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奇雄之張公蒼水——中國曆史完人之一

其一、時勢造英雄,天地亦不屈。生民怠亡盡,我何惜此頭。

公元1644年,皇明崇祯17年(清順治元年),農曆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滅亡,随後清軍入關。從1644年甲申之變到1661年【南明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這十幾年時間内,中華大地湧現出一批有一批的蹈死之士,為維護華夏正統而前赴後繼。一如近代一些史學家所提倡的明亡之後已無中國而言,從先輩仁人志士的生平夙願之中,我們可以感受下那段壯懷激烈的曆史,今天我打算和條友們一起學習下,中華曆史上的完人之一,皇明故兵部尚書張公蒼水。

萬曆四十八年庚申(公元一六二零年),張煌言出生在浙江鄞縣(今甯波)。張煌言的遠祖張知白宋仁宗時官至宰相,清廉有政聲。張氏家族原聚居河北滄州,知白時遷至湖南平江,後又遷至鄞縣定居。及至蒙古侵華,張氏家族浮海至高麗以求善存,直至明初始歸故裡,故當地人呼之為“高麗張氏”。張氏家族極重孝悌人倫,世稱“雍睦堂”,張煌言的父親名圭章,天啟甲子年(公元一六二四年)登科,1631 年出任山西監運司判官,随後又轉到北京任刑部員外郎。張煌言年幼喪母,是以一直跟着父親住在任上。張圭章為政剛直不阿,後辭去刑部職守,傳回家鄉以教書為業,多以經史教誨煌言。煌言天性聰穎,“書上口,即成誦”,喜好詩歌:“餘自舞象,辄好詩歌。先大夫慮廢經史,每以為戒,遂辍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張圭章民族氣節極重,直至後來因煌言抗清而身陷囹圄仍堅持立場決不投降。這樣的家庭環境也給予了煌言忠義的品性。崇祯八年己亥(1635 年),煌言 16 歲,補邑諸生。當時局勢危機,朝議欲重武略,經義之後加試騎射。同考諸生無一中靶,唯有煌言“挽強弓,抽矢三連發,皆貫革,意氣閑暇”,一時名動鄉裡。足見其文武兼資。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 年),張煌言 23 歲,鄉試中舉。

1644(甲申)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皇明崇祯帝自缢而死(三月十九日清晨)。1644年5月27日,明将吳三桂聯合關外清兵,滿清入關,占據北京,随即撕下“吊民伐罪”的面具,移師南京,攻打南明新立的福王政權。不久南京失陷,随着李自成敗退西安,華北,中原盡皆淪喪。清軍大舉南下,南明江北四鎮(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高傑)接連被破。督師史公可法壯烈殉國。

明末奇雄之張公蒼水——中國曆史完人之一

随即滿清分兵攻打浙江,馬士英等渡江南逃,潞王朱常淓獻降,滿清盡得浙西之地,浙東諸縣朝不保夕。在此危急關頭,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浙東人民自發組織起義軍進行救亡圖存的。先是孫嘉績、熊汝霖發難于餘姚,随後甯波錢肅樂、紹興鄭遵謙等紛紛募兵響應,張煌言由此登上曆史舞台。錢肅樂起事之初即派遣煌言前往天台請魯王監國。“張煌言《奇零草自序》全祖望《張忠烈公年譜》朱以海北上監國”。是年為乙酉(1645)年,煌言26歲。

明末奇雄之張公蒼水——中國曆史完人之一

閏七月,浙東各路義軍共奉魯王監國,煌言被授以翰林院檢讨掌制诰兼行人司事,不久調任兵科給事中。此時煌言負責“出籌軍旅,入典制诰”,為抗擊侵略事業積極奔走,從此時起,掀開了煌言波瀾壯闊的抗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