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作者:好書天天伴

<h1>01</h1>

<h1>嘔心瀝血的奇作</h1>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争中慘敗于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在同年秋天,廣州民間書局羊城富文齋出版了黃遵憲先生的《日本國志》一書。此書剛一出版,就引起了社會轟動,國人争相傳閱。

人們驚訝地發現,這部著作,其實在1887年就已成書,然而卻一直未能出版。據說《馬關條約》簽訂後,袁昶到南京見張之洞時,随身帶了《日本國志》,并對黃遵憲說,這部書如果早點出版,可省二萬萬償銀。梁啟超也說,由于此書一直沒能出版,使得中國人對日本不了解,沒有準備,沒有警惕,才有了甲午戰争之敗。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其實,寫完《日本國志》後,黃遵憲就一直在辦法出版此書,他曾找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向總理衙門推薦出版,但一直被擱置。

黃遵憲(1848-1905),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1877年,黃遵憲以參贊身份随首任出使日本國的大臣何如璋前往東京。到日本不久,他就感到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國人對此卻一無所知。是以,公務之餘,他幾乎全都用來搜集資料,研究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變化。

1882年,他被調美國,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在美期間他仍繼續撰寫《日本國志》。不久,他便告假回鄉潛心寫作,終于在1887年完成了共40卷約50餘萬字的書稿。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h1>02</h1>

<h1>此書問世的背景</h1>

1840年,鴉片戰争的炮聲讓清朝統治者從大國的美夢中驚醒。此後,中國開明的知識分子開始張眼看世界,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

中國和日本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有着密切的往來。但是,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由于兩國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兩國都沒有正常的外交關系和文化交流。

當時,清朝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對于日本,他們稱其為“蒙爾小邦”,根本沒放在眼裡。 在乾隆十六年修的《皇清職貢圖》和乾隆二十八年修的《大清一統志》上,都把日本列為“朝貢國”。

1868年的明治維新是日本曆史的一個轉折點。明治天皇依靠部分強藩、武士、商人的支援,從幕府手中奪回了政權,并以富國強兵為總目标,向西方學習,實行一系列資産階級改革措施。

1871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互開口岸,加強通商貿易,為兩國之間交往和互相了解創造了條件,但與此同時,日本統治集團的對外侵略野心也日益膨脹,日本統治集團公然侵略台灣,幹涉北韓,吞并琉球,凱觑中國大陸,中日關系也越來越緊張。中國進步愛國的知識分子憂慮國家的前途,是以,他們迫切需要深入了解日本以及明治維新後的變化。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黃遵憲的《日本國志》應運而生。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h1>03</h1>

<h1>此書的價值</h1>

黃遵憲反對足不出戶的寫作态度,他認為“不出戶庭而論天下事則浮,坐雲霧而觀人之國則暗” 。 是以,他十分重視實地調查研究,尤其注意收集第一手原始材料。在《日本國志》一書中,他在書中制作了大量的統計表,用清晰的表格和精确的數字來說明問題,使人印象深刻,遠勝過那些隻是籠統描述的著作。而且,他以“外史氏日”的名義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議論,總結明治維新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的情況加以對比、評論,給人們很大的啟迪和幫助。

《日本國志》的内容分十二志:國統志、鄰交志、天文志、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刑法志、學術志、禮俗志、物産志、工藝志。全書除《國統志》、《職官志》、《鄰交志》、《學術志》略述古代外,其餘八志全部記載明治維新史。

筆者認為,《日本國志》的價值主要展現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治、軍事、經濟、科教等四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 ,政治方面。

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下,亞洲各國先後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唯有日本尚能保持獨立地 位。這是什麼原因呢? 黃遵憲認為,這是因為日本舉國上下能夠革新變法的緣故。

是以,要求仿效日本變法自強,這是貫穿于《日本國志》全書的中心思想。在書中,他始終反複強調“夫物窮則變,變則通”的觀點。在“國統志”中,他研究了日本曆史演變的特點,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正是在“霸政久竊,民心積厭,外侮紛乘,内讧交作”這樣一種曆史背景下發生的。在分析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時,黃遵憲特别突出提倡變革的維新志士起的作用。他說:“日本今日之興,始仆幕府,終立國會,固天時人事相生相激相摩相蕩而成此局也。然二三豪傑,遭時之變,因勢利導,奮勉圖功,卒能定國是而固國本。” 黃遵憲希望中國也有這樣的志士仁人來倡導變法,他熱情歌頌了日本維新志士雖然遭到幕府殘酷鎮壓卻視死如歸的精神。

