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産品思考一、工作二、生活

編輯導語:作為一名産品新人,職業道路開始的前段時間都是處于學習與觀察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沉得住氣,用好心情去迎接産品,才能夠收獲正向的産品。作者從工作與生活兩方面談談自己對于産品的了解,希望能與你一同交流學習。

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産品思考一、工作二、生活

作為一名剛畢業一年的社畜來說,經過大半年的工作經曆讓我明确了職業道路,就是人人都需要成為的産品經理。

這次也是作為産品新人的一次對于自己産品了解的小分享。

<h1 toutiao-origin="h2">一、工作</h1>

<h2 toutiao-origin="h3">1. 度人度己</h2>

這第一點是我漫長的時間總結出來的一點。

我不知道你來自哪裡,又或者去向何方,但我相信前期你一定是孤獨且落寞的,作為産品的新人,你沒有長遠的産品思路,也沒有對于行業的深刻了解,更沒辦法創造屬于你的價值,是以,在0-1歲的過程中,你的首要就是耐住寂寞。

或許你的突發思考自己覺得蠻不錯的,但回敬你的或許隻有沉默和冷眼嘲笑,産品之路不止是修行更是修心。

不要自我的認為上司不懂你,公司對你涼薄,任何錨定心理的信念都是産品路上的攔路虎,先入為主是大忌,修行之路度人更是度己。

<h2 toutiao-origin="h3">2. 産品不是一蹴而就,更像是水到渠成</h2>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大多數隻是看到一款産品面世後的情況,而真正成功的産品絕對是經過市場的檢驗、商業的摧殘、反複的斟酌才能夠誕生。

是以一款産品從0-1的時間也能主觀回報該産品的優秀程度,在現今社會,很少會有現象級的産品誕生,上一個個人感覺抖音是的,它成功整合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時間,但也并不是一味地娛樂輸出,更像是平台性質,商業氣息也很濃重。

而如今能達到這樣的産品鳳毛麟角,說實在一點的,要不就另辟蹊徑,走一條人少或者沒有人的路,又或者一堆碳12裡面挑鑽石。是以一款産品的誕生有點像碳到鑽石之間的轉變,高溫高壓才能讓璀璨的鑽石降臨。

<h2 toutiao-origin="h3">3. 商業在目前而言是淩駕任何之上</h2>

這個标題或許有些不妥,但我個人的愚見如此。

一款産品誕生是背負着整個公司的努力,它被賦予的使命就是商業變現,無論是銷售、市場還是研發、産品、營運,每一環都離不開支出,特别是小企業,每一步都得斟酌,再三斟酌,確定一擊必勝。

或許一款産品的某個功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但得考慮開模成本、對于一些替換件的選擇、外接輔件等一系列硬體替換,還得考慮算法更新成本、研發費用等,諸如此,商業淩駕任何之上其實是成長的表現,不像左手啃着面包,右手指向詩和遠方,這是公司的成長也是産品的進化,說得功利一點,這個社會不缺錢,你能呼吸的地方都充斥着金錢,隻是怎麼合理合法地放在自己的口袋裡,産品也就是以而生。

<h2 toutiao-origin="h3">4. 産品并沒有好壞之分</h2>

工作中你會主動或者被動接觸N多個産品,你也會對一些産品進行好壞區分,但産品好壞的定義似乎是那麼的模棱兩可,使用者體驗?視覺效果?商業能力?還是能否帶給使用者足夠的價值,說不清也道不明。

但細細回想,這個社會不僅僅有黑白區分,還有灰色,産品也如此,我們做不到極緻的黑與白,灰往往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或許我們是被社會抹平了棱角,亦或是局部的思維限制了我們,又或者産品的初心在接觸商業就變了性質。好與壞沒辦法辯證地看待産品本身和其帶給使用者的價值。

