”尋覓一下,看看你最喜歡的作家受到了誰的影響,你會發現各種各樣富有吸引力又極富啟發性的作品。去讀你喜歡的作家讀過的作品,你會發現你的視野更開闊了,思想更廣闊了,知識面更廣了,而所有這些都會極大地縮小你和你最喜歡的作家之間的差距。

04

問:别人開的書單究竟有多少參考價值?

每年會有好多人請我幫忙,讓我為他們列出閱讀書單。我從來都不會接受這類請求。原因有兩個,都關乎我所認為的閱讀的價值與樂趣。

第一,如果提問者隻是想要一份文學名著的書單,他們随便在哪兒都能找到,而且很有可能已經知道那些書的内容了。是以,應該假設他們是想讓我推薦一些其他的書,那些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書,或是那些被期刊雜志稱為“被遺忘的傑作”的書。但僅僅因為我自己喜歡一本書,就認為别人也會覺得它有意思、有幫助,這種想法是毫無根據的。别人的興趣、愛好或者個人需求可能跟我并不一樣。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現在,如果有人對我說:“這裡列出了我最喜歡的10本書,你能幫我推薦其他幾本我可能會喜歡的書嗎?”我也許會更願意,也更有準備來回答他的問題。

19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蔔林曾說:“除非一個人非常了解另外一個人,否則他就無法向對方薦書,即使是推薦最好的書。如果一個人很想看書,他應該虛心求教于那些了解他人生經曆的年長者,并聽取他們的建議,尤其重要的是,跟對方多聊聊當初最吸引自己的那些書。”有了這樣的友情和共同愛好後,薦書是一件樂事,否則它可能會成為一項沉重的責任。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05

問:重讀是浪費時間嗎?

我在讀研究所學生的時候第一次讀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十幾年後,我在教授小說史課程的時候又讀了這本書。幾年之後我再次教授了這門課,這次重讀時,書中的一段話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更加特别的是我以前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段話。實際上,我根本就不記得自己曾讀過這段話。

書中,列文和基蒂的第一個孩子降生了,是個兒子。列文面對這個全身通紅、皺巴巴的小東西時,他的反應連自己都迷惑不解:

他對這個小東西的感受跟他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并沒有高興或者快樂的感覺;與之相反,他感到了一種對折磨和痛苦的恐懼。他知道自己又多了一個弱點,而且一開始這種感受讓他非常困擾,對這個小人兒将會遭受的痛苦又讓他非常擔憂,是以他幾乎沒有察覺當孩子打噴嚏時,他心中那種無意識的喜悅和驕傲。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第三次讀這本書時,我看到了這段之前從未注意過的文字,眼淚流了下來。幾個月前,我當了爸爸,體會到了列文的那種感受。所謂“弱點”,就是從今以後,這個小人兒所受的苦也會成為我所受的苦。

這個例子簡單而直接,說明閱讀感受是可以轉變的:我曾經一時眼拙,但後來注意到了這段文字。我們對書籍态度的變化可能比這個例子更微妙、更複雜,也更難了解。

我們這些認為自己對文學擁有無限包容力,并深感自豪的人,可能很不願意承認,我們對文學的欣賞是有範圍限定的。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我們大多數人都讀得太快,讀得太多,不願意重讀那些自以為已經明白的内容,這一點是很不明智的。我們常常錯誤地以為書隻要讀完一遍就萬事大吉了,但較之閱讀一本不熟悉的書,重讀一本書經常會帶來一種更為重要、更為戲劇化,也更為新鮮的體驗。

06

問:書這麼多,時間卻有限;别人讀過那麼多書,我卻讀得那麼少。如何緩解這種“讀書焦慮”?

對有些人來說,他們隻想讀完書,要的隻是結果——他們渴望說出“好了,現在我可以把這本書從清單上畫掉了”之類的話。有些人隻是在尋求一種智力水準的證明,想創造一個他自己的紀錄,是以他無情地把自己埋進一堆對他來說可能毫無意義的書中。

但閱讀的内容和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翻完一本書的速度。閱讀的初心應該是跟其他人的思想交流碰撞,不應該沉溺于自己的想法之中。

那些怎麼都讀不下去的書,不妨……

那種類似“一生不得不讀的×× 本書”的東西,在我看來偏離了閱讀應有的那種随心所欲的樂趣——人生苦短,書單漫長,如果你真的按照書中所列的單子一本一本去啃,那麼你恐怕會從此視閱讀為苦差,一點兒也不覺得好玩了。

我的建議是:随興而讀。

回答内容整編自/《如何再次拿起書》中信出版社

作者:[美] 艾倫·雅各布斯 作者為文學教授

圖/視覺中國

一位作家說:“閱讀教給我們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怎樣安靜地坐上很長一段時間,并且正視這段時間。我們充滿活力、全身心投入這種令人興奮的精神活動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生命中那些不快和痛苦,完全沉浸在永恒的現在和此刻的快樂當中。”

帶着純粹的熱情和興趣去讀書吧,這真的很美好。

制片人丨馬文佳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校對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