針對中國頑固派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變”的理論, 黃遵憲認為社會越發展,法律制度應該越嚴密,必須根據形勢,因時制宜地加以變革。 他認為“積世愈多,即立法愈密” ,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國際政治問題,黃遵憲提倡加強國際交流:“藝術以相摩而善,武備以相競而強,物産以有無相通,得以盡地利而奪人巧。 ” 他贊賞日本政府把修改不平等條約,廢除治外法權,收回關稅自主權作為頭等重大外交課題,認為這些值得中國仿效。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第二,軍事方面。

黃遵憲的一套軍事思想,具體包括:

1.加強備戰和國防建設。黃遵憲看到日本維新後的變化,對日本的野心十分警惕,他指出 : “日本維新之效成則且霸,而首先受其沖者為吾中國 。”他說:“非練兵無以弭兵,非備戰無以止戰。”鑒于“今日之列國,弱肉強食,耽耽虎視” ,看到了日本的威脅,在《兵志》中,他說“日本維新以來,頗汲汲于武事”,是以,他指出,中國要想安民、和衆、豐财,非講武不可。他他主張對日本采取強硬政策:“今日本國勢未定,兵力未強,與日争衡,猶可克也。”

2.大力發展海軍。黃遵憲提醒清政府要抓緊海軍建設,這點非常具有前瞻性。日本當時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建成了一支海軍。針對中國軍事制度的弱點,他說 : “欲英吉利安富尊榮,願吾王于萬機中,以海軍一事為莫急之務,至要之圖。”他總結了英國發展海軍的經驗,除不斷更新艦船,裝備、武器之外,想要取勝,還要“兵權統于将”,“将材出于學”,“器用儲于國”。

3.實行義務兵役制,改變中國落後的征兵制度。他盛贊日本的義務兵役制可使“糧無虛糜之患 ”、“國無虛耗之恐 ”。

黃遵憲的軍事思想在當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卻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以緻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慘敗。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第三,經濟方面。

黃遵憲主張學習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保護和促進民族工商業,這也是《日本國志》全書的重點内容。在書中,他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加以闡述。他強烈呼籲改革舊制度,學習新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生産。他主張“山林蔽澤不能封,礦穴寶藏不能秘,奇技淫巧不能禁,即其貿遷流散四出于海外者亦不能止” ,指出這是時勢之所趨,并且痛斥了國内的頑固派。

黃遵憲非常欣賞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殖物産,興商務”的經濟政策,他希望中國也能這樣做。這種政策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動用國庫資金,并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成長。他指出,明治政府不但廣開國營企業,用國家資本帶頭實作資本主義工業化,而且大力扶助私營企業。

第四,科教方面。

黃遵憲大力倡導發展科學研究,革新工藝技術。 他指出“今歐美諸國崇尚工藝,專門之學,布于寰區” , “富國也以此, 強兵也以此”。在《工藝志》、《食貨志》中叙述了日本如何重視科技。明治政府派官員、專家往世界各國考察新技術,歸以教人。并設立專門學校,培養技術人才。 還舉辦博覽會,獎勵技術革新。 他批評中國“于工藝一事,不屑講求,所作器物不過依樣葫蘆,沿襲舊式”,認為這都是“士大夫喜言空理不求實事之過。”

他認為,中國也應該和日本一樣學習西學,“以中土之才智,遲之數年,即當遠駕其上,内則追三代之隆,外則居萬國之上” 。在《日本國志》中,他還介紹了日本教育事業的發展,詳細叙述了日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及課程、經費等問題,為了促進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指出了中國要大力改革落後的教育體制。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h1>04</h1>

<h1>結語</h1>

黃遵憲編寫《日本國志》,其中主要有“三難”,即“采輯之難”、“ 編纂之難”、“校對之難”。盡管有時“擱筆仰屋時欲中辍”,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幾經修改,終于完成了這部著作。

在定稿後,黃遵憲寫了《日本國志書成志感》一詩:

這首詩中,他借王夫之《黃書》相比,提醒人們 《日本國志》同時也是一部政論,書中有他開列的醫治祖國積弱的良方。

黃遵憲《日本國志》:如果早日出版,甲午戰争的結局可能不一樣01嘔心瀝血的奇作02此書問世的背景03此書的價值04結語

擔任過多年外交官,對國内外時局有真知灼見的黃遵憲,目睹了中國處于風雨飄搖的險惡環境。中國這頭睡獅何時才能醒來?黃遵憲隻有将自己的滿腔愛國熱血都傾注到著書中,然而,隻可惜知音少,弦斷無人聽。如果《日本國志》早幾年出版,清政府看到日本維新的巨大變化之後,能夠采取措施進行變革,或許甲午戰争又會是另外一番模樣。但曆史沒有“如果”,我們也隻能“馬後炮”般扼腕歎息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