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赴一場鄉村文化之約——劉道之村蒲公英文化節亮點回眸

共赴一場鄉村文化之約——劉道之村蒲公英文化節亮點回眸

非遺項目二郎洪拳展演。

共赴一場鄉村文化之約——劉道之村蒲公英文化節亮點回眸

蒲公英産品吸引遊客前來選購。

□文/圖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政哲

觀看“二郎洪拳”“蒲公英炒茶”“魏氏柳編”等非遺展演,品嘗道地的農家美食,感受獨特的蒲公英文化……自5月1日開幕以來,2021“勝日尋芳”劉道之蒲公英文化節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慕名而來,親近自然,體驗鄉村休閑生活。為增強遊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感,文化節推出打卡蒲公英花田、品香茶嘗美食,體驗非遺技藝、觀看非遺表演等闆塊,讓李海務鄉村文化元素流光溢彩。

展現群衆風采

铿锵有力的節奏、雄渾厚重的音樂,響徹了文化節現場。演出中,一支由老年人組成的鑼鼓隊特别引人注目。他們铿锵有力的表演,引得圍觀群衆連連叫好。

“這是一場熱鬧非凡的文化活動,也是一次特别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來自譚莊村的譚學慎是第一次參加蒲公英文化節。今年65歲的譚學慎是一名退休教師,從小就喜歡敲鑼打鼓,也擅長二胡、葫蘆絲等樂器,是這支隊伍的隊長兼教練。在李海務街道文化站的支援與幫助下,譚學慎聯合鄰近村莊的老“夥計”成立了老年人娛樂鑼鼓隊。鑼鼓隊的隊員來自李海務、葛海、大柳張、荃莊等村,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65歲,他們用實際行動诠釋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我非常喜歡文化活動,街道文化站也很支援我們,為我們解決了場地不足的問題。希望通過此次文化節,能夠更好地向群衆普及這些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譚學慎說。

感受非遺魅力

文化節現場除了精彩的文藝表演,非遺展演也賺足了眼球。

在蒲公英體驗館外的茶棚内,一名老者正在炒制蒲公英茶葉,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相傳清朝時期,有一位郎中進京途中路過這個村莊,發現這裡的村民都得了一種病,他為村民檢查後,便在村莊周邊收集蒲公英煮水給村民喝,沒過幾天,村民的病便被治好了,這個郎中的名字叫劉道之,村民為了紀念這個郎中,将村莊改名為劉道之村。”說話的這名老者名叫劉寶平,他道出了劉道之村與蒲公英的不解之緣。

如今,劉道之村的蒲公英茶、古法榨油、蒲公英豆腐等都成為非遺項目,該村還成立了“非遺+就業工坊”,開發了蒲公英系列産品,從業人員達140人,帶動50餘人就業增收。

從體驗館出來,沿路向東走,在一處廣場上,國術展演正在火熱進行。其中,二郎洪拳是度假區的非遺項目,其傳承人張青多次帶領弟子參加國術比賽,也獲得不少獎項、榮譽。“度假區一直大力支援我們,想方設法為二郎洪拳的發展排憂解難,我也将繼續努力把二郎洪拳發揚光大。”張青說。

擦亮特色品牌

鄉村文化旅遊要想更好地發展,就必須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為了更好地推動劉道之村文旅産業發展,在該村黨支部書記孫廣斌的努力下,劉道之村的蒲公英茶、蒲公英豆腐、古法榨油3項傳統技藝申遺成功。近兩年,孫廣斌不斷推動這3項技藝創新發展,還建成了蒲公英體驗館,實作了農業和旅遊業的融合發展。

如今,劉道之村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旅遊特色村”“省級文明村”“山東省鄉村旅遊重點村(精品旅遊特色村)”,成為度假區振興鄉村經濟、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示範村。

“今後,我們将繼續依托蒲公英産業,推動制茶廠建設,發展研學旅遊,打造蒲公英文化品牌。同時,做好線上線下結合文章,推廣文旅特色産品。”談及未來的發展,孫廣斌信心滿滿。

下一步,李海務街道将持續深化延伸蒲公英種植等特色産業鍊條,擦亮李海務特色品牌,把現代農業和觀光旅遊高效結合,有效激活李海務街道鄉村資源,實作富農增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