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本報記者 鄒建鋒
搜尋2001年的記憶,首先出現在腦海裡的是火車——那時候,不僅每周乘坐火車來往于嘉興和杭州,而且還經常乘坐火車奔波于滬杭線、蕭甬線、浙贛線采訪。也是在火車上,先後聽到了“911事件”和“中國入世”這樣的重大新聞。
從1997年第一次以“本報記者”的身份在中國經濟時報刊發新聞報道,到2001年時,已經跑了近五年新聞。在此期間,不僅得到了浙江記者站站長柴國榮、中國經濟時報“東部經濟新聞”編輯部負責人任建華等各位報社在浙大咖的支援和指導,而且也得到了總社衆多老師的熱情指導。
一個小小的插曲是,從2001年左右開始,我和報社劉建鋒老師成為多年的同僚。由于劉建鋒經常撰寫影響力巨大的調查報道,捎帶着我也被很多人“誤記”,不少讀者因為看了另一位建鋒的稿子而對我印象深刻。
正如中國鐵路從1997年開始大提速一樣,中國的财經類媒體也正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逐漸加速發展。中國經濟時報也正是抓住了這一曆史機遇,迅速成長為在國内外均有較大影響的主流媒體。
作為民營經濟的先行先試之地,彼時的浙江經濟發展已經擺脫了此前曾經出現過的各種争論和質疑,悄然加速。以至于有人說,雖然中國和世貿組織的“婚禮”是2001年舉辦的,但是浙江的民營經濟那時候已經通過實際的作為“入世”多年,是抱着“胖娃娃”參加婚禮的。
随着中國“入世”,我的職業之路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2002年上半年,我被調到北京總社工作。其後多年,采訪的“活動半徑”擴大到了全國各地。雖然交通工具也包括民航飛機等,但是火車始終伴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而中國鐵路也确實如同中國經濟因為“入世”而進入快車道一樣,不斷發生着新的變化。以北京到杭州的火車為例,剛到北京工作時,乘坐的T32/31次單程耗時約16小時,這個時間和之前的120/119次快車單程耗時20多個小時相比已經大有進步。2004年,京杭之間開通了Z10/9次直達特快列車,單程耗時縮短到了12個小時以内。如今,從杭州到北京乘坐複興号動車組,最快的一趟隻需要4小時23分鐘。
回顧中國“入世”這麼多年來,本人也在财經報道領域也有了一些積累。除了不下200萬字的各類報道,還先後出版了财經專著《浙江難題》(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中國時尚力》(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等書籍,并被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聘請為校外導師。這些,都離不開中國經濟時報這個平台所帶來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