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作者:人民網上海

“一部中國文人畫史,可謂半部與上海相關。”

品味中國書畫筆鋒間流淌的美學意蘊,以及其背後蘊含的人文曆史,作為太湖流域暨江南文化核心之一的上海,探讨其千年書畫成就、考察其畫史地位與影響尤顯重要。

有專家觀點指出:海上千年書畫之藝脈與成就,幾乎伴随着文人畫史各個重要階段。就文人畫史個案之貢獻論,上海亦謂名家林立。

亦有專家如此描述上海及周邊地區對中國美術史的貢獻:“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中,上海美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裡曾經是海上畫派的發源地、中國洋畫運動中心、新式美術教育基地、畫報及美術類報刊出版中心、中國工商業美術中心、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中心……上海近代美術的發展曆程與這座城市的曆史變遷血脈相連、息息相關……”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為什麼人們要讨論上海這座城市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這一尋找上海文脈的讨論背後,究竟有何深意?自2021年6月在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舉辦的一場書畫展,以及近期召開的一場學術研讨會,給出了答案。

簡而言之,上博在溯源上海文脈的同時,也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傳承和發揚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不僅僅是“書畫考古”

2021年6月22日,夏至時節。

“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特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并迅速成為網友心目中的熱門展覽之一。

“萬年長春”遴選相關書畫146件(組),經過數次換展、延展,從三國至現當代逾千餘年,通過“藝脈/藝術成就”“人文/地區互動”“鑒藏/藝術影響”及“潮頭/海上風華”四個角度向上海乃至全國群衆予以剖析和展示。

10月28日至29日,“萬年長春——海上千年書畫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書畫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召開,由上海博物館主辦、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協辦,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在内的26家研究機構,以及來自美國、德國、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六十餘名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與此次學術研讨會。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舉辦“萬年長春——海上千年書畫國際學術研讨會”,旨在更好推進上海地區書畫藝術與相關藝術史的研究。相信通過學術交流,填補上海傳統文化中書畫藝術史的研究空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展覽策展人、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淩利中曾表示,“這次展覽其實可以說既是一次‘書畫考古’,不僅‘考古’出了一個個鮮活的文化精英、文人畫史個案,還對上海水系與人文地理環境進行還原,勾畫了一幅元明以來上海城市人文的遷移路線圖。回望上海書畫的曆史,當然并不是簡單的‘小漁村’,上海近現代之是以能夠取得像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離不開傳統深厚的文化傳統。

在展覽“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特展”中,觀衆們遊弋于上海的江南山水之間,觀賞曾在青龍鎮(位于今上海青浦區)任鎮監的米芾寫下的《行書道祖帖卷》;品讀徐光啟在研究農事過程中所著《北耕錄》(《農書草稿》)。

觀衆還能看到文學巨擘泰戈爾的《贈徐志摩山水陸小曼題詩合頁》,這幅作品是泰戈爾與徐志摩探讨中國毛筆的好處,初次使用毛筆簡繪所作,還有象征着上海開拓創新、勇立潮頭的畫作——《勇立潮頭圖軸》(陸俨少)。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在學術研讨會上,淩利中進一步列舉了上海文脈之厚重。

他指出,海上千年書畫之藝脈與成就,幾乎伴随着文人畫史各個重要階段。其要者如:中國書法史上的“法帖之祖”——《平複帖》及其作者西晉陸機(261-303);元豐五年(1082)上海青浦首任鎮監米芾(1051-1107);明初書法成就的重要代表人物中不乏松江書家,如“雲間二沈” ;明初嘉定籍馬轼、馬愈父子,一為宮廷畫家代表人物,一為吳門畫派先驅;中國古代書畫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海上畫派;近現代畫史中,諸如黃賓虹、李叔同、陸俨少、潘天壽、關良、吳湖帆、劉海粟、林風眠等名家的畫學經曆,皆與上海密不可分。

