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繡作品
代表傳統蘇繡最高水準的沈繡傳人蔣儀将在展覽現場示範将絲一分為十六的劈絲技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金祥搬來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館藏的紅木家具以及他設計制作的經典通作家具。代表目前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最高水準的深藍淺藍白色“三色雙面印染法”,此次也将與觀衆見面。
此次展覽以“江海雅器”為題,緊扣“雅”字,将中國傳統文人“尚雅崇雅”的情懷融入南通的工藝美術作品、南通非遺技藝展示中去,将作品展示與空間體驗相結合,精選南通工藝美術作品中的文人雅物,自然地植入到所打造主題文人書齋、茶室、禅舍、客廳中,還原文人生活、學習、思悟、修身的場景,蘊含了中國式傳統文人的精神内涵與文化意境。而點綴其中的文人雅物也成為承載這些文人情懷的載體,或精緻、或寫意、或古樸、或玲珑,一杯一盞、一琴一爐,與廳堂齋舍互相交融,展現了中國式傳統文人的風味與風骨。
沈繡現場展示
南通淘寶文化藝術城設有不少非遺傳承人的工作室,其中沈繡傳承人的秀坊,可以近距離觀看繡娘們的現場刺繡表演。沈繡又名仿真繡,是在蘇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刺繡藝術,在繡藝上沈壽獨創了仿真繡,首用旋針來表現人物的肌理,運用豐富多彩的絲線調和色調,展示繡線的自然光澤,使沈繡的作品色彩調柔和自然,透氣,栩栩如生。沈繡在2007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被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沈繡以人物繡最為擅長,人物肖像的表現生動、傳神、逼真,針法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與中國傳統刺繡相比,沈繡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與特征,作品常以西洋油畫的人物肖像、風景等為繡稿,吸收其用光、用色的技法于刺繡技法中,使得作品立體感強、物像生動逼真。珍藏于南通博物苑的《蛤蜊圖》是沈壽的一幅精緻作品。作品采用了纏針、施針、滾針等多種針法,以黑灰白線配色,通過明暗對比逼真地表現了蛤蜊的質感,充分顯現了“仿真繡”的生動表現力。沈繡《意大利皇後像》和《耶稣像》曾獲得世界萬國博覽會“至大榮譽卓越獎”和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一等大獎”,并且先後五次作為國禮饋贈給包括俄羅斯總統普金、美國總統奧巴馬等外國元首。
曹裕興藍染坊第五代傳人江榮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藍印花布擁有兩千年的制作曆史,采用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靛藍然後,使用镂空花版,全手工印染。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千變萬化、絢麗多姿的藍白藝術世界。藍印花布的紋樣圖案都來自于民間,反映了百姓的喜聞樂見,寄托着她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在題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種健康和質樸的心靈,在民間藍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統一,因而藍印花布确實真實地反映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和藝術積澱。江榮是通州曹裕興藍染坊第五代傳人,對于今後如何傳承,他說:“我們染坊已經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堅持古法印染工藝,以藍草染色,每一塊布料都需經過多道工序。現在的傳承未必像以往局限于家族之内,關鍵是扶持當下年輕人的興趣與就業培養。”
藍印花布作品
南通的傳統家具,都帶鮮明的“拐兒紋”,“拐兒紋”是一種形态高度簡化和抽象龍紋裝飾,除了裝飾作用外,還起到支撐與穩固的作用。而其它産地,特别是北方地區的家具上幾乎難得看見,是以“拐兒紋”便成了差別于蘇作或其他地産家具最直覺的強烈特征。隻要是帶有拐兒紋的家具,根本不用問産地,你就知道是MADE IN NANTONG,是标準的“通作”。而通作家具也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通作家具博物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階工美師王金祥的陪同解說下,參觀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博物館内收藏了王老師多年來在民間搜集了明清以來的各式紅木家具,還有他設計制作的經典通作家具。
“通作”家具展示
轉心系列作品,其作品器身分内外兩層,可以自由轉動。
缂絲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如今,主要分為本缂絲與明缂絲兩個流派。明缂絲,顧名思義就是明朝以後的發展起來的缂絲技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崇尚節儉,缂絲制作耗時耗力,造價昂貴,故明令禁止使用缂絲制品。迫于生計的缂絲匠人們,通過技藝及用料的改良,降低看缂絲的生産制作成本,進而逐漸形成明缂絲。與明缂絲相對的就是本缂絲,即唐宋以來未經改變的原本缂絲技藝。
南通缂絲傳承人在傳授技術
本缂絲是中國缂絲最古老的品種,代表了早期西域及唐宋時期缂絲的主要特點。其用絲粗實,撚度強勁,織面平整挺括而堅實,設色典雅質樸而淳厚,寫實與畫意并重,織物顯露樸實的“瓦楞地”(平紋織物螺紋現象)。作品高雅尊貴,适合于裝飾點綴、書畫摹缂、唐卡等欣賞型藝術品。在江蘇非遺保護機關、南通非遺傳承基地南通宣和缂絲研制所内,南通缂絲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玉祥老人說,本缂絲技法一度在國内失傳,七八十年代他為了恢複本缂絲技法遠赴日本進行學習,當日的日本還保留着自唐朝傳播東去的缂絲技法。王老通過學習日本缂絲技法、學習古代缂絲典籍,不斷嘗試,終于恢複了唐宋以來的原本的本缂絲技法原貌。2009年“南通缂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5年南通缂絲技藝入選江蘇省非遺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