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楊必位,1945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授予的“97中國畫壇百傑”畫家。曾任重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政協重慶市第九屆、十屆、直轄市新一屆、二屆委員,重慶市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精選畫庫》總編輯出版委員會委員及重慶卷主編,迎接香港回歸全國藝術大展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重慶創作中心常務副主任。

楊必位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及海内外展覽,多次獲獎 。曾與吳冠中等六人在美國西雅圖舉辦中國現代繪畫展,曾于89年赴日本三重、伊勢、四日、松坂等城市辦展講學。多件作品被國務院辦公廳、中南海紫光閣、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央黨校、總參京西飯店、中國文聯、中國美術館、北京大學收藏,還有的作品被四川美術館、江蘇美術館、湖北美術館、黑龍江美術館、深圳博物館、青島博物館及日本三重縣、山梨縣府收藏。

作品被收入《中國美術館藏品選集》、《天安門五十年珍藏畫集》、《毛主席紀念堂珍藏畫集》、中央黨校《世紀輝煌》、《現代山水畫庫》、《重彩山水畫作品集萃》、《當代美術教學意象山水範畫集》、《當代名家山水畫稿》《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精選》、《新時代中國畫作品集》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國巨匠繪畫作品集》、《現代中國美術大展作品集》等數十種大型精裝畫集。美術作品及理論文章曾多次被《人民日報》、《美術》、《中國美術》、《國畫家》、《中國書畫》、《收藏》、《中外交流》等數十家雜志刊載。出版有《百傑畫家楊必位作品精選集》《中國畫西部名家作品選集》、《名畫典藏. 楊必位中國畫作品集》等。

曾經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合作,在重慶主持、組織過《徐悲鴻藝術大展》、《張大千畫展》、中國著名畫家慰問三峽建設職工、中國著名畫家走進重慶畫重慶、走進烏江畫烏江及一百六十人的中國著名畫家赴永川活動、協助籌建陳子莊紀念館。還籌劃主辦了迎接十八大,重慶首屆中國畫名家作品展等大型美術活動。

作品訂購:13651213773

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

—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楊羽

筆者一直以為,好的中國山水繪畫作品,總能在行雲流水之間,讓人們從婉轉豐富的韻律變化中得到美的享受。倘若賞畫者能沉于其中,會漾起情感的漣漪而流連忘我。山水畫中韻律變化的起伏開合造就而成的萬千形态并非僅僅是大自然高山大壑、平遠溪谷單純的平面化和圖案化,而是畫家通過其特有風格來展現趣向的獨特、情愫的折轉以及藝術修為的高低,進而實作其非同凡人的審美追求。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高原睛雪圖

毫無疑問,畫家楊必位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善于學習、富有情意、敏于思索的藝術家。他接觸過大量格調高雅的經典畫作,領悟到如何借助畫者自身的文化品性來完成作品的精神塑造與展現個人的情感心境。從他沉厚自然的筆調所散發的濃郁趣意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種憑着執着心念所得來的對繪畫藝術的深刻了解,是從自身的真切實感中所生發的藝術心得。這種結合了渾樸與野逸、取舍了典雅與精微、交融了情意與畫意的作品,正是他追求靈動表現,使作品進入佳境的展現。當他将自由自在與蒼樸雄厚凝聚于筆尖,将所感所悟融合到繪畫中時,心無旁骛的筆墨就會躍然而出,收放自如且情意充溢,一種生動的氣韻也由此産生。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井崗山頌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在《焚書.雜述》中提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認為才、膽、識三者齊備則天眼大開,無所畏懼才能開風範、平天下。又說“才與膽皆因識見而後充也,天下唯識為難”。楊必位先生執着地從最難的“識”字入手,一方面積極品鑒大量前人的經典繪畫,同時也投身遊曆自然風光,在不斷提高藝術認識的過程中,以“識”生“膽”,由“膽”啟“悟”,終使藝術才情得以自如揮灑。這一點甚至還可從他所著《畫眼春秋集》一書得到證明。是書中,他以犀利的眼光從“識”出發,見解獨到地重新梳理了南朝畫家宗炳在《山水畫序》中提出的“暢神”觀,重新解讀了“意、韻、氣、勢”“情性”“自然”等理念。書中提示出,唯有結合詩性美與自然美而形成意韻美,并将其作為繪畫的重要審美追求,才能讓圖畫意暢、神逸。由于他貫學古今,始終堅守以學養治畫的藝術理念,終使自己的藝術思想在作品中體顯得鮮明而強烈,也被喜愛他的山水畫藏家們譽為“注重學養的學者型藝術家”。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古寨清音

