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本土化改編與青春書寫的新變

作者:光明網

國産青春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在遭遇上映延期後,又面臨國慶檔期大制作雄霸市場的壓力,即使如此,該片依然以較高的完成度獲得了一定的票房和口碑。作為一部改編片,主創在保留原作情節架構和人物的總體基調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再創作,在一衆宏大家國叙事作品中間展現出一種獨特且輕盈的影調,也再次引發關于國産青春片創作路徑的思考。

近幾年,國産翻拍的青春電影頗有井噴之勢,且很多是日韓改編作品,如《小小的願望》《在世界中心呼喚愛》《陽光姐妹淘》《你的婚禮》等青春片均是如此。但這些作品在改編過程中,普遍缺乏文本創新和文化創新,對青春生活的表現往往沿襲刻闆印象,存在表面化和割裂感的問題。

宋灏霖導演的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改編自日本同名電影,與上述作品相比,它顯示出品質的提升和類型的新變。原版《五個撲水的少年》依托于日本漫畫的文化語境,導演矢口史靖以柔和的光線、戲劇化的橋段、荒誕活潑的筆觸展現了日本典型的“燃式青春”。比起原版偏“中二”的氣質,中國版的《五個撲水的少年》首先在人物塑造上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愛幻想又遲鈍的鈴木變身為平淡無奇的張偉,他雖然在傳統的“打擊教育”下表現出唯唯諾諾的一面,卻充滿着少年獨有的韌性;玩搖滾的爆炸頭對應的是憂郁的體育生高飛,他雖有不良少年的外表卻很講義氣;性格柔弱的早乙女聖被改寫成了社交達人王子;舞蹈男太田則變成風趣的話唠曲小東;有着日式“中二”氣質的教練被改寫成不靠譜的失意中年男人,增添了現實生活的意味。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言談舉止,原版中的角色更偏喜劇色彩,而中國版更貼近現實生活,在處理手法上也比較平實,更符合中國當下的審美預期。不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物鮮明的個性色彩。

無論是叙事視點還是叙事風格,中國版的《五個撲水的少年》在改編上都作出了本土化的努力。原版沒有單一的叙事視點,展示的是每一個角色的成長軌迹。中國版則以張偉的自述展開,以他的心理變化軌迹為落腳點。作為隊長,張偉無疑是團隊核心,他為隊友受傷而号啕大哭,隊友也會陪着動作遲鈍的他一直練習。與隊友朝夕相處刻苦訓練,讓張偉完成性格的蛻變。觀衆也跟從張偉的視角,觀察他的家庭環境,了解兩代人之間的沖突;跟随他的情感脈絡,捕捉青少年之間的情感湧動。影片聚焦的是張偉這樣一個普通少年的高光時刻,沒有輕浮的傳奇愛情,也沒有殘酷青春的灰暗底色,取而代之的是平凡少年的青春反叛和對自我認知的突破。此外,與原版強調獨特個體相比,中國版更強調少年群體的凝聚力。

同時中國版利用背景轉換的方式,對原版的社會情境進行了現實化傾向的改編。在原版影片裡,家庭是缺席的,青少年的成長表現為他們對青春的自我定義。中國版則将家庭元素推至前景,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機構被放置到叙事的背景闆中。中囯版還打破了原版的年齡邊界,把對青少年生活的關注延伸至成人世界。影片中無論是教練、主任,還是父母,都代表着成人世界的威嚴,表現了中國青少年與家長緊密的共生關系。如果說原版裡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主性,中國版的青少年面對的則是成人世界的引導和幹預。

中國版《五個撲水的少年》叙事風格的本土化則表現為從浪漫到現實的色調的轉變。在原版電影中,無論是在遊泳池裡撈魚、爆炸頭頂着燃燒的火焰,還是給海豚做人工呼吸,都更具浪漫色彩,怪誕的行為與人物形象自洽,形成獨特的風格化。中國版在改編過程中注入了更多現實因素,無論是升學壓力還是家庭關系,都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在視聽語言上,有别于原版夢幻般的暖色調,中國版以冷色調為主,出現了大量的藍天鏡頭、水下鏡頭和運動攝影。相比于原版的情緒外放,中國版在人物情緒的處理上更加克制,更多是借視聽技巧展現出人物的情緒。比如張偉跳蹦床的場面,他内心的自我懷疑和對外部權威的反抗都在這段鏡頭中得到表達。剪輯的節奏和恰當的停頓也使影片獲得一種難得的輕快感。

不同于日本的校園青春物語,也不同于美式的歌舞青春喜劇,新世紀中國青春片常常背負沉重的現實話題,與校園成長經驗、原生家庭、聯考等關鍵詞勾連在一起。“青春”母題在中國電影市場中逐漸被提煉成一系列基本要素,成為類型化制作的配方。特别是近年《狗十三》《少年的你》《嘉年華》 《悲傷逆流成河》《過春天》等作品,都側重講述“殘酷青春”,融合了家庭、犯罪、黑色等類型元素,顯示出中國青春電影書寫的一個代表性趨勢。《五個撲水的少年》雖涉及體育、動作等類型元素,也展現少年對規則和權威的反叛,比如哪吒玩偶象征着青少年對父權的反抗,影片結尾自發性地表演展現出與體制的博弈,但這部影片跳出了“殘酷青春”的窠臼,把青少年從向外的反抗轉移到了向内的自我提升,充滿激情、熱血的不懈追求,消解了青春的“殘酷”,建構出另一種“燃系青春”。

同時,新媒介的加入也改變了叙事語境,對青春片的滲透越來越廣泛深入。《五個撲水的少年》裡融入手機、家長群、抖音等新興元素,以媒介化的呈現方式,将新媒體、網絡空間等納入到叙事當中。網絡湧入青少年的情感空間,對應着當下年輕人的生命狀态,拓寬了個體的生命經驗。相應的,青春片也以青少年的視角輻射社會和時代,而新媒介叙事構成青春電影的新景觀,顯示出青春書寫的新樣貌。

《五個撲水的少年》告别了以往的“殘酷青春”套路,除去青少年的悸動與迷惘,青春不再是空洞的傷痛,而是展現一代人真實的悲歡。這部影片表明國産青春片在類型上更加多元開放,對“青春”母題的書寫更走心、更深入,更貼近中國青少年的成長。也許這才是青春片該有的樣子。

作者:許佳麗

來源: 《中國藝術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