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仕女畫,人物畫的一種。原指以封建社會中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後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中國仕女畫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兩晉時期。描繪的女子主要是詩、賦等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的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如東晉顧恺之依據曹植《洛神賦》詩意創作的《洛神賦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畫家們熱衷于表現貴族婦女閑逸的生活方式,單調而悠閑的生活情調。如周昉《簪花仕女圖》、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表達了強烈的時代感及貴族們的審美意趣。宋代作為政權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時代,在仕女畫的創作上承襲了唐、五代興盛之勢而又有所創新,尤其是在題材方面,其表現範圍已擴充到社會低層女性形象。如王居正的《紡車圖》等。以寫實的藝術手法贊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态度及樸實無華的個性美,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元代作為蒙古族統治時期,特殊的社會現狀,人物造型上則繼承了盛唐人物“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遺風,如周朗所繪《杜秋圖》中的杜秋,與周昉《揮扇仕女圖》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明代是封建社會的政權穩定時期,仕女畫在題材上和技法上亦豐富多彩,除肖像外,戲劇、小說、傳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成為畫家們創作的仕女形象。如吳偉的《武陵春圖》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畫的最高水準,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圖》代表了淡彩仕女畫的最高境界。清代仕女畫起初均以表現女性“倚風嬌無力”的儀态為畫家的審美追求,後期在表現技巧上吸取了文人畫的一些積極因素,把西方繪畫的優點融合到作品中,給後來人物畫革新開辟了道路。清代存世仕女繪畫作品留存最多,也最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标準。現撷選部厘清代傳世仕女繪畫作品與大家一起欣賞!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陳清遠《李香君小像》 絹本設色 縱115.5厘米 橫35.5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名妓,才學卓然,同時又是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一代奇女子。本圖旨在突出李香君的才華與氣質。畫中李香君繡衣缃裙,正專心緻志的捧讀書卷。衣紋多用釘頭鼠尾描,畫風近似改琦。

陳清遠,号渠仙,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善山水、花鳥,人物尤精絕。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費丹旭《月下吹箫圖》 紙本設色 縱136厘米 橫56厘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此圖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煙籠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箫。美輪美奂的意境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來。畫面工寫結合,疏密并存,濃淡相宜,人物神态形象的刻劃是作者一貫畫風的展現。

費丹旭(1801-1850年),字子苕,号曉樓、偶翁、環渚生、三碑鄉人等,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其幼承家學,能詩詞,精寫照,如鏡取影。善畫人物,尤精仕女。兼工山水、花卉,取法恽壽平,所作清靈神秀,頗有韻緻。嘗賣畫于江浙一帶。曾為丁敬、金農、厲鹗等人畫肖像,名噪一時。向高垲、張廷濟學書法,交遊甚廣,藝術修養深邃。傳世畫作有《東軒吟社圖》卷、《韓康賣藥圖》、《昭君出塞圖》、《紅裝素裹圖》等。著有《依舊草堂遺稿》。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任淇《送子得魁圖》 絹本設色 縱97.6厘米 橫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件臨摹之作。圖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紋線條、甚至右上角“老蓮洪绶畫于獅子林”九字,都仿陳洪绶的藝術風貌。從自題中可知此畫是作者的早期作品,雖神不足而貌尚在,可以看出他的臨摹态度還是比較認真的。從中國近代繪畫史的角度來看,這件摹本自有其特定的藝術研究價值。

任淇(?-1861年),字竹君,号建齋,浙江蕭山人,任熊族叔。工書法,學二王,楷法精妙;精篆刻,金、石、竹、木無不擅長;還擅畫花鳥、人物、界畫,尤長雙勾法畫花卉,畫風工細。人物學陳洪绶,在其倡導和影響下,任熊、任薰、任頤師法陳洪绶風靡一時。傳世作品有《送子得魁圖》。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任熊《瑤宮秋扇圖》 絹本設色 縱85.2厘米 橫3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工筆寫一仕女手執鹦鹉纨扇,姿容秀麗。衣紋線條剛勁、飄灑,時出方折之筆,筆緻細膩,設色濃麗,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寫着重刻劃動态。造型略帶誇張,風格近似陳洪绶,是任熊的傳世傑作之一。