他還舉例:就文人畫史個案之貢獻論,亦謂名家林立。書畫創作方面,僅元代上海畫壇,一時群星璀璨。法書名畫鑒藏方面,如清内府所藏包括東晉顧恺之《女史箴圖》卷(大英博物館藏)等在内的“四美具”四大名迹,以及乾隆于紫禁城專辟的“畫禅室”,這些藏品乃至齋名,皆出自明代兩位上海鑒藏家——徐彙顧從義與松江董其昌;再如,百年來書畫鑒定學的形成與建立,亦與“近現代書畫鑒定學科的奠基者”——吳湖帆(1894-1968)息息相關,影響至今;美術教育方面,劉海粟等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掀開了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第一頁;等等,不一而足。

在淩利中看來,無論是“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隻合住湖州”(元戴表元《湖州》),抑或“品題莫說揚州夢,好寫雲間入卷中”(元楊瑀題張渥《竹西草堂圖》卷)。從某種程度上說,一部中國書畫史,亦是諸地域美術史的彙合。欲了解、領悟文人畫史脈絡及其美學意韻,作為太湖流域暨江南文化核心之一的上海,探讨其千年書畫成就、考察其畫史地位與影響尤顯重要。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藝術成就背後的城市精神

“晚明松江繪畫的崛起并不是孤立和突兀的,而是伴随着松江文化、松江詩詞一起繁盛,畫家首先也是文人。”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付陽華說道。

付陽華認為,元明時期,松江更新為和蘇州并列的府,在地域上一步步獨立和擴大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基于地域借力上的文化輻辏。這種地域上的借力,在元代顯得特别清晰,表現為來自周邊各地的文人聚集于此。此外,“人才輩出,名人有著、社集有園”等世風盛行,進一步加速了松江在文化上的倡導。

“正是上海經濟的繁榮,書畫潤格的大幅提升,孕育并促成了一個海派書畫家群體的誕生,而‘海派書畫’創作的興盛,又提升了一個城市的整體文明。”

學術研讨會上,上海作家王琪森在《“海派書畫”論》如是說。王琪森明确指出上海在中國藝術史上對于文人畫家的重要地位。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他表示,清末民初,發轫于上海的“海派書畫”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以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吳湖帆、劉海粟、張大千等為代表的海派書畫家群體,以精湛的造詣、開放的理念、變通的精神,展示了“海派書畫”藝術的輝煌,并将上海打造成為當時全國書畫藝術的中心,群賢畢至、大師雲集,進而也為日後孕育了一支“海派書畫”藝術的精英團隊,開創了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絢麗篇章,支撐起了百年大師之門。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主任李蘭則表示,縱觀上海近代美術史百餘年的發展曆程,上海美術主要繼承江南文人書畫的傳統餘緒,并開啟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的新格局,是中國古典書畫向現代美術轉型的重要一環。

李蘭指出,從1843年上海開埠後逐漸發展壯大的海上畫派,到二十世紀初以上海為中心的洋畫運動,再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蓬勃發展的革命美術、抗戰美術,上海美術始終在全國美術界起到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其煥發出開放、創新、包容的精神,成為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組成。

巨大藝術成就背後,其實都指向一個主題:上海城市精神。而上海博物館也正是通過深入研究館藏與城市精神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衆傳播領域進行探索。

上海博物館相關負責人曾介紹,這次展覽和研讨旨在較全面系統地縱向回顧與總結上海曆代書畫成就,考察其美術史地位及影響,另一方面,探究海上千年書畫發展中所呈現的底蘊深厚、藝脈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創新的藝術特色與精神,更有助于了解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脈絡及其傳統人文底色。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表示,作為一座擁有千年曆史的城市,上海曆久彌新,因為其蓬勃的活力背後有着悠久的文脈滋養。“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特展”,通過一件件鮮活的文物沿着曆史的脈絡,诠釋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背後的人文精神,不僅縱向展現了千年文脈,同時又橫向展示了上海地區不同時期所具有的藝術成就。

一場書畫學術研讨探尋上海文脈背後:上博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

近年來,上海博物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探索路上,頻頻驚豔亮相。

繼成功舉辦“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2015)、“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2018)及其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繼以策劃“萬年長春:上海曆代書畫藝術特展”構成書畫專題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皆為上海博物館東館“海上書畫館”(2022年拟開放)的建立積累了學術能量。

(責編:沐一帆、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