通過對楊必位先生長期的接觸,筆者發現他對太行山與長江三峽這南北相峙的髙山大壑情有獨鐘。他并未在作品中詳細描繪太行與三峽的形貌特征,而是在自然之景中,從精神入手去展現博大的自然精神和豐富的個人情感。壯觀的太行與三峽誠然就是一部富有生命與力量的交響樂,也是人類生命的詩意化形态。是以楊必位先生也在作品中将其雄渾、高大的氣派表現出來,并以《石濤畫論》中“山為濤、濤似山”的辯證關系來表現那富有情韻的山與水。于是形成氣勢之間的韻律美與結構美,使繪畫表現中無論山峰還是山谷、石壁和峻嶺,都能變為他需要的那種富有生命律動的韻律符号。他還進而賦予這些符号某種非具象化的樂感、形成了詩意化的圖畫,使觀者從動律美、氣韻美、震撼人心的大勢之美中得到枉然忘我的享受。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風雨亭下度春秋

畫家作畫離不開對筆墨的調動。圖畫中不能沒有筆觸的張力變化和生動的墨韻滲透。能否讓富有韻律變化的筆墨在圖畫中形成貫通之勢,讓自然筆性與畫家心性相協調,是畫家能否掌握主動的關鍵。進而才談得上是否氣韻暢而百媚生。楊必位先生在作畫時,常運用積墨、破墨的方式在幹濕變換與水墨疊加中去追求一氣呵成的淋漓感;在斑駁的墨迹中注重繪畫的虛實相生、聚散有緻、巧拙相助、粗精互補等藝術表現的各個重要環節。是以畫作無論大小都能呈現出跌宕起伏的韻律變幻,也能形成平淡含蓄、矜持内斂的平和姿态。當他在千情萬調、千岩競秀中追求來去有序的生動變化時,優雅的韻緻和情趣也就應運而生。一幅好畫合理的開合布局、安置物象、調動筆墨、協調畫面等,都離不開對韻律的把握而形成的生動氣韻,這是畫家重要的基本認識,同時也是楊必位先生最富感悟的心得體會。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回眸黔江秋

傳統文化精神往往是通過作畫的過程内化在作品中的,也是在筆墨中表達出來,并存在于形式與内容的結合之中。是以從繪畫符号的運用到畫面精神的反映,都能反映出畫家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也呈現了畫家的藝術氣質及審美趣好。深刻而優雅的傳統學養孕育的畫作還給人們帶來淳厚樸拙的人文景象。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歩》一書中這樣說到:“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的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宗白華先生精煉地概括出藝術的真意,将意境之美提升到文化的境界,意味着畫家的内在心理及圖畫作品裡的審美趣也應該向着詩性化、意境化的方向發展。楊必位先生在學習、繼承傳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将個人的情意與精神都投向了對境界的追求。他既沒有盲目地在技法層面折騰,僅僅去貴“法”而賤“意”,也沒有斷然地否定,去貴“古”而賤“今”,而是通過追求高雅的傳統精神去求得新生。他将圖畫表現與心性表達相結合,從自然山水中去體悟出生命的動律之美,在筆墨生活中以虛代實去覓得意境的美妙,并以自己的實踐行為去印證着宗白華先生所提示的意境與傳統的悠逸之美。他還通過繪畫實踐體會到,在繪畫表現中學會做減法比做加法難,而做心靈的減法比做視覺的減法則更難。而這個減法不是減去精華,而是減去支節,是減去樊籬與包袱讓意境重制。這一體會正是畫家個人學養的展現。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一夜秋風滿塘香

楊必位先生雖立足于傳統,但深知不應宥于傳統。為了走好自己的藝術之路,開創時代的新意,他以無畏的精神去追求着好境的長頤。他将石濤“筆墨當随時代”的理論作為個性繪畫思想的基礎,從《石濤畫論》“嘗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識拘之也。識拘于似則不廣,故君子惟借古以開今也”的精辟論述中感悟到當代藝術家在狹獈的古人思想圈中讨生活是沒有出路的,而能借古人之路走自己的路才是大道之行。于是,他象一位修行者在面璧中去苦思細啄,為突破圖畫藝術的壁壘而深索其奧,并通過春去冬來的經年積累,終于明白文化的意義在于化心境于自然、得美頤于臻情、借外象而寄精神之妙思。

書畫丨千岩競秀 妙筆神頤——淺談楊必位山水畫中的詩韻情音

雁起知秋歸

已過耳順之年的楊必位先生,其閱曆、經驗、覺悟與心得都已進入藝術生命的成熟期。他的藝術造化也進入了高峰期。加上他是一位不滿足自我的勤奮者,是以開藝術的新篇走出自己的路已是水到渠成之事。此時,我想到了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詩作,“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在深深地欽佩詩人慧眼獨見的同時,也想借用此詩來表達我對楊必位先生在藝術上所呈現的茁壯之勢的關注。

▍國内上千位藝術家,是收藏家首選的平台

▍我們堅信:投資創造價值,價值引領投資

▍與20萬藝術品愛好者共同領略藝術之美

小編微信:xiaozhanboshi

新聞資訊、展覽資訊、藝術家作品釋出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