既然無法用性質定義産品,就用時間和空間感覺更恰當一點,無法用好壞區分,那就以成功失敗論英雄。

曾幾何時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在那個時代無疑是成功的,最開始的翻蓋、滑蓋,跑車機型,無數輝光集于一身,但終究是倒在時代的洪流,它們不可謂不成功,但成功得不徹底。往後的小米全智能家居,蘋果的極緻使用者體驗感,華為的鴻蒙智能,每一條路都不簡單。

<h1 toutiao-origin="h2">二、生活</h1>

<h2 toutiao-origin="h3">1. 生活處處是“産品”</h2>

其實在生活中,你更能感受到産品的魅力,工作中接觸到的産品過于聚焦,讓你喪失了捕捉身邊美的能力。

細細想來,周末一早起床響起的第一聲鬧鈴就是今天的第一個産品,例如iPhone的鬧鈴當響第一次時你可以選擇稍後提醒,延遲九分鐘,為什麼是九分鐘呢?

有兩種解釋,首先是在很早以前,制作時鐘的工匠發現,在短時間内能重新開機鬧鐘功能的齒輪中,隻有一種形式可以吻合時鐘的結構,而這種齒輪能實作的延遲約為 9 分鐘的時間,是以自從第一個具有貪睡功能的時鐘在 1956 年被發明後,“9 分鐘”就成了标準的生産模式。

另一個是生物學角度,在懶床經過九分鐘後大腦會再一次進入休眠狀态,是以iPhone要在此時叫醒你。這樣的産品設計怎麼能讓人不愛。

然後就得進行早起“排毒”,馬桶的産品設計也是一直令我深究的,早在1596年抽水馬桶的雛形就已經形成,最早是因為污水治理而來,被皇室引進,而後經過多次改良才得以廣為傳播,需求在此被展現的淋漓盡緻,使用者畫像也初步形成,整個産品的價值定位也很明了。

出門的工具也把産品需求展現得淋漓盡緻,在國家提出的雙碳措施下,2030年的碳達峰,2060年的碳中和,新能源行業也在蓬勃發展,各種“産品”孕育而生,氫能源公共汽車、新能源電車,每一款都是時代下的産物,時代造就産品,産品反哺時代,循環往複社會得以進步。

<h2 toutiao-origin="h3">2. 産品式交流會讓人好感倍增</h2>

産品式交流是我總結的一種交流技巧,運用産品化思維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會大大提升交流幸福感,進而讓人對你的好感激增。

例如,在一個炎熱的午後,你的朋友喘着粗氣過來找你玩,首先敏銳的觀察力和同理心告訴你,朋友這個時候來一定頂着暴曬,看着朋友幹燥的口舌一定很渴,你會想假如你渴的時候會幹什麼,當然是喝水。但根據朋友的飲水習慣,他生活中的飲水20%來自白開水,另外的則是各種飲料,是以飲料對于目前而言是比較好的答案,但還不夠好。

從朋友的喝飲料排行榜來看,汽水占了絕大部分,可樂排在首位,并且結合環境因素,冰可樂似乎是最終答案,但你想起朋友最近在減肥期,過度攝入糖分對身體會有負擔,是以冰無糖可樂要更勝一籌,但是人一般害怕沒有選擇,往往有選擇餘地會讓人更容易接受,是以你會對你朋友說“趕快進來,有冰的無糖可樂和冰可樂,你喝哪個?”

朋友即使用者,産品化無非就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挖掘需求,但說是這樣說,産品思維不僅僅是觀察力、同理心,長時間的接觸和對行業的洞悉也少不了。

産品式交流的本質就是讓使用者舒服,讓使用者覺得和你交流是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但是往往和使用者交流的時候,我們一直處于我覺得的狀态,沒有确切地為使用者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光顧着自嗨特别容易越陷越深。

最後引用小賤賤的金句:

Don’t have a good day,have a great day.

就算前路再怎麼難,不要讓壞情緒幹擾你的判斷和決策,當你用壞情緒做産品時,你做的産品也是負面的,可控的事情要謹慎,不可控的事情要寬心。

本文由 @你的水獺男孩兒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