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長,号湘浦,浙江蕭山人。曾至上海賣畫。勞工物、山水和花鳥。人物學陳洪绶,風格有所變化。筆力雄厚,氣韻靜穆,深得宋人神髓。與任薰、任頤、任預合稱“四任”。傳世作品有《四梅圖》、《洛神圖》、《少康像》冊頁、《瑤宮秋扇圖》等。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任薰《麻姑獻壽圖》 紙本設色 縱172厘米 橫81.5厘米 常熟市博物館藏

此幅為工筆重彩佛道人物畫。據葛洪《神仙傳》,麻姑修道于牟州姑餘山,姿容美妙,成仙後居蓬萊仙島。三月三日,王母壽辰,麻姑用靈芝釀酒作壽禮,後來民間多畫此以賀女壽。此畫仿陳洪绶筆意,用鐵線描,卻又多方折之筆,筆意新穎。仙女造型皆作凡人,富有天上人間的變幻,引人入勝。

任薰(1835-1893年),字阜長、舜舉,浙江蕭山人,任熊之弟。長期在蘇州、上海等地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尤工花鳥。人物取法陳洪绶而獨創一格,在用色方面尤見濃淡相間的匠心。傳世作品有《瑤池霓裳圖》、《深閨禮佛圖》、《蓮橋像》、《麻姑獻壽圖》等。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任頤《松溪吹箫圖》 紙本水墨 淡設色 尺寸不詳 新加坡私人藏品

本圖是寫詩意之畫。詩意委婉清幽,含幾分傷感,畫亦随之同調。任氏作畫用筆多激亢,節奏感強烈。本圖卻平和簡靜,人物動态十分入情,女子低唱的面部表情與手勢刻劃得尤其精微傳神。松姿的運筆也變以往常見的蒼勁奇崛為柔潤婀娜,更烘托出本圖所畫詩意的深沉情境,實為其晚期絕妙佳作,極耐人尋味。

任頤(1840-1895年),字伯年,号小樓、山陰道人、任和尚等,齋号頤頤草堂、不舍、雁齋等,山陰(今紹興)人。仰承家學,承接陳洪绶、任熊畫風,後吸收八大、華喦技法。擅人物,尤精肖像畫,間作山水。流寓上海,為清末畫壇巨匠,聲譽赫然,與胡公壽并重。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各省博物館都均有其藏品。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沙馥《芭蕉美人圖》 紙本設色 尺寸不詳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圖雖以詩意入畫,卻更接近于人物肖像畫。畫中女子發髻高盤,面部五官比例恰當準确,具有寫生的效果。不着痕迹的淡彩暈染,突出人物肌膚的質感和結構的明暗變化。蕉葉及衣紋皆以墨筆勾畫,運筆迅疾,頓挫宛轉,流暢自如。此圖雖未脫離美女細眼長眉的标準,但仍有别于當時面目千篇一律的仕女畫風潮。

沙馥(1830-1906年),字山春,江蘇蘇州人。師從馬仙根,擅長寫意人物、花卉,兼能山水。傳世作品有《書館童戲圖》等。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陳崇光《柳下曉妝圖》 紙本設色 縱127厘米 橫4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圖中楊柳低垂,桃紅點點,清寒未退。一位仕女手持銅鏡,正整理晨妝。作者以小寫意花鳥畫法寫景,點葉皴幹,勾草染石。人物則筆法細緻,注意設色的搭配協調。整幅畫面清新動人,婉約脫俗。

陳崇光(1838-1896年),原名召,字若木、栎生,号純道人,江蘇揚州人。初為雕花工,後拜虞蟾為師。二十歲前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随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從事繪制壁畫。太平天國失敗後回揚州,從洪福祥至各地畫土地廟。山水、花卉、人物俱能,尤擅雙鈎花卉,為當時揚州大家。吳昌碩贊其“筆古法嚴,妙意從草篆中流出”。傳世作品有《麥間野雉圖》、《柳下曉妝圖》。工詩,著有《一漚山館選集》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倪田《四紅圖》 絹本設色 縱122厘米 橫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中以古拙奇趣之筆意,塑造四個不同時期的女子。線條圓潤勁秀,設色妍麗,筆法工整細緻。作者近學任伯年,遠效陳洪绶,得工筆重彩之神韻,卻又不拘成法。人物造型略有誇張,但比例大緻準确,面部及目光的正側欹仰,自然生動,賦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現了人物或剛或柔,或外露或内斂的不同精神面貌。

