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溫暖明亮 情深意長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溫暖明亮 情深意長

《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是一部深入生活、為人民抒懷、為時代立言的優秀報告文學。十八洞村位于湖南湘西,是一個青山環抱、綠水環繞的苗族村寨。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第一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方略。沉睡在貧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變,張開彩色的翅膀,奮力飛翔在脫貧奔小康的春風裡。2019年初冬,作家李迪來到這裡,每日早出晚歸、翻山越嶺、走村串寨,在村民家中烤火塘、喝熱茶、聊家常、聽故事……這部書講述的就是李迪在十八洞村聽來的脫貧故事,語言質樸無華,情感真摯深長。

這是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作家把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作為創作的前提。他在十八洞村的日子裡,或幫着村民賣菜吆喝,或陪着老鄉種地聊天,或鑽進飯店後廚給老闆打打下手,逮着誰就饒有興緻地聽對方說說村裡脫貧攻堅的故事。很快,李迪的到來成了十八洞村人盡皆知的新鮮事,老鄉們都說:“這個從北京來的李老師,沒什麼派頭!”他們把“李老師”當成了拉家常、話脫貧的老朋友。

書中《頭上剃字的人》講述了熱愛十八洞村甚至在後腦上剃了“十八洞”三個字的村民楊超文脫貧緻富的經曆。開頭一段就是楊超文的話:“李老師,我沒有故事。但是,我特别想跟你說說話,講講我這一生是怎麼走過來的……你願意聽我講,還說我講什麼你都願意聽,這讓我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話匣子打開了,故事也就誕生了。李迪在村民的叙述中,對他們的經曆有了深切的體察,與他們産生真摯的情感共鳴。這些平常百姓的故事讓我們讀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讀到了有酸甜苦辣也有夢想的人生。我們為他們克服種種困難、過上小康生活感到無比欣喜和由衷欽佩。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目的在于寫好人民,李迪正是這樣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作家。

李迪将村民講的故事進行恰如其分的剪輯整理,用18個故事展現十八洞村發生的深刻變化,從小切口進入,真實反映脫貧攻堅這一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壯舉,為曆史存照。《金蘭蜜》裡的龍先蘭,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妹妹離家出走,他感到生活無望,自暴自棄。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把他帶回家當親弟弟一樣看待,先出錢讓他擺魚攤,生意不好,又出錢讓他去學養蜂,還幫他蓋房子、娶媳婦,建成“金蘭蜜”蜂場。《就是懸崖我也要跳》中的隆英足舍棄高薪,回鄉養殖創業。一個女孩子獨自睡在山上養殖場,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把企業做大做強。《黃桃金燦燦》的講述者是村主任隆吉龍。他曾在深圳打工,整整十年沒有回過家。在深圳打拼小有成就以後,他決定返鄉創業。創業之路非常艱辛,但他抱定“要幹出一番事業”的決心。幾年過去,他在全村推廣種植的黃桃終于大獲豐收,成了全體村民的脫貧桃、緻富桃……脫貧攻堅戰中,十八洞村是一個樣闆,也是一個縮影,它的故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注腳。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經驗,不僅是一曲改變命運、邁向全面小康的壯麗凱歌,更是世界反貧困領域具有标志性意義的生動中國故事。

李迪已經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這片土地。《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是他在2020年6月創作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可以說,他把生命最後的時光全部貢獻給了脫貧攻堅題材創作,貢獻給了對偉大時代、偉大人民的熱情讴歌。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給予李迪高度評價:“他的作品是質樸的,沒有華麗的修辭,他努力寫出人民心裡的話,他的風格溫暖明亮,他的态度情深意長,這在根本上源于他對人民群衆深切的情感認同。”“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廣袤的大地與奮進的人民,感受到在一個一個人物身上,一個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戰鬥者、勞動者身上那推動曆史發展的偉力。”(路英勇)

來源: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