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天流雲昭古今——論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創作

作者:紫牛新聞

10月27日上午,在江蘇省藝術基金2021年度藝術人才資助專項《藝術評論人才教育訓練班》的專題講座上,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高雲先生,就我國近10年來在美術領域重大曆史性主題創作進行了相關解讀。同時,他又以組織者、評審委員、具體創作者等多重身份的視角,結合2009年《百年重大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2012年《中華文明曆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2014年《“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2016年《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2019年《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等國家級重大美術創作活,給予了細緻分析和多元度解讀。

高天流雲昭古今——論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創作

一,如何把握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的特征

針對重大主題創作的确定和駕馭,高雲會長站在曆史性、藝術性的高度指出,作為現實創作的一線作者,一定要明确其固有的特點,即:1)主題重大。作品主題皆為國家層面曆史的或當代的具有标志性和影響力的事件與人物;2)投入巨大。是國家級工程,集國家之力——人力、财力、行政力于創作,曆史沒有,世界也沒有,為當下之特有;3)限制很大。都是命題之作,内容要契合主題,表現要符合要求,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大;4)尺幅宏大。由于主題重大,又是國家工程,加之展出場地都是國字号的藝術殿堂,尺幅不大不足以彰顯其重大;5)創作難度大。這些作品,既有史實題材,也有現實題材,真有其事,真有其人。唯有深入嚴謹的考證方能精準的表現;實際創作中,既要考證,又要想像;既要視覺真實,又要氣息真實;既要契合主題,又要藝術創造,是對畫家綜合素質的檢驗。

高天流雲昭古今——論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創作

二,如何規避重大主題創作中的短闆與缺憾

考慮到一線創作者的局限性,高會長從内容與形式的不同呈現方式出發,首先指出了可能出現的各種缺憾,即:1)空洞。 研究考證不足也不深,沒有認知,因而沒有用感悟,流于圖解;2)羅列。 由于沒有生成深切的了解,情不夠,物來湊,隻能追求表面化的堆砌;3)塞滿。 因為沒吃透選題,加之題材重大,似乎不畫滿就不認真不重大,于是畫了很大的場面很多的人,沒能留給觀衆一點點激發感悟的空間,無法“遷想妙得”;4)失真。 多畫必失,加之考證不夠,很多細節、道具都成了作品驗收時的硬傷。5)失藝。 主題無論多麼重大,說到底還是藝術創作,必須要注重藝術性。很多作者非常努力,但或許是駕馭能力不夠,用力過猛,顯得僵死刻闆, 沒有了帥氣、顯不出才華,也失去了個性。針對上述的各種短闆,高雲先生結合其作品《還記得我們嗎?》、《永樂修典》等創作經曆和細節,給予了一一解答。

高天流雲昭古今——論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創作

三,如何創新性創作重大主題美術作品

高雲先生指出,“創新”是一切藝術發展遞進的硬道理。美術更不例外,他結合自身創作感悟,給學員們指出了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守正創新的方向,即:1)内容創新;2)表現形式創新;3)視角創新;4)觀念創新;5)藝術語言創新。結合上述五種具體創新實踐,高雲先生通過其代表作《情系馬嵬》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創作内涵,極具針對性的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高天流雲昭古今——論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創作
高天流雲昭古今——論重大主題美術作品創作

在與學員學術互動環節,高雲先生從美術創作、藝術評論、文化内涵及現實社會意義等多角度出發,對重大主題美術創作進行了高度規納。明确指出,創作出好作品是一個畫家的職業本分與社會責任。同時,更要站在文化陣地的前沿,積極作戰略性的思考:重大主題性創作應該鮮明地走出模闆化、概念化、智語化,做到推陳出新,以個體感悟融彙學院性、經典性與創新性,把握住重大主題性美術創作與研究前所未有的當代機遇與學術生機,進而創作出既能讓專家叫好、又能讓大衆叫好,還能讓後人也叫好的“三好”作品,并以積極深遠的文化意義來觀照這個偉大的時代。

通訊員:臧書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