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明王朝開國後的第二任皇帝;他,是曆史上最有争議的皇帝之一,有史評價他的任期内“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有史評價他“用人無能,盲目削藩,釀成大禍”;他,是至今都無法确認其歸宿的皇帝。他,就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

《明史》記載:“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複古。”建文帝朱允炆因仁厚得到朱元璋青睐,是以繼得皇位,朱元璋覺得明朝後世應以仁政治天下,而朱允炆的仁厚獲得了他爺爺的青睐。朱允炆當上皇帝後,也如朱元璋所想的一樣,積極推行仁政,寬刑減賦。但朱允炆畢竟經曆尚淺,對執政、用人、建章改制、決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緻使他的叔叔朱棣打着“清君側”的旗号把允炆皇帝給清沒了。
關于建文帝朱允炆最後的歸宿,流傳最廣的說法有三:
一是出家為僧,二說焚宮自滅,三是出家為道。其實自朱棣攻破皇宮後,朱允文的結局無非是兩種:要麼出逃,要麼死亡。以上三種說法,其中以朱允文自焚而死的說法流傳最為廣泛,朱棣率燕軍破城後,建文帝萬念俱灰,想一死了之。就在此時,少監王钺拿出太祖皇帝留給他的一個寶箱,内有僧衣三件、剃刀一把、白金十錠、遺書一封,并書:“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禦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建文帝随後削發為僧,一把火燒了皇宮,從密道而出,自此從了朱元璋的祖業,出家而去。但朱棣并不相信太監從被焚的屍體中扒拉出的焦黑屍體就是朱允炆。自此,朱棣搜尋建文帝下落長達16年,一直到朱棣死前都沒有尋到朱允炆的下落。
其實,個人覺得以朱允炆在位期間的種種表現,以及他實施的政策,他就算是當時出逃皇宮,也會在後來集結當現與朱棣政見不和的舊部推翻朱棣,這就會給朱棣徹底清除朱允炆的機會。而且,在朱棣圍攻皇宮之時,以朱棣的實力,以及朱棣執政後的能力,不可能終期十餘年的時間找不到朱允炆。是以,個人覺得朱允炆的歸宿其實就是那被焚的屍體的其中之一,且不是朱允炆被焚,朱棣為保其政局穩定,也必然已在朱棣執政後被其秘密處死,而關于後世說的鄭和下西洋其實是尋找朱允炆的說法,不過是謠傳而已,我們更願相信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就是朱棣在位期間,宣揚其執政盛世,宣揚外交的功績。
曆史的魅力、讀史的目地就在于曆史給人以朦胧的美,又給人以迷惑般的種種猜測,他在人們以史記中的隻言片語,以及讀史之人的臆測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他不但有曆史的佐證,也有讀史人的個人情感。
那麼,你認為建文帝朱允炆的的歸宿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