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是一幅水紅色馬克思半身像,署名“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價大洋一角,印刷及發行者 社會主義研究社”——這就是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産黨宣言》。百年滄桑巨變,現今全國範圍僅存12部《宣言》首譯本,其中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發現了5部。

這《共産黨宣言》誕生于當年緊張時局之下,全文用5号鉛字豎排,共56頁。由于小印刷所排版問題将書名印作“共黨産宣言”,但印出的1000冊或贈或售、迅即一空。滬上第5部《宣言》不僅成為難得“錯版”,還至少經曆了“三易其所”的變遷。看看這本圖書的“漂流記”,與它來一次時空連線吧……
【兩枚藏書章從何而來】
目前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館藏的這冊《共産黨宣言》,在封面左上角的題款寫有“敬贈 岫廬先生”,中間有“上海财政經濟學院圖書館藏書”印章,首頁還落有“岫廬藏書”印。
作為中國李大钊研究會特邀副會長、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來自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徐光壽表示,“岫廬藏書”印,說明這冊《宣言》為王雲五舊藏。王雲五号“岫廬”,晚年自署:岫廬老人,1888生于上海。整整100年前,1921年9月,王雲五經胡适推薦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次年1月出任所長。
王雲五與“立信”淵源頗深。1928年,潘序倫創立立信會計補習學校,1937年經教育部備案,籌集基金17萬元創設立信會計專科學校。此時,王雲五即應潘序倫之邀參與學校籌建。4月15日,在上海香港路59号銀行俱樂部舉行的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第一次校董會上,陳其采(字霭士)當選校董會主席(董事長),王雲五當選校董會副主席(副董事長)。
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立信内遷重慶辦學。抗戰勝利後,教育部準許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在上海複校,1947年遷入今徐彙區的柿子灣新址。原在重慶北碚的校舍及财産,包括所有不足萬冊的圖書無法運滬,上海新校圖書館藏書甚缺。于是,潘序倫長兄潘伯彥捐贈萬冊圖書,王雲五也捐贈了大量“岫廬藏書”。徐光壽認為,“包括本冊《宣言》在内的‘岫廬藏書’應該在此時入藏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的霭士圖書館。”
據《上海立信會計學院80周年校志》記載,1948年9月,霭士圖書館共有中外文圖書36916冊,中外文雜志1615冊,其中王雲五送藏18546冊。至1950年國立上海商學院更名為上海财政經濟學院,1952年私立立信會計專科學校也被并入上海财政經濟學院,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的圖書随之被移交,故這冊《宣言》也蓋有“上海财政經濟學院圖書館藏書”印章。
到了1958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上海财政經濟學院、華東政法學院、複旦大學法律系合并成立上海社會科學院,同時在華東政法學院圖書館、上海财政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基礎上成立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至此,這冊《宣言》與其他“岫廬藏書”一起,遷入中山西路1610号上海社會科學院分部。值得注意的是,回滬建立的立信校址在今徐虹北路一帶,距此書所在的上海社科院圖書館尚社苑“黨的誕生地”資料中心隻有700米左右。
【和鄒韬奮“同學”合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紅色出版印刷”方面,不隻中文版《共産黨宣言》,今天的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在近一個世紀校史上與著名報人、報刊均有深厚淵源。
作為經濟學家、會計學家、教育家,立信事業創始人潘序倫,與鄒韬奮是滬上聖約翰大學文科同班同學,1921屆畢業生。抗戰初期,生活書店直接接受中國共産黨上司,在鄒韬奮主持和擘畫下,其總店先後遷徙武漢、重慶,在成都、桂林、昆明等城市設立50多處分店,還在香港、新加坡設立2處海外分店,被譽為“中國革命出版事業的一支中堅力量”。
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内分店除重慶外全部被查封或勒令停業,所有員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鄒韬奮對此怒不可遏,向國民黨政府連續提出強烈抗議。1941年2月,他憤然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隻身一人離重慶赴香港,由徐伯昕在重慶堅持。
潘序倫為老同學及生活書店的遭遇心急如焚,怎麼幫一把過難關呢?侵華日軍實施全面的經濟封鎖,滇緬公路運輸受阻,西南大後方紙張嚴重供應不足,潘序倫主持的“立信會計叢書”等教科書原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因故不能如期供應,影響大後方高校、中專學生及自修者求學。潘序倫校長與徐伯昕總經理商定,立信與生活書店合資辦書店。
潘序倫出面辦妥登記注冊手續,1941年6月1日,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在重慶挂牌成立。立信因缺乏出版發行方面的人才與經驗,徐伯昕派生活書店的副總經理諸度凝擔任經理,主持用品社。還辦起中興造紙廠,記載于白壽彜主編《中國通史·十二卷》。
原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校長辦公室處級調研員、曾任江西省政協文史辦副主任的塗蘇中研究認為,徐伯昕、諸度凝在生活書店加入中共,與立信合資興辦企業也是抗日愛國統一戰線成果。中興造紙廠擁有職工400餘人,為重慶《新華日報》社提供了充足的紙張。周恩來曾評價:“中興紙廠就好比我們前線作戰的一個兵工廠。”
【為《新華日報》造新聞紙】
事實上,《新華日報》正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産物,是中國共産黨在國民黨統治中心主辦的第一張全國性機關報,抗戰時期發行量從創辦之初的1萬多份發展到後來的5萬多份。新華日報社出版馬列主義和抗日進步書刊,用紙量很多,國民政府經濟部的少量配購可謂杯水車薪。尤其皖南事變後,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威脅重慶紙商不準賣紙給《新華日報》。
于是,《新華日報》在社長潘梓年上司下,利用鄉誼、宗親等各種關系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塗蘇中表示,正當其時,潘序倫利用自己的地位、以“立信”的名義,與地下黨合辦造紙廠,也催生出一個企業法人——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在社裡,潘序倫為社長,徐伯昕為總經理。解決立信會計專科學校的“出書難”隻是表象,實則是黨上司的秘密戰線為新華日報供應紙張的一招妙棋。
潘序倫晚年在回憶錄中也寫道:“潘漢年同志原是我原籍江蘇宜興縣的遠房族侄,他的長兄潘梓年在八年抗日戰争時期,擔任重慶《新華日報》總編輯,那時我也在重慶,常有來往,他稱呼我為‘四叔’。”
另一方面,立信董事會成員在重慶多為舉足輕重的人物。僅以學校董事長為例,陳其采是國民政府委員、主計長,是陳立夫、陳果夫的叔叔,他哥哥陳其美是辛亥革命先驅、對蔣介石有知遇之恩。國民黨頑固派知道立信的背景硬,而且立信會計教育屬私人辦學,需要籌集經費,是以不敢對立信造次。
此外,潘序倫還為造紙廠産品運輸安全考慮,設計和題寫了篆體“立信”的圓形圖案,向國民政府的商标局申請注冊商标。新聞紙經包裝後蓋上“立信”的商标和“重慶立信圖書用品社”的紅色大印,船裝車載,雖然沿途國民黨軍、警、憲、特的關卡林立,但一路能夠順利通過各種檢查,平安運達重慶新華日報社。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解放視覺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徐瑞哲