倪田(1855-1919年),初名寶田,字墨耕,号墨翁、壁月盒盦主,江蘇揚州人,僑居上海。初學畫于王素,人物、仕女、佛像皆取景高遠,線條流暢。尤擅畫馬及走獸,随意揮灑,形象生動。兼擅山水。傳世作品有《寫吳昌碩六十六歲肖像》、《鐘馗仕女圖》、《三俠圖》、《松陰論道圖》等。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包棟《仕女圖》絹本設色縱90厘米 橫21.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為仕女圖四條屏。以湖光山色、亭台樓閣與纖秀動人的仕女形象組合在一起,形成清麗的視覺效果。

圖之一為《投壺圖》,兩個女子正在亭院之中投壺取樂;之二為《尋梅圖》,寫月光如水,梅花似雪,幾個未能入眠的女子正結伴前去撷取梅枝;之三為《鼓瑟圖》,古藤飛花,松泉相映,一女子臨水鼓瑟,引起旁人無限暇思;之四為《箫韻圖》,煙波江上,柳色青翠,小船之上,一女正吹箫抒懷,驚起一行白鹭疾飛而去。四個畫面,人物各異,背景不同,但繪景多用寫意筆法,勾染點皴,隽永秀麗。人物則刻劃工整,線條宛轉飄逸,有“吳帶”之風。

包棟,生卒年不詳,字子梁、子良,号近三、苕華館主,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劉詠弟子。工畫人物,衣折古雅,神态生動,在改琦、費丹旭兩家外,獨樹一幟。兼擅山水、花卉,筆意秀麗,蘇、浙詩箋,多出其手。傳世作品有《人物仕女圖》、《理鬓圖》、《采菱圖》。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李育《出浴圖》 扇面紙本 設色縱17.8厘米 橫5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以楊貴妃出浴為畫題,取白居易《長恨歌》詩意,表現楊貴妃嬌美、動人的體态,畫中人物有聚有散,姿态刻畫準确到位。線條近蘭葉描,宛轉曲折。敷色講究,以豔麗的色彩突出主要人物。

李育(1843-?),字梅生,号竹西,江蘇揚州人。勞工物、花鳥,偶作山水。光緒年間嘗作《修竹遠山圖》,時年62歲。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劉彥沖《聽阮圖》 紙本設色縱20.7厘米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圖中款識可知此畫是劉彥沖以其八兄為描繪對象繪出的。圖中文人身着高冕寬服,抱膝而坐,正聽一位歌女彈奏阮琴。阮音清揚,四處芳草如茵,梧桐枝葉繁茂,又配以湖石、芭蕉、翠竹,清幽異常。圖中人物用線細勁圓潤,頗有古意,設色妍麗明快。草地以大面積花青渲染,以重色細筆根根繪出,間以濃淡的變化,形成霧動雲湧之感。梧桐近乎淡墨白描,更有幽深清麗之意。整個背景有一種缥缈空靈的虛幻意味,襯托出人物筆墨的寫實生動;畫中人物的表情動态,又反襯阮音的悠揚動聽。虛實相輔,以有寫無,形成脫俗越塵的藝術效果。

劉彥沖(1807-1847年),初名榮,字詠之,四川銅梁人,僑寓江蘇蘇州。朱昂之弟子。工詩文,擅繪事,山水、人物花卉師古有深造。潑墨作小米雲山,蒼郁可觀。傳世作品有《柳燕圖》、《群峰秋翠圖》、《松陰高士圖》、《聽阮圖》。

清代仕女繪畫作品賞析

清 王素《梧桐仕女圖》紙本設色縱134.6厘米 橫30.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題寫李清照《醉花陰》詞。畫中以粗筆大寫山石及梧桐樹葉,點葉勾花寫秋菊數叢,筆法縱逸,意境冷峭。倚窗而立的女子纖弱秀美,用線細勁。以人物之實與景色之虛相映襯,烘托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意境。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小某、遜之,号竹裡主人,甘泉(今江蘇揚州)人。善畫人物、花鳥、走獸、魚蟲,幼師鮑芥田,後法華喦。所作筆墨清逸,人物富有生活氣息。兼能篆刻,法漢印,然為畫名所掩。傳世作品有《二湘圖》、《春雷起蟄圖》、《漁家樂圖》、《鐘馗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