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前言</h1>
中國有句古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意思是,如果别人在你危難之際幫助了你,哪怕是再小的恩惠,将來你也應該加倍地予以報答。這句話在大洋彼岸的愛爾蘭人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事情還要從那場史上罕見的人類大饑荒說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 1845年,愛爾蘭人深陷饑荒</h1>
1845年,愛爾蘭人種植的馬鈴薯突然間全都患上了一種怪病。到了收獲季節,農民們卻發現,馬鈴薯早已爛在了地裡。這種病實際上是由一種“晚疫病菌”引起的,很快就席卷了整個愛爾蘭,農民們對此束手無策。當時馬鈴薯是愛爾蘭人的主要口糧,它的歉收,再加上統治者英國政府的有意漠視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最終導緻了一場人類曆史上罕見大饑荒的爆發。

【圖1】1847年,愛爾蘭藝術家丹尼爾·麥克唐納的畫作:一家愛爾蘭農民家庭正在田地裡檢視他們種植的馬鈴薯,男主人目光呆滞望着遠方,女主人趴在麻袋上痛哭,一股絕望的氣息躍然紙上。
這場大饑荒從1845年起,一直持續到了1849年,史稱“愛爾蘭大饑荒”,俗稱“馬鈴薯饑荒”。在此期間,愛爾蘭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真可謂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最終,愛爾蘭的總人口銳減了将近四分之一,其中有100萬人被餓死,另有100萬人移居海外,從此遠離家園。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 1847年,印第安人慷慨解囊</h1>
1847年是愛爾蘭大饑荒最為嚴重、最為艱苦的一年,史學家稱之為“黑色1847”。就在這樣一個困苦不堪的年份裡,絕望的愛爾蘭人收到了來自遙遠的北美大陸的一份捐款。捐款者是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的一支,叫做喬克托人。他們在獲知了愛爾蘭人的悲慘遭遇之後,在内心深處産生了強烈的共鳴,深感悲傷與同情。
【圖2】2018年上映的影片《黑色1847》,這雖然是一個複仇故事,卻以1847年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為背景,深刻展現了那一段曆史時期的真實社會面貌。
喬克托人原本生活在密西西比州東南部,當時總人口大約2萬多人,散居在六七十個部落裡。但是在1830年,時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簽署了一項《印第安人遷移法案》。該法案授權聯邦政府與印第安部落展開談判,購買他們現有的土地,并将他們安置在密西西比河以西新規劃出來的印第安人領地上。
【圖3】1846年,美國畫家阿爾弗雷德·布瓦索的代表作:沿着河口行走的路易斯安納州的印第安人,描繪了一個喬克托族家庭步行西遷的畫面。
1831年冬天,喬克托人成為了第一個被迫遷移的印第安民族。他們遠離了祖先的土地,忍受着暴雪、嚴寒、饑餓和疾病的侵襲,一路向西,艱難跋涉了大約500英裡(805公裡),才來到了如今的俄克拉何馬州。這一路,有2500多人死去,最終在新的居住地安家落戶的大概有17000人。是以,喬克托人将自己的這條遷徙之路,稱之為“血淚之路”。
【圖4】藝術作品:1847年,印第安人向深陷大饑荒中的愛爾蘭人提供友情援助。
正是由于自身的悲慘經曆,喬克托人才會對愛爾蘭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難感同身受。當時距離他們在新的居住地落戶不過16年。可以說,他們自己還沒有完全恢複元氣,也依然生活在貧窮和困苦之中。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募捐到了170美元,并慷慨捐贈給了愛爾蘭人。
沒錯兒,的确是170美元。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個數字看上去少得可憐,甚至讓人感覺有些可笑。但是别忘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禮輕情意重!更何況這份禮也“未必有多輕”。因為,那可是1847年!據美國史學家稱,當時的170美元,大概相當于現在的2萬多美元。其實,重要的不在于有多少錢,而在于這背後的那一片心意。而這一份心意,愛爾蘭人“心領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 2017年,愛爾蘭人義建雕塑</h1>
轉眼之間,時光定格在了2017年。此時,這個世界距離那一次令愛爾蘭人刻骨銘心的大饑荒已經過去了整整170年。那次大饑荒對愛爾蘭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于許多曆史學家在研究愛爾蘭曆史的時候,都會将其分為“饑荒前”和“饑荒後”兩個部分。愛爾蘭人忘不了那次大饑荒,他們同樣沒有忘記的,還有在大饑荒中為他們解囊相助、雪中送炭的人們。
【圖5】愛爾蘭人為紀念喬克托人捐助的曆史而建立的雕塑:Kindred Spirits。
