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三洲田庚子首義印迹

作者:光明網
探尋三洲田庚子首義印迹

庚子首義中山紀念學校。 受訪機關供圖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彭彩萍 實習生 林溪玥) “當時我們村的義軍個個紅布纏頭、腰懸快刀、手握洋槍、雙腳纏綁起來,十分威風……”鹽田區鹽田街道三洲田村内七旬老人廖觀維津津有味地回憶,“當時有六百餘人參加這場起義,在我們三洲田村發動了武裝起義。”

清朝時期,三洲田村寨山路蜿蜒曲折,與香港僅一水之隔,是以許多村民去香港打工和做生意。當時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清政府,找到三洲田村這個進退友善的地方。通過前期緊密準備,1900年10月6日,鄭士良率領一衆紅頭軍(紅巾裹頭的農民起義軍)發起武裝起義,這次革命正是三洲田庚子首義。短暫的革命雖然失敗,但是武裝反清革命的第一槍卻由此打響了。

星星之火,代代相傳。深晚記者循着曆史的足迹,先後走訪了三洲田村、庚子首義中山紀念學校、孫中山庚子首義雕塑園,探尋三洲田庚子首義背後的革命精神和傳承。

三洲田村落遺址位于鹽田區鹽田街道梅尖山。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不忘三洲田起義犧牲的志士和鄉民,他派人撥款修複了被清兵放火燒毀的村落,村民們得以重返故土繼續繁衍生息。三洲田村落遺址也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機關。

“我們三洲田村作為一個承載着重大革命曆史事件的村子,全村上下都始終秉持着革命精神,傳承着無私奉獻的精神,将革命薪火代代相傳。”三洲田有限公司董事長廖錦存說,“全村先後經曆了四地三次大搬遷,為了建設新中國,村民們毅然舍棄原先土地,無私奉獻自家糧食,毫無怨言。”同時他還提到,在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村内也将積極響應開展愛國愛黨活動,完善三洲田村史,推進庚子首義等一系列重要革命曆史事件的收錄工作,以便更好地傳承優秀革命精神,紀念革命先輩。

走進庚子首義中山紀念學校,迎面可見孫中山的雕像屹立在校園中央。學校至今已有百年曆史,雖經過曆史搬遷和重建啟用,卻依然保留着濃厚的革命氣息。據悉,這所學校的前身是孫中山為紀念這場革命并将未來寄望于後代子孫,特在三洲田建立的。孫中山去世後,其子孫科專門為學校題寫了庚子革命首義中山紀念學校牌匾。在學校曆史陳列室裡,詳細記錄了庚子革命的重要史迹和三洲田及學校的重大變遷。隻要是重大革命曆史紀念日,學校都會推陳出新舉辦各種活動,讓學生們參與其中,切身感受革命,牢記革命曆史,傳承優秀的革命精神。

陽光灑照在孫中山庚子首義雕塑園裡,行走其中,18座雕塑作品活靈活現,再現了曾經的有志青年在三洲田這片紅色熱土上抛頭顱、灑熱血的激烈悲壯場面。雕塑園内記錄了庚子首義曆史事件從策劃到失敗的主要過程,為後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傳承着彌足珍貴的革命精神。如今雕塑園也成為了廣大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進一步加強了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傳播。

作者:彭彩萍

來源: 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