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你們知道6月21日是世界長頸鹿日嗎?這個節日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2016年12月8日,将長頸鹿列為易危動物後,長頸鹿保護基金會為提醒大家,并鼓勵大家行動起來,共同保護長頸鹿,便創立了這個節日。據說因為這一天是北半球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和長頸鹿的“長”相得益彰。

關于長頸鹿,那特點可太多了。據說,每隻長頸鹿的長相都不一樣,它們是站着睡覺的,長頸鹿比駱駝能更長時間不喝水。而今天,我們的主題将是長頸鹿的長脖子為什麼這麼長?
長頸鹿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高大的陸上動物。曾經有人測量過一隻高大的成年長頸鹿,其高度可達6米,而其脖子長達2米。然而,在遠古初期,據說這種高大的動物軀體隻有一隻小鹿大小,并活躍在歐洲、亞洲及非洲大陸上。然而,随着地球的變遷,長頸鹿的活動範圍逐漸縮小至非洲東部的少數地區。這些地區經常幹旱,草原枯黃。
“用進廢退”的原理認為,作為食草動物,為了進食,長頸鹿必須時常伸長脖子,才能夠着樹上的葉子。而那些脖子伸得不夠長的,因為吃不到樹上的嫩葉,則慢慢地被淘汰了。這樣經過世世代代的演變,長頸鹿的脖子慢慢變長,最終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基因研究認為,霍加狓和長頸鹿擁有共同的祖先,并在1150萬年前分道揚镳。近日,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左,采用基因測序技術,對長頸鹿及其近親霍加狓、以及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組進行對比,發現長頸鹿的長脖子與霍加狓的短脖子之間的差別,主要與兩組蛋白質的變化相關。其中一組控制身體和四肢發育的基因表達過程,另一組控制生長因子基因的表達。這些基因表達正是長頸鹿為适應環境而進行的基因突變。
是以,進化論的觀點認為,進化的本質并不是“用進廢退”,而是基因突變。長頸鹿族群中的部分長頸鹿發生了基因突變,脖子變得更長,而這些長頸鹿在食物匮乏的時候,更能吃到樹上的葉子,也就更能生存下來,而未基因突變的族群,則慢慢因食物匮乏而被淘汰。久而久之,基因突變後的“長脖子”基因就被留存了下來,成為了現在的長頸鹿。
也就是說,長頸鹿的“長脖子”是一種随機發生的基因突變的結果,而不是為了去吃樹上的葉子而進行的有目的行為。隻是長脖子的族群适應環境的能力更高,故這種優勢的基因就被儲存下來了。
總的來說,長頸鹿的長脖子是随機發生的基因突變的結果,長脖子的長頸鹿生存适應能力更強,故使長頸鹿的長脖子基因延續至今。
關于長頸鹿的“長脖子”奧秘就講解到這裡,歡迎小夥伴們留言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