2017年6月19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喬克托族的酋長加裡·巴頓遠涉重洋,來到了愛爾蘭科克郡米德爾頓鎮的百利克公園,為一座有着特殊意義的雕塑進行揭幕。一同出席此次揭幕儀式的,還有科克市的市長西爾姆·麥克格拉斯,當地的政府官員,以及喬克托族一行約20人的代表團。
這座不同尋常的雕塑被命名為“Kindred Spirits”,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意思。它是現在的愛爾蘭人為了感謝當年喬克托人的恩德而特别建造的。
【圖6】黃昏中的Kindred Spirits,分外美麗。
這座雕塑不但造型精巧,而且寓意深刻。整個雕塑由9根20英尺(大約6.1米)高的不鏽鋼制成的鷹羽組成,每一根羽毛都各不相同。它們圍成一個圓圈,形成一個碗狀,代表着一個裝滿食物的碗,象征着在當年最艱難的歲月裡,喬克托人向愛爾蘭人伸出了友愛之手,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圖7】愛爾蘭人希望子孫後代能夠永遠銘記喬克托人的恩情。
早在2013年,來自愛爾蘭科克市雕塑工廠的雕塑家亞曆克斯·彭泰克就接受了米德爾頓鎮議會的委托,開始着手設計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偉大雕塑。在克勞福德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學生的幫助下,彭泰克完成了雕塑的設計創作,并于2015年将其安裝在了貝利克公園裡。2017年,在喬克托人向愛爾蘭人捐助170周年的日子裡,他們特别邀請了加裡·巴頓酋長來為雕塑進行正式揭幕。
來自科克郡議會的喬·麥卡錫曾經表示,當年喬克托人的捐款是由貴格會的成員帶到愛爾蘭,并進行了分發。米德爾頓鎮可能并不是當年捐款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和在大饑荒之後出生的每一個愛爾蘭人都有關系。喬克托人和愛爾蘭人的這段曆史佳話通過文字記載和口口相傳,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如今這座雕塑的建成,将會讓子孫後代都銘記這段曆史,珍視彼此的友誼。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 2020年,愛爾蘭人知恩圖報</h1>
一場大饑荒,将愛爾蘭人和喬克托人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這種聯系并沒有随着羽毛雕塑的建成而結束,這反而成了一個全新的開始。雕塑建成後的第二年,新當選的愛爾蘭總理利奧·瓦拉德卡就前往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專程通路了喬克托人的保留地,再續兩個民族之間的友好情誼。
【圖8】各屆愛爾蘭上司人都對喬克托人懷有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他們也一直試圖加深兩者之間的關系。
早在1992年,幾名愛爾蘭上司人就參加了喬克托人舉行的——從俄克拉荷馬州到密西西比州“重走遷徙之路”的徒步紀念活動。事後,喬克托人也投桃報李,他們特别聘請愛爾蘭女總統瑪麗·魯濱遜出任本民族的名譽酋長,後者欣然接受。套用一句俗語,兩者的關系“再上一個新台階”。
【圖9】一位愛爾蘭市民手寫了這張便條,感謝組織者策劃實施了此次為印第安人捐款的活動。
到了2019年,一場新冠狀病毒席卷全球,許多印第安人保留地成了美國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全球最大的衆籌網站GoFundMe上,一個旨在向印第安納瓦霍族和霍皮族保留地進行捐助的項目已經籌集到了370多萬美元。這筆錢将為那裡的人們提供急需的飲用水、糧食,并改善衛生環境。而在捐款者的名單中,就出現了許多愛爾蘭人的身影。
一位捐助了30美元的愛爾蘭人在留言中寫道:“瑾代表我們的祖先,向你們的祖先償還一筆逾期未還的債務。保持堅強!”而一位捐了10美元的愛爾蘭人則寫道:“我現在失業了,是以很抱歉我沒能捐助更多,但我希望這小小的捐款,能夠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就像173年前你們的祖先所做的那樣,它同樣給我的祖先帶來了希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小結:</h1>
很顯然,愛爾蘭人民已經将當年喬克托人所做的善舉,視為整個印第安人民的行為。他們要回報的已經不隻是喬克托人,還有所有的印第安人。這也是“愛屋及烏”的一種表現吧。1847年的喬克托人或許也不會想到,當年他們所做出的善行,會對子孫後代,乃至兩個民族産生這麼重大和深遠的影響。這兩個民族,一個有情,一個有義,共同譜寫了人類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圖10】各個曆史時期,美國喬克托人的傑出代表人物的肖像。
中國有句古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果這個世界的每個國家都能像喬克托人一樣,去播種善良和友愛的種子,那我們的子孫後代必将沐浴在一個充滿關愛和友誼的世界裡,這個世界也必将會變得更加美好。(文/世界曆史那點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