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委會到貴州丹寨交圭村老李家,約有一公裡,穿過雨水浸透的田梗,衣服和鞋已不見當初的模樣。不由想起宜信CEO唐甯的一句話,“‘三農’金融就是要彎下腰來,趴在地上,把手弄髒。”國家一直倡導推進金融服務惠農便民、精準扶貧,作為金融科技公司的宜農貸,已把服務觸角深入到了貴州東南一隅的村村寨寨。
兩萬元帶來的變化
對于出借人,兩萬元是個小數目;對于交圭村老李,兩萬元帶來的是生活的改變。見到老李時,他剛背着孫子從地裡回來,正是農忙時節,又恰好接待了一撥宜農貸帶來的客人,買走了幾十斤田裡養的稻花魚,收入近千元。“有錢了可以擴大種植規模,還可以用來買魚苗,在稻田裡養魚。”老李笑着說,靠着田裡的收成,還款很輕松。
老李與宜農貸的牽線人是李光智,丹寨縣朵往頌創新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朵往頌合作社”)法人代表,2013年回鄉創業,帶領當地有志青年成立合作社,搭建起“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目前覆寫成員200餘戶,2016年開始與宜農貸合作。“宜農貸對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在資金上提供支援,同時也幫助我們銷售農産品。”李光智說,截至2017年5月,宜農貸累計為朵往頌和丹寨的農戶提供了156萬元的資金支援,幫助朵往頌農戶銷售茶葉、蠟染等産品累計達到20萬元。
距老李家15分鐘車程即到達卡拉特色養殖基地,這裡彙集了30餘戶農戶,生态養殖黑毛香豬、兔子、鬥雞等,還有特色種植花卉等。據李光智介紹,基地去年建成,這個項目是在當地政府、朵往頌合作社、宜農貸共同扶持下建成的,直接帶動了龍泉鎮卡拉村、交圭村、羊甲村、天星橋村等貧困戶32戶,年均收入提高6346元。
銀器店老闆娘吳大姐是朵往頌合作社的第165社員戶,店裡正有10多位客戶挑選銀飾,忙得不亦樂乎。“這些都是我們手工打造的銀飾,合作社幫我們找來資金兩萬元,買原材料、還有人工等費用。”“還款利息高嗎?”“不高。”
“宜農貸平台上的出借人及宜信均不以盈利為目的,出借人象征性地收取預期年化2%左右的愛心回報,使受助農戶自己承擔起改變生活、創造價值的責任。”宜信企業文化與CSR中心總監徐秀玲介紹說,以出借而非捐贈的“造血式”扶貧方式,不僅實作了精神扶貧和物質扶貧的雙重收獲,而且實作了公益性和商業性的完美結合。
涓涓細流彙成大河
丹寨縣外宣辦主任楊昌盛告訴記者:“我們鼓勵貧困群衆利用土地、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入股合作社發展。通過合作社等載體搭建貧困群衆抱團脫貧的平台,建立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能夠促進農村集體資産、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助推農業生産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态增值。”
朵往頌合作社是宜農貸在丹寨的唯一一家合作機構,累計提供資金156萬元,在宜農貸的大盤子裡算是小數目。據了解,丹寨縣目前有縣級扶貧開發合作總社1個、鄉鎮扶貧合作社6個、村級産業合作社161個。徐秀玲表示:“我們以在農村地區體量大、合作金融屬性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目标,希望挑選出營運規範、産業優秀、有一定公益屬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合作機構。”據了解,宜農貸與全國14個省市的25家合作機建構立了合作關系,16萬個愛心出借人通過宜農貸平台累計出借金額超過2.4億元,支援了兩萬多名農戶的發展。
而在丹寨的金融扶貧模式中,“宜農貸+合作社”模式也僅是其中之一。楊昌盛說:“縣裡主推精準扶貧‘特惠貸’,入股扶貧産業合作社貸款發放的貧困戶共計3070戶,貸款資金14903.31萬元。”據了解,截至2017年4月30日,丹寨縣建立金融扶持檔案貧困戶數14386戶,已評級授信貧困戶14386戶,已授信貸款總額71677萬元。已獲得貸款貧困戶數5882戶,獲得貸款總額30132.7萬元。
“盡管宜農貸的資金投入規模在中國整個扶貧資金的投入中占比很小,但是這種模式很有價值。”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同權認為,農村資金匮乏的重要原因是資金長期持續嚴重外流,宜農貸為把城市的資金引流回農村找到了一條可行的方式;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讓這項扶貧公益活動可以良性持續發展。
精準扶貧一直在路上
“精準扶貧”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據楊昌盛介紹,丹寨縣一直堅持精準扶貧。2016年,丹寨縣在2016年度全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中名列第2位。“未來仍将大力推進‘品牌帶産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簡稱‘三帶’)的産業扶貧舉措,希望到2018年,‘三帶’産業扶貧覆寫全縣114個村居所有貧困戶,力争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以上,農民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以上。”楊昌盛說。
“通過與農民合作社合作,把資金發放到貧困戶手中,這是踐行精準扶貧的實踐。”徐秀玲表示,在宜農貸平台上最低出借100元,幾千元的資金就可能改變貧困農戶的生活狀況。
孫同權認為,宜農貸采取的城市與鄉村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對推動農村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起到了先期探索作用。公益性小額信貸組織和農民合作社良性互動,也增強了這些貧困地區的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
李光智告訴記者:“我們合作社的農産品、手工藝品就要入駐萬達小鎮了,店名就叫朵往頌。萬達說每天能帶來近萬名客流。”據了解,丹寨縣萬達小鎮342個商鋪已全部租出,今年7月1日正式對外滿鋪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