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風集團:看似光明的IPO之路或許關山萬重

作者:香之頌

一:國内整車行業在資本市場表現用一個詞概況就叫:背離。

a.在去年一輪A股行情,疊加比亞迪、長城、吉利行業三駕馬車帶動下,汽車闆塊已經飙升1倍多,從11900上升到24900點(如圖)。

b.比亞迪和長城的估值早就高出天際線,市值分别一度超越美國通用和福特,這本身是資本市場愚蠢的行為,類似于年初的茅台和海天醬油,大幅下折的可能随時存在,将帶崩整個闆塊,此非危言聳聽。

c.比亞迪三季報已經出台,前三季度24億淨利,相當于美國通用汽車一周的利潤。國内投資界給出了這個一天能講12個故事的汽車廠家再也無法給與的最高估值了。長城和吉利處境不遑多讓。這兄弟仨真的沒有更新鮮的故事可講了,汽車指數也被帶上山頂了,留下堅守傳統價值的投資者一臉困惑,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年初白酒闆塊的慘案将會再次發生在哪個行業。

d.而此刻的上汽 一汽集團 東風集團尚在泥坑中攀爬,地平線都沒有上來,更不談占個山坡高位了。哥仨都破淨了,隻是東風集團淨值回撤更厲害。在如歌如泣的汽車闆塊大浪潮中,央企汽車都沒有漲起來,如果等到比亞迪長城帶崩汽車闆塊之時必難獨善其身,泥沙俱下的時候市場是不看你以前有沒有漲的,用散戶朋友的話說就是“吃肉的時候沒吃到,挨刀的時候一刀都沒少。”

e.這個就是背離走勢,國企整車與民企整車在資本市場出現泾渭分明的背離走勢。一汽和上汽目前沒有資本運作,他們不太擔心股價現狀,可是東風集團不然,因為背負着A股IPO的曆史責任,需要協調AH股差異,需要詢價時獲得紅線以上的報價,如其說考驗了投資機構的承受力,不如說考驗這東風決策層的智慧,考驗高管層更靈活的手腕,考驗執行層更細緻柔軟的身段。

二.新能源最後的價值和故事

a.新能源是由光伏 風電 氫能源 锂電 儲電為核心的,涵蓋整個上下遊産業鍊的大闆塊,是未來産業和資本的方向,是未來幾年國際國内産業加持的重要方向,理論上說資本市場上還可以有幾年的紅利期,但光伏風電锂電闆塊都漲上天了,一年十倍的漲幅不在少數(例如大唐新能源)。再好的酒也有喝醉的時候,短期來說新能源大部分股價成長是透支的,但汽車作為新能源下遊産業鍊的顔值代表,漲幅還不至于10倍那麼誇張(但比亞迪例外),特别是國企央企整車企業還有很大的潛力等待發掘,資本遲早會發現這一點,棄高買低成為務實選擇。東風應該在IPO啟動階段率先在央企中做出改變,主動擁抱機構,獲得更好的估值,畢竟東風現在有三個故事講:新能源,高分紅 IPO。上汽和一汽故事目前比較單一。

b.從資本市場看汽車走向新能源化是國際大趨勢。福特新任CEO周四宣稱福特新能源車将在2025年超越特斯拉,一席話讓福特股價飙升8%。可見資本市場對于汽車行業新能源轉型給予的殷切期望。而在這方面東風的速度還落後于民營車企,甚至落後于北汽藍谷和廣汽,這也從估值上反應出來了。東風集團新能源故事需要講下去,當然作為投資者也希望東風集團新能源能腳踏實地的飛速進步。

c.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汽車行業如果沒有對新能源做出必要的重視和傾斜,市場很難給予其20倍以上市盈率。20倍的分水嶺中外通用,鮮有例外,廣汽新能源占比相對國企來說較高,和機構以及傳媒關系也比較熱絡,廣汽A股的市盈率就在20倍附近。我們往後稍微想一下:如果東風集團按18.5元人民币的價格發行上市了,從一級市場參與競價的機構也是需要盈利保證的,他們對新能源的關注比散戶隻多不少。

三.國際資本市場的擾動

a.美聯儲将于11月3日召開議息會議和新聞釋出會,如果沒有意外的話至少會宣布兩個方面的市場預期:從本月開始減少購債和強調明年下半年加息預期,因為我們知道通脹已經把美國逼瘋了,再也還不清的美債讓美國也不再偉大了。

b.今年十二月和明年一月的議息會議則會令市場心驚肉跳。12月會議應該會總結強調美聯儲縮表退出無限制QE的決心,同時為來年的加息打預防針,明年1月會議則為全年加息次數定調。市場可能都擔心天塌下來了,這個天就是美國股市。

c.資本市場有很多想不到的事情,譬如美股太高了會成為其他資本市場的超級利空。美國股市一直漲就是AH股最大的問題所在。因為美股大幅回撤是國際資本普遍一緻預期,很不幸的是10月頭剛剛跌掉10%,這兩周不但找補回來,而且又創新高了。這個利劍懸在頭頂,注定要貫穿東風IPO的過程中。美股風暴帶來的全球資本市場寒冬會讓A股IPO成為充滿冒險的曆程。如果明年七月美元加息如期而至是确定性很高的選項的話,美股市場會在一季度末做出調整的可能性很大。我們希望東風集團動用央企各種資源,争分奪秒,早日完成上市工作。

四.題外話和一些思考

東風在處理IPO撤回事件總體不錯,對比同樣因為撤回IPO而陷入輿論漩渦的聯想,東風更加務實和靈活。而聯想為自己的傲慢和自诩的國際範兒付出慘重代價,現在還在四處花錢請媒體洗白,但是短期内再到國内融資的美夢破滅。

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希望東風集團可以做的更好。東風和國内外投資機構的親密度還遠遠不夠,财經報道也非常有限。也許和投行 基金 财團多主動溝通,多邀請參與調研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譬如交投量不足,無明顯主力行情,港股知名度不高等問題,溝通多了也就有了信任,信任是加大投資的基礎。廣汽在這方面下功夫就多一點,是以價格回報就多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