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 Arcspace

盡管如今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五十年前,當它剛剛誕生在日本的時候,不僅是東京銀座的地标,更是劃時代的未來主義大作。

然而下個月,這座由140個相同的膠囊體錯落拼裝而成的建築——中銀膠囊塔,就要拆了。

它是已故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最負盛名的作品。黑川紀章曾與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稱“日本建築界三傑”,是上世紀60年代“新陳代謝”運動的代表人物。

他曾經預言,膠囊塔至少可以屹立兩百年之久,如果不斷更換新的膠囊來替代舊的,甚至可以永遠存在。

然而,五十周年紀念日還沒到,當雪白的外牆因維護不佳布滿歲月的痕迹時,這座城市已将它“代謝”。

好在,一座用相同膠囊體打造的山間别墅卻在今夏第一次向大衆開放,仍為黑川紀章的建築狂想保留了一塊生長之地。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01

生活在膠囊裡

中銀膠囊塔的出現,是時代的産物。

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正經曆經濟騰飛,年輕人瘋狂湧入東京等大城市,造成房價飙升,交通擁堵。

于是,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市中心,它成為了單身上班族的福音。不僅每間10平米的房間五髒俱全,從大樓出發前往新橋地鐵站也不過10分鐘。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 中銀膠囊塔建築保護與再生計劃

盡管總計耗時兩年建成,安裝膠囊其實隻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這是因為多達140個膠囊已經預先做好。如同拼積木一般,它們被用四枚高張力螺釘固定在了水泥澆築的核心筒上,就成功組裝成了一棟分别高11層和13層的雙子塔。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大橋富夫 Kisho Kurokawa architect & associates

隻有10平米,每間膠囊卻能滿足休閑、活動、收納的功能,家電床位一應俱全,還有獨立衛浴,完全足夠一個成年人的日常起居。

不過,房内沒有設定廚房和洗衣機,那是因為對當時疲于加班的工薪階層而言,這兩件事通常都在家門外解決。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緊湊的布局、純白的立面、簡潔的線條,再加上獨特的大圓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輪船或者空間站的艙房。

事實上,黑川紀章的靈感來源,真就來自前蘇聯的宇宙飛船。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黑川紀章于膠囊内

牆上鑲嵌着内置的電視、音響等索尼的電器,拉開門闆可見儲物架,還有一張活動書桌,需要用的時候才放倒,可謂把空間利用做到了極緻。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這樣一個個的膠囊,就是組成大樓的細胞。

對黑川紀章而言,城市和人體一樣,需要适應環境的靈活性。是以,它應當不斷更新、變化,由新的細胞來替代舊有細胞,進而煥發生機。

他設想得很完美,如果每隔25年更換一次膠囊,整個大廈可以至少存續200年,經過自體的新陳代謝,就能永遠年輕。

甚至,每隔一段時間,膠囊們還可以拆散重拼一次,這樣住戶們就能得以享受到不同的采光、通風環境,還能眺望變換的城景。

如此這般的公平使用和集體共生,說是“烏托邦”也不為過。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透過一模一樣的圓形洞口,可以窺見千百種不同的生活。

建成至今,中銀膠囊塔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國各個年齡層的人,其中不乏建築師、設計師和電影制片人等。除了住宿,不同的房間還被用作工作間、辦公室,經曆了豐富的創意型改造。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2018 年開始,膠囊塔推出了月租計劃,更有多達兩百人得以體驗一個月的膠囊生活。

其中與MUJI合作的房型最為火爆,其月租為12萬日元,約合人民币7000元左右,裡面的裝潢和家具皆由MUJI設計。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趴在圓窗邊望,可以得見東京街頭熙熙攘攘的人潮。

即便是10平米的小窩,已經足夠庇護繁華都市裡的滄海一粟。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02

“未來”還未來

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黑川紀章已經顯露出了規劃未來的雄圖偉略。

當時,他第一次提出了“膠囊屋”的概念,表示,自己看到的未來,是個人對于自由流動的追尋。

膠囊塔背後的中銀地産,正是看到了他在世博會上的驚人創造,決定邀請他來設計一座跨越時代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黑川紀章為1970年大阪世博會設計的展館之一

然而,曆史并沒有按黑川紀章想象中的走。

中銀膠囊塔自建成已有近五十年,沒有一個膠囊被更換。并且,由于管理不善,老化的管道影響了熱水使用,破損的牆體也帶來了石棉污染,不少廢棄的膠囊内甚至布滿黴斑。

盡管前些年膠囊塔展開了拍攝租借、民宿出租等業務,最終還是難以為繼,在今年,徹底失去了生命力。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不過,即便客觀上這棟樓不再适合居住了,它也沒有悄無聲息地淡出視線,反而得到了不少來自群眾和名流的惋惜。

2014年,膠囊塔的住戶前田先生發起了一項“再生計劃”。此前,計劃主要通過導覽服務,月度出租等試圖讓大樓重返生機,如今則希望能盡量多地購買并保留膠囊,将它們捐贈給博物館,或者改造成新的居住空間。

再生計劃的最新衆籌将在月底結束,目前已籌集了超過500萬日元,是目标金額的5倍。

同為黑川紀章作品的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已經有幸獲得了一個膠囊展品。著名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也表示了興趣,但因為暫無可用膠囊,仍在排隊等待。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除了留作新陳代謝派建築的紀念,對很多日本群眾來說,這些膠囊同樣也承載某種情懷。

在緬懷那座曾經高聳于銀座的大廈時,他們緬懷的,可能也是那個憧憬着美好未來的複興時代。

03

當膠囊來到山野

它就成了别墅

中銀膠囊塔解體之際,它的一位同胞兄弟卻正迎來重生。

膠囊塔建成後一年,黑川紀章用同樣的膠囊給自己打造一座私人别墅——膠囊屋K。最近,通過他兒子黑川美雄的發起的衆籌,這座小屋得以修複和保護,并在7月第一次向公衆開放。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别墅位于日本長野縣的山坡上,可以将腳下美景盡收眼底。這些從城市裡來的膠囊在這裡完全變了模樣,像真正的細胞般,有機地融入了山林。

以一樓的客廳為基底,共有四個膠囊體附着其上,分别是兩間卧室、一個茶室,以及一間廚房。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與銀座的純白不同,整個客廳都采用了原木陳設,連通二層空間的旋轉樓梯也是由木材打造,完全沒有太空艙的影子,而是顯得自然雅緻。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透過折扇直徑兩米的巨大圓窗,是林間的郁郁蔥蔥。

黑川紀章本人在這裡居住時,也曾凝望過同一片綠意。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茶室也讓這座别墅更有了山野的自然氣息。

乍一看,榻榻米、爐、屏風都是傳統日式風格,唯有正中的圓窗宣告了自己的獨特。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進入卧室,終于是和中銀膠囊塔一般的熟悉陳設——純白的圓弧世界。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廚房裡則有了更多的方形。

這裡冰箱、洗衣機、水池、竈台一應俱全,和膠囊塔相比,是一個更完整的家。

這棟被認為會永遠存在的大樓,現在要拆了

盡管中銀膠囊塔即将消失于東京銀座,但無論是這座林間小屋,還是陸續會出現在世界各地作為展品的膠囊房間,仍在繼續講述着關于黑田紀章和新陳代謝派的故事。

人類無法精準地預知未來,但至少,身處一顆膠囊中時,我們可以看見一位建築師祈願大庇天下,讓城